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进化规律是否存在

社会进化规律是否存在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是把社会科学的任务看作解释社会进化的规律,以便预言社会的未来。无论是社会的规律,还是自然的规律,都是严密的普遍性命题,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普遍妥当性。那些主张社会规律对历史有依赖性的人们,只不过是错误地理解了规律,把规律当作在某种场所或者在某种期间内而成立的趋势或倾向。但在波普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本不存在“社会进化的规律”,甚至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不存在的。

社会进化规律是否存在

波普说的“历史决定论”是社会科学探索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是把社会科学的任务看作解释社会进化的规律,以便预言社会的未来。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经历一系列阶段的,于是它一方面把变化的社会与不变的物质世界对立起来导致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另一方面又导致历史决定论的泛自然主义倾向。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主张:自然的规律在一切时空条件下全都能成立,而社会的规律,是因时代和场所的不同而不同的。由于人类的活动带来的社会变化和时代变化,所以社会的规律性也就要发生变化。泛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主张:社会科学的课题就是发现随着社会变化的趋势、倾向和必然性,也就是去把握深藏在社会发展的根基中的倾向性和必然性。社会的变化是必然的,在这种变化中总是要遵循某种已经确定的路线前进,并且按照严格的必然性而经过各个阶段。

在波普看来,无论是反自然主义的立场,还是泛自然主义的立场,都是错误地理解了“规律”的概念。无论是社会的规律,还是自然的规律,都是严密的普遍性命题,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普遍妥当性。那些主张社会规律对历史有依赖性的人们,只不过是错误地理解了规律,把规律当作在某种场所或者在某种期间内而成立的趋势或倾向。趋势和倾向只有依靠于一定的初始条件才能成立。历史决定论所谓的发展规律其实是绝对趋势;这些趋势不依赖原始条件,并且不可抗拒地以一定方向把我们带到未来。它们是无条件预言的根据,而不是有条件的科学预测。

历史决定论者预言未来社会的依据所谓“社会进化的规律”。但在波普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本不存在“社会进化的规律”,甚至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不存在的。让我们看看波普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或者人类社会的进化,只是一个单独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过程是遵照各种因果规律(如力学定律、化学定律、遗传与变异规律、自然选择规律等等)进行的。然而,对进化过程的描述不是规律,而只是一个单称的历史命题。……普遍的规律,就像赫胥黎所说的,是对某个不变秩序的断定,即对某一类的所有过程的断定。任何规律,无论它是用任何方式提出来,在它被科学认真地认可之前,都必须由新的情况来检验。可是,如果我们永远只限于观察一个独一无二的过程,那我们就不能指望对普遍性的假说进行验证,不能指望发现科学所能接受的自然规律。[3]

波普设想,历史决定论者对他上述看法可能有两种反驳意见:(a)否定进化过程是独一无二的论点;(b)断言在一个进化过程中,即使它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一种趋势、倾向或方向,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说来表明这种趋势,并以未来的经验对该假说加以检验。对于论点(a),波普的争辩是,认为诞生、童年、青年、壮年、老年和死亡这种生命周期不仅适用于单个的动植物,而且也适用于城邦、国家、种族、文明等,是一种古老的观点,柏拉图、马基雅维里、施宾格勒以及汤因比都持类似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历史似乎是重复的。波普承认,历史在某些方面有时可能会重复出现。但是,由于牵涉到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期望,历史发展中看来是重复的事情将一模一样地继续出现。对于论点(b),波普的争辩是,趋势不是规律,断定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有某种趋势存在的命题是一个单称的历史命题,而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普遍规律不是断定存在,相反,它断定某事的不可能性。比如,“你不能用竹篮子打起水来”。我们可以根据规律来做出科学预测,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趋势的存在来做出科学的预测。(www.daowen.com)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波普并不否认社会领域中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性现象(多次重复的现象),他所否认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或曰“历史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决定着人类社会(或历史)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人们不能创造或改变历史规律,但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指导人们的活动,从而为新历史时期的到来铺平道路,并减轻新社会来临时的阵痛(这体现了人的能动性)。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否存在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呢?我相信,多数人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谈到历史规律,我们不仅会想到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熟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规律。相信存在历史规律的,不仅仅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司马迁所追求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也正是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吗?古今中外,抱定这一宗旨研究历史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有谁真正找到了一条这样的历史规律呢?没有。上面提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因为可以举出反例所以不是规律。判断一个规律或理论是否成立,不是取决于我们能找到多少论据来证明它,而是看它是否能够被证伪,当我们尽一切努力都不能证伪它,就可以说这一理论经受了严格的检验。这就是波普在其《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提出的证伪主义原则,波普的这一学说改变了人们对绝对真理的信念——因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暂时未被证伪的假说——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运用这样的判断标准,不管我们从丰富多彩的历史经验中找到多少例证都不能证明一个规律的存在,但只要找到一个相反的例证就可以否定它。

另一方面,单纯逻辑的分析也可以证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存在人们能够认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种观点是讲不通的:发现历史规律并依据规律做出准确的历史预测后,人们为了趋利避害必然根据相关预测对自己的社会活动做出调整(否则认识规律还有何意义),可是一旦有数量足够多的人做出同样的调整,就会使实际发生的情形偏离根据规律做出的预测,从而证明该规律并不成立。举例来说,人民银行说为了增加流动性以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将于下周二大幅降息,根据这一消息以及股市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流动性增加则股市行情看涨),人们可以预测下周二的股市将出现大涨。然而,由于太多的人掌握了这个预测并采取了相应的操作(在周二前大量买进等到周二抛售),结果周二的股市不仅没有出现大涨反而下跌。由于人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能发现那种不可移易地决定了历史发展道路的规律,因此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可能得出像“1加1必然等于2”或者未来某一时刻太阳系行星必然处于某一位置那样的确定无疑的预言。但是,根据历史经验中的规律性现象对历史趋势做出概率性预测是完全可能的。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历史决定论相比,卡尔·波普的观点显然更有说服力:在人类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找不出无条件的“历史规律”,但有条件的“趋势”确实存在;努力去发现这些“趋势”,并尽可能找出这些“趋势”持续存在所依赖的条件,正是需要我们完成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