理论教育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研究成果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研究成果

更新时间:2025-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0年代末及70年代是以改编曲占主体地位,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这一时期的一首成功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那份真挚的情、浓浓的意。

王 燕

作者简介:王燕,女,2025年12月25日生,陕西宝鸡人,2025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在读硕士,从事钢琴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2025年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本文以此曲为载体,介绍了中国钢琴发展的历史,分析了该曲的背景、曲式,从技术、艺术、音乐美学三个角度,挖掘了乐曲的技术表现与艺术表现方法。

关键词:背景,曲式,技术,艺术,美学体现

钢琴传入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的发展是惊人的。我国有确切记载的钢琴(不是古钢琴)的传入,是2025年。钢琴真正在中国取得社会性的地位,是在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当中实现的。我国钢琴曲的创作是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萌芽的,这一时期以赵元任为代表。他创作的钢琴曲有《和平进行曲》等。30年代的代表人物则是贺绿汀,他创作了《牧童短笛》。40年代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丁善德;50年代是钢琴的初步繁荣时期,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是中国钢琴曲中最杰出的创造之一。60年代末及70年代是以改编曲占主体地位,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这一时期的一首成功作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后20年,钢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原创音乐。

结合我个人学习钢琴的经历,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它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首值得学习的乐曲,下面我就对这首乐曲做一具体分析。

一、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先生于2025年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作者将歌声变为琴声,使旋律在乐曲中得到升华,把一首普通的民歌用钢琴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出现,将中国钢琴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甚至超出了原有民歌的巨大影响力。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那份真挚的情、浓浓的意。也许正是这份火热的感情,使得王建中先生把这首歌曲改编成了钢琴。它是一首纯红色的钢琴改编曲,这种改编曲是指将现有的歌曲或器乐曲,在保持原曲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改编为钢琴曲。“改编”的“改”,是指改由钢琴演奏,“编”是指重新编配,使之适合钢琴的性能,其中的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就在于选择、创造与原有旋律相适应的立体、多声的钢琴织体。改编曲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普及,因此作曲家总是选择那些听众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乐曲作为改编对象,使之很容易被听众理解和接受。

二、乐曲的技术表现及艺术魅力

(一)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乐曲有它独到之处。以下是对每一个部分的分析及练习建议

乐曲由中弱开头,倚音二分音符将听众带入一种和谐的意境中,之后便是左右手琶音,一连串的32分音符由慢渐快,弹至第五小节四分音符时,应当稍慢一点,紧接着强弹颤音,左手二分琶音,右手32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结合,将乐曲带入了主题。这一小段可以称为乐曲的引子,它是一段散板,音符如流水般注入听众的耳朵。演奏者下键要轻,每一个音符都要弹得很清晰,踏板不能混。乐曲进入主题时,嘹亮高亢的信天游曲调使人耳目一新,它由3/4、4/4、3/2、2/2四种拍子组合而成。注意换拍子时,内心的节奏要稳而准,弹奏的速度稍慢,每一个乐句结束时要弱下来。到了22小节时,主题的旋律变成了八度与和弦相结合的乐句,这里我们自然要强奏,这段小乐句可以当作主题中一个小小的高潮,它让我们想到红军进入陕北时群众高高兴兴迎接他们的场面,因此,这里弹奏起来要大气,手臂要放松,手掌自然撑开,之后,右手又回到了单旋律主题,结束时要十分弱。

待整个乐曲安静下来后,演奏者要积蓄力量以极大的爆发力进入第二部分高潮段。第二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和弦、跳音,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迎接红军到来时的激动、喜悦之情。这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突出旋律,由于旋律有时在左手,有时在右手,很难控制。

主题的再现部分由宏伟、辉煌的和弦、八度组成,右手必须在力度上下一定的功夫。和弦要运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弹奏,它的音响色彩才能丰厚饱满。乐曲是以一个主和弦作为结束音的,这个和弦的低音要弹出来,这样的结束有更稳定之感,很完美。(https://www.daowen.com)

(二)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

在音乐的开始,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平稳而朴实的场面,所以,弹奏的速度就不能快。第一部分的音乐流畅、自然,听起来犹如小河流水般清新。它将听者带入遍地开满山丹丹花的革命老区,在音乐的淳朴和谐声中,人们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放松。

第二部分的音乐快速、活泼。开始的跳音要弹得轻巧,速度不能慢,因为快速跳音能给人热情之感。之后,作者运用高音与低音互相呼应,这种左右手的旋律交替似乎是人们在愉快地对话。

第三部分给人的感觉应该说是辉煌的,这段作者运用了和弦与八度相结合的手法。音乐简练、大度,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它表现的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情感,而是哲理性的境界。八度与和弦的弹奏要有强有弱,将人们的情感都表现到音乐中,感情宏伟而细腻。乐曲结束后,演奏者最好停留片刻,让音乐给人以遐想,这样一定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乐曲通俗而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体现它的艺术价值。

三、乐曲的美学意义

优美在音乐美诸范畴中具有普遍性。人们从社会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种种美好的事物,获得种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开头模仿竹笛的音色,配以清新的旋律,犹如一幅淡淡的乡间水墨画,又如一首田园小诗。作者用倚音、颤音、琶音等技术要素,为人们营造了舒适、美妙的优美意境。结尾也同开始一样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微妙、轻巧的旋律犹如笛声在山梁间悠扬,山丹丹花在含笑开放。这些足以表达乐曲之优美。总之,乐曲的主题部分是纯朴的优美,中段是热情的优美,再现段则体现的是澎湃的优美。

壮美是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优美是以温柔、和平、纯净、细腻为特征的,而壮美则是以刚劲、果敢、勇武、粗犷为特征的。信天游曲调中的大跳音因素,双四度框架因素,以及原音乐本身蕴涵的悲凉、粗犷、刚毅都为乐曲涂上了壮美的色彩。在乐曲的中间部分,开始的跳音听起来轻巧、刚劲,快速16分音符的加入为前面的情感表现又做了补充;后一部分大和弦连奏则奔放、粗犷;第三段完全运用了八度、和弦来演奏主题旋律,使乐曲的感情表现更加奔放、辉煌。这能不说它是壮美的么?

崇高是音乐美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它与优美、壮美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它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伟岸,并且更深刻,更富有理想性。乐曲中间段的快板是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见到光明后的喜悦、热情;第三段开头的辉煌乐句是人们跟随伟大领袖打下一片红色江山的决心和信念。这首乐曲的崇高之处更体现在它的感情中,试想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苦难人民,毛主席、共产党、工农红军的到来,不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给他们注入了无限的生存活力,他们有了领袖,他们有了目标,他们有了美好的理想,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作为当代音乐的学子,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音乐家的优良传统,让中国的音乐走向世界的前列,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光辉永存。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中国钢琴演奏之道.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陶敏霞.琴音缭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3]高世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