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御焙遗址:最早的官办茶叶衙署

中国御焙遗址:最早的官办茶叶衙署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发掘了御泉井遗址后,同年11月,省博物馆考古队第二次进驻焙前村,对北苑制茶作坊上门遗址考古发掘。王振镛的考察资料里指明,从地层堆积与遗迹叠压关系来看,这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与级别,延续时间较长的官署遗址。因此,这也成为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官办茶叶衙署遗址。考古发掘结束,遗址回土以保护。北苑御茶园在太平兴国初,被指定为御焙,生产龙凤茶专供皇家饮用。

中国御焙遗址:最早的官办茶叶衙署

所谓“焙”,指的是制茶厂,宋朝的时候分内外园,大致分布于今东峰镇的大部,小桥镇的西部,及南雅、东游、川石等乡镇的部分山地。行衙官署则在我们面前的焙前自然村的上门和界山后一带。当时,宋太宗为了“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北苑设“御焙”,派遣官员来建安北苑专门监制北苑御茶,并特置龙凤模。

进入遗址范围,举目可见的都是脐橙树,并无半点茶园影子。走在路上,能看到路旁土层里夹杂了一些瓦片和瓷片,“挖下去,都是宋朝的东西。”带路人踢了踢路边的土说。1983年,文物普查队在这里发现以宋代陶瓷为主的堆积层。

往前走不久,右边是一个被织网围着的水塘,里面养了一群鸭子。根据明朝何乔远的《闽书》里记载的方位复原画面,这个水塘就是昔年龙凤池,池中央那个鸭子遍布的岛叫作红云岛,因为种满海棠,日出的时候,晴光掩映,蔚如红云—那都是当年的事。

再走几十米,见左边一丛杂草,杂草间一汪黄泥水。这就是当地村民称为“龙井”的地方。1995年1月,当时还是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的王振镛等四人进驻焙前村,首次对“龙井”进行实地挖掘,经考古确认“龙井”为宋代北苑“御泉井”遗址。

清理后发现井口平面略呈五边形,口径约2.5米,深1.5米,井边有台基,井正位于台基中央。挖掘发现,它包含几种不同年代的台基叠压,最上方的是六角形,说明此井曾被六角亭类的房屋覆盖。井畔遗址中发现有精工细雕的筒瓦、瓦当、滴水、脊兽等建筑构件,显示出井亭的规格非同寻常。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正是县志所记“御泉”所在。

在传说中,用这口井的泉水制出来的茶品质特别好,所以它是北苑贡茶的专用泉水。这口泉的水并不多,但是到了制茶季节,一天哪怕舀上100多桶,泉里的水也不会减少。更妙的是,每当制茶结束,监茶官封焙以后,泉眼里的水就停歇了。明代何乔远的《闽书》写,在县志里记载,这里的泉水到了要制茶的季节,制茶工人在旁边大喊一声,泉水就会应声流出;等茶制完了,泉水就正好停止。

在发掘了御泉井遗址后,同年11月,省博物馆考古队第二次进驻焙前村,对北苑制茶作坊上门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宋、元时期院落、天井、道路、水井、水池、土灶等50多个遗址单位共近万平方米。

两期发掘在遗址0.5米至2米深的文化层中还发现不同时期的八组建筑台基、天井、有种树遗迹的院落、纹路规整美丽的方砖地面、水池、河卵石等结构的道路、可通往小溪的砖石砌水沟、灶与灰坑等。

王振镛的考察资料里指明,从地层堆积与遗迹叠压关系来看,这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与级别,延续时间较长的官署遗址。遗址地面散落数枚北宋“元丰通宝”“天禧通宝”铜钱。发现的建筑构件雕饰讲究,材料形制与在北宋首府开封所发现的极为神似,说明这里不但是官府,且规格与皇室齐肩。

更重要的是,考古发现了龙井旁专为洗茶排水而设的砖砌小方坑以及为研茶“分团酌水”而用的陶研钵、不计其数的钵体残片、黑釉建盏、青瓷花碗等大量制茶、饮茶器具。综合各种迹象表明,这里可能即为北宋时监管制茶的漕司行衙,是一个有着一整套管理机构,并与制茶坊相距不远的龙焙监遗址。因此,这也成为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官办茶叶衙署遗址。

考古发掘结束,遗址回土以保护。因为缺乏进一步挖掘和后期保护的资金,至今人们仍然不能亲眼一睹龙焙盛世的遗迹。(www.daowen.com)

所以只能根据古籍努力让自己进入时光隧道了:在北苑的黄金时期,这里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风亭、凤尾亭、凤山阁、望京楼、星辉馆、贡茶院等建筑;又有御茶园诗刻、北苑五咏碑、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众多碑碣石刻。可惜这些亭榭碑碣已被岁月湮没在一片脐橙林里,惜俱无存。

唯一还能寄托一点古思的就是在1987年林垅山坡发现的一块宋庆历戊子年(公元1048年)关于北苑茶事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正面原文

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

(作者按:摩崖石刻正面文字上本没有标点,后人为了方便阅读,就为文字加上了标点。)

在王振镛的回忆里,当时从焙前村到林垅山这三里地两旁都是茶树和果林,山路边草丛里随处可以见到宋人遗留下来的茶碗片和擂钵。石刻当时已经被乱土掩埋,后来才从土里剥离,当地人称为“凿字岩”。考古队扛了两把梯子上山,把它洗了三四天,又仔细揣摩了三四天,才把石刻上的字看清楚。

摩崖石刻高约3米,宽约4米,厚约2.5米。正面共80字,每字高24厘米,宽24厘米,阴刻楷书

1048年,正是北苑御茶园最鼎盛的时期。石上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官焙作坊名称及北苑行衙官署等有关史料,是北苑唯一现存历史遗迹。1996年5月,日本茶道专家、原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屋晴三捐200万日元,在它上方建了座小亭子予以保护。

石刻文字的大意是:建州东面的凤凰山,最适宜种茶的地方就是北苑。北苑御茶园在太平兴国初,被指定为御焙,生产龙凤茶专供皇家饮用。御焙包括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共有三十二家官焙。园中建有漕司衙署及不少的亭榭楼阁,其中有一间贵宾接待室,叫御茶堂;后面有一泓清泉,泉水清澈、甘甜,叫作御泉;御泉前面汇成两个池塘,分别叫龙池、凤池。

经过摩崖石刻,如果再往山上走,就该到昔日乘风亭所在了。低头细想“乘风”二字,宋人风雅至此,真欲见昔年好景。若在宋朝,于乘风亭远眺对面凤山,茶园连绵起伏,凤山北高南低、后宽前窄,正南端直抵东溪。山的前端有一块高数丈的岩石名“凤冠”。每逢晨雾朝霞和日落余晖之际,近处是红云岛上海棠烂漫,远处山河势如翔凤下饮,清风徐来,是怎样一种快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