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抚州学刊2021:社会变迁与节日内涵变迁

抚州学刊2021:社会变迁与节日内涵变迁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我国社会存在的节日除本土节日外,西方节日诸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同样流行时下,甚至出现中西合璧的情况。社会变迁促进节俗变化,包括传统节日内涵的变化,也包括新节日的设立,多种多样的节俗文化充斥着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的变迁催生了节日内涵的变迁,这也是对节日进行分类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抚州学刊2021:社会变迁与节日内涵变迁

传统节日内涵变迁首先源于社会形态的变迁。传统节日文化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伴生物,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以后,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观念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逐渐趋于多元化,表现为多种文化交相辉映或相互渗透的现象。例如,传统七夕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乞巧”“求子”为核心的节日内涵让位于新式“情人节”所表达的情感互惠。就目前的七夕文化来看,尽管各地都在尝试恢复“乞巧”等传统文化内涵,但这种恢复多数流于形式;反而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2002年河北省文联将传统七夕节命名为“七月七爱情节”,后根据有关领导的提议,又将名字更改为“情侣节”。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称呼是“中国情人节”“七夕情人节”“中国爱情节”等[33]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快或慢地经历着文化多元发展,包括饮食、服饰、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技等,而且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交流的方式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已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多元文化正在建构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共同体。如今,我国社会存在的节日除本土节日外,西方节日诸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同样流行时下,甚至出现中西合璧的情况。这些“洋节”在中国盛行的原因与其内涵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契合相关,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与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圣诞节与基督信仰等有所联系。(www.daowen.com)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样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节日,如植树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已上升为国家层面。另外,一些地区打着传统的旗号创造新节,诸如女娲诞辰庆典等类似的地方性节日已屡见不鲜。网络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几年阿里巴巴集团创造的“双十一购物节”更是影响千家万户。这些节日也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具有集体性、纪念性等特点,它们适应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当代性。当然,传统与现代是相对的概念,假以时日,今天的节日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传统节日,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变迁促进节俗变化,包括传统节日内涵的变化,也包括新节日的设立,多种多样的节俗文化充斥着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学界也关注节日类型的划分。陶立璠先生将节日类型划分为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年节、文娱性节日[34]。乌丙安先生将其划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35]。张勃认为当今中国的节日正处于构建的时代,将节日划分为传统节日、现代节日纪念日、新兴地方节会、外来节日和新兴民间节日五大类[36]。前两位学者基本按节日的功能进行分类,张勃基本以节日的时间与地域分类。王霄冰则尝试从历法的角度分类,分为太阳历的节日、太阴历的节日、复合型历法的节日与其他历法的节日四大类[37]。实际上,无论从哪种角度对节日类型进行划分,我们都可以看到,这几种分类法是建立在民众日常生活实践的背景之下。社会的变迁催生了节日内涵的变迁,这也是对节日进行分类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