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 书法书写与欣赏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 书法书写与欣赏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往往练字出效果的时间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要涉及书法练习时间和学习方法的相关基本知识的问题。毛笔的使用,非但创造书法佳作,同时创造了书法理论。图示错误的执笔姿势:握拳拇指钩笔食指上移双指夹笔3.软笔书法的坐姿坐式: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 书法书写与欣赏

情景导入

小海是某大学一名大一学生,他自幼习字,能写一手漂亮的字。现如今,在他的生活中,用到手写字的时候特别少,也就是写作业的时候会用到。他说,前几年,他还见到有人收到过手写的情书,可是现在呢?微信一开,什么话都说了,什么感觉也都没有了。他还说,自己都能预料到,几年后参加了工作,估计用到手写字的机会就更少了。“真怕到时候,文字就仅仅是记录的符号了,真的不想看到那一天。”

在一次关于书法专题节目采访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真觉得,会打字不会写字的人很可悲!”谈起现在电子信息时代,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时,他说:“我知道现在用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像我们大学生,只要老师没有规定,很多人交的作业都是电子打印版本的,我特别不习惯。”而他自己的作业,基本上全是手写的。在他看来,现在人们为了方便快捷,习惯了用电脑打字代替手写字,所以不会写字、字写不好都很正常,但是电脑用久了,很多字就不会写了。“我自己就碰到过这种情况,写好了作业,可怎么看都觉得某个字很别扭,只好在手机上把那个字打出来再确定一下。真没办法!”小海说,但是从那以后,只要是能用手写字解决的,他绝对不会用电脑打字。

问题引出

1.对于小海的“会打字不会写字的人很可悲!”这一观点,你怎么看?

2.在网络如此发达背景下的今天,试阐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的现实意义。

问题分析

小海的“会打字不会写字的人很可悲!”观点不无道理,虽说在现如今的无纸化办公的计算机及拇指文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电脑键盘、手机键盘等输入文字,但能亲手写一笔好字,真的很有用,只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中能明白这个道理的越来越少了。俗话说:“话是开山斧,字是出马枪。”一手好字不仅能使自己的字迹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还能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人民教育》的题词:“我们需要加强写字指导,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了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若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字就如我们的身份证一样,看你的字能看出你的文化水平、能看得出你的性格。另外,中国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书法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有传承并弘扬它的社会责任。

“知道”和“做到”其实是两回事,知道要把字写好的道理,但要写出一手好字谈何容易呢?有的人想练好字,自己无从下手。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往往练字出效果的时间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要涉及书法练习时间和学习方法的相关基本知识的问题。

相关知识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书法艺术体现了“义”和“形”的完美结合。它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线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众所周知,写字是中国传统学习的起始,也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种必备技能。

一、书法书写概说

“书法”这一概念,原来是专指毛笔书法的,几千年来,毛笔一直是表现汉字书法美的唯一工具。相传秦国蒙恬取中山兔毫造笔,毛笔是他发明的。但从考古发现,在蒙恬造笔之前就已有毛笔了。在战国时期楚国称为“聿”,吴国称为“不律”,燕国称为“弗”。由于毛笔具有弹性,可粗可细,有提、按、顿、挫之功能,对汉字点画最富有表现力,变化无穷。经过先民们数千年的实践、创造、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完美的汉字书写的技法规范,才产生“书法”这一独立艺术门类。历代书家用毛笔为我们创作出无数佳作,成为今天的传统法帖范本。为我们所临习,书法艺术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毛笔的使用,非但创造书法佳作,同时创造了书法理论。这正是毛笔对于书法艺术的功德所在。

硬笔(确切讲是指钢笔、铅笔、美工笔、圆珠笔等)的出现,还是近百年从西方传入中国,钢笔的出现,慢慢动摇了毛笔的地位。尤在新中国成立后,硬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从实用角度看,硬笔早已占据主导地位。硬笔作为实用审美的“硬笔书法”早已成为事实,受到绝大多数人的青睐。而毛笔渐渐失去它的实用功能而形成纯艺术的东西,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成为书苑中两朵“并蒂奇葩”。

二、书法练习的技法

现今,书法有硬、软笔之分,因此,书法练习的坐姿和执握笔法也就有硬、软笔之分。

1.硬笔书法的坐姿

正确的坐姿要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肩平、胸舒足安。

(1)头正身直:眼睛和本子距离一尺左右,头要端正,背要伸直、自然,向前微倾。

(2)臂开肩平:两臂平放桌面上,双肩要平,不可左右高低不同。

(3)胸舒足安:胸与课桌要保持一拳距离,不能紧抵桌沿。要使全身各部位感到轻松、自然。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平放地上,不可并拢或一前一后,更不可交叠。

2.硬笔书法的握笔法

正确的执笔方法是三指执笔,五指并用。拇指与食指弯曲成圆形轻捏笔杆,笔下端靠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骨节上,距离笔尖约2厘米,上端靠在食指根部的骨节旁,笔杆与纸面约45度角。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弯曲紧靠中指后面。期间要做到“指食掌虚”,即食指到小指要一个挨一个不留空隙,手掌要空,不能握拳。

正确的执笔姿势

垫指法(正面)

垫指法(背面)

枕指法(正面)

枕指法(背面)

常见错误的执笔姿势有:1.拇指盖在食指上;2.笔杆与纸面垂直;3.手腕向内弯曲;4.笔杆下端靠在无名指上;5.拇指与食指不是呈圆形,而是扁长形。

图示错误的执笔姿势:

握 拳

拇指钩笔

食指上移

双指夹笔

3.软笔书法的坐姿

坐式:

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其要点如下:

座椅需正对桌面,不宜偏斜。

座椅高度,约与膝同,坐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桌面高度,随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离,以能挺直躯干为度,所谓桌椅零距离即桌椅之距离为零,乃最理想者。

立式: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着地踏稳,上半身略为前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弯曲。胸部挺起,距桌缘约五厘米。腹部微缩。左手按纸,稳定躯体。

右手执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执笔要领行之。

头部正而略为前俯,两眼正视,不宜偏斜。

此外,需放轻松、自然,全神贯注,然后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

坐 式

立 式

立式:

部分较大的书法字乃需站立书写。姿势与坐姿相近,要领如下:

站立书写不用座椅,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为标准,约在腰上下,过高过低均不宜。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不可平立,右脚需踏前一步站稳。

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并稳定躯体。

上半身略为前俯,不可弯曲,借右脚左手,使其平稳。

头部亦随上半身自然微俯,两眼正视,不可偏斜。

心情轻松自然,精神尤须贯注。

4.软笔书法的执笔法

软笔执笔法,插图较多的作品有《汉溪书法通解》《历代书法技艺》等,其多认为“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是最好的执笔法,对其阐释也各不相同。书法中的执笔,主要是书法家如何使用毛笔的问题。执笔可分为狭义执笔法和广义执笔法。狭义执笔法仅指五指操作或加上腕部一起动作,主要用于写中、小字,大部分是调整指、腕执笔时的姿势,涉及身体的部位很少。广义执笔法是指手指、掌、腕、前臂、肘关节、上臂、肩关节等整个身体系统的合作动作。

“五笔执笔法”的具体含义为:

“擫”,指以大拇指上节端按住笔管左后方,向右上方斜仰施力,起一种推动作用。

“押”,指用食指上节端捏住笔管的右前方,向左下方施力。

“钩”,指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向后施力。

“格”,指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连的部位抵住笔管,起一种顶的作用,由里向外施力。

“抵”,指小指紧贴无名指下起助力作用。

五个手指各有功用,实际上构成了两对平衡的力,一是大拇指和食指,另一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笔在两对力的平衡中稳定下来,并能灵活地运转。

在实际执笔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指实,即五个手指的指端实实在在地捏住笔管,无一虚设。如果指不实,则无力运管。注意:不能误把“实”理解为“紧”,和壮士操戈、船夫拉纤联系在一起。捏笔过紧,五个手指像绳子一样缚住笔管,心欲动,而手拘谨呆滞。应如执缒击鼓,握的手法需要松缓,击出的声音才会悦耳动听。

掌虚:掌虚是指执笔以后,掌心一定要空虚。人们常说虚掌可以容卵,就是这个意思。

腕平,腕平是指执笔以后,手腕基本上和案面平行。

执笔以后,笔管贵在直立,笔锋如针倒悬,笔锋着纸才能形成中锋,取劲涩,那种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妙趣才能体现出来。

5.运笔法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分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

枕 腕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提 腕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

悬 腕

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大约分成几点,略分类叙述:

(1)藏锋和露锋

藏锋和露锋一般多指起笔处,因为收笔的地方都需要以毫末满外,以保证笔画完整和美观。藏锋和露锋不存在着优劣之分,初学书法,要根据不同字来确定用藏锋或是露锋,但必须注意行草书很少用藏锋。

藏锋就是在起笔和收笔时,把笔锋藏于笔画之中的一种用笔方法。

例如:写一横画,横画本应从左向右行笔。藏锋书写时,应由右向左逆行,按笔后,再由左向右顺行,终了按笔调整笔锋后,由右向左逆行。藏锋用笔沉着、含蓄、雄强。通常篆书、隶书,楷书中的颜体和柳体,多使用藏锋的方法书写。

露锋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用笔方法,起笔时掌握“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准则。

例如:写横画,竖下笔,调顺笔锋后右行笔。写竖画,横下笔,调顺笔锋下行笔。露锋作书,锋利精神,呼应自然,清秀峻拔。

(2)中锋和侧锋

中锋也称作正锋,是运笔的主要方式。

中锋运笔,笔尖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把笔毫铺开,做到万毫齐发。

中锋行笔的优点:将墨汁均匀渗开,笔画圆满,自然充实,有一定的立体感。“入木三分”就是中锋写出来的。

中锋行笔要求笔管正直,但不意味着在行笔的过程中,笔管始终和纸面垂直,而是随着笔画的运动方向笔管稍向前倾。

(3)方笔和圆笔

方笔和圆笔是对笔画的起止和转折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笔呈方棱形状,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气势,体现了雄强有力的格调。

圆笔呈圆转弧形,圆劲不露痕迹,清秀俊美,给人以和畅的感觉。

(4)起笔和收笔

起笔和收笔在藏锋和露锋的问题里已经涉及,这里就具体方法进一步说明。

不论何种笔画,都首先存在着一个起笔问题。起笔如果写不好,不仅臃肿或尖削不耐看,而且也会影响延伸。

(5)提笔和按笔

毛笔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平面轨迹运动,而是要配合提按运动,在行笔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笔画的某一部位写细一些,笔要轻轻提起。相反,有意识地把笔画的某一部位写粗一些,笔就要稍稍下按,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提笔和按笔。

提笔和按笔是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依存。没有提笔就谈不上按笔,没有按笔也谈不上提笔。

提笔是在按笔基础上的提,按笔是在提笔基础上的按,也就是说提和按的动作都不能尽势,尽势则力竭。

这种施力方式很像手按弹簧,按不能按到底,提也不能提到极限。提按得当,笔画的粗细变化自然,有力度和弹性。

所以,提笔和按笔虽然简单,却须学者细心领悟,得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的道理。

(6)转笔和折笔

转笔和折笔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

转笔是用暗渡的方法转换笔锋,转换时,要心静手稳。

方笔笔锋的转换要求刚劲有力,有棱有角,应该用折笔。

(7)行笔和驻笔

行笔是在纸上运行,提按转折的连续性动作;驻笔是行笔过程中,一个动作结束,下一个动作开始前的、很短的转换间隙。

(8)挫笔和衄笔

“挫笔”是按笔略提之际,使笔锋挫动,稍稍离开按处的一种用笔方法。例如,写钩按而挑出,如按未圆满,就要向右稍挫,写满后,再得势急出。“衄笔”是一种逆而使回的用笔方法,有蜗牛入壳的意趣。如颜书写钩,竖画终了,然后缩回挑出。

(9)战笔和抢笔

战笔取迟涩的走势,用于长笔画。书写时,为了使笔的筋骨雄强,有意识地增大笔和纸的摩擦,运气使力,审慎推行,好像遇到阻力。

但必须注意,战笔绝不是矫揉造作的“颤抖”,而是自然的气力增大所至,笔虽似微抖,笔画仍然齐整,边缘无犬牙交错状。抢笔是一种快下笔的方法,实际上是虚笔,用法是悬空逆画,然后迅速落笔,似从空中遥掷而下。例如,写一横画。

(10)运笔方向(www.daowen.com)

现在讲的运笔方向不是指文字的书写轨迹,如横画由左至右,竖画由上而下等等。运笔方向是指运笔时施力的方式,笔锋和笔管的朝向。

正确的运笔方向应该是:笔既入纸,笔管微向左后偃,以保证逆入,行笔时,腕平掌竖,推笔而行,笔锋朝向与笔画的运行轨迹相反,以保证平出笔锋,万毫齐力。古人所讲的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效果,非如此不可得。

(11)行笔的速度

行笔的速度一取决于字体,二考虑字的大小,三书写人的功底。

一类以静为特点,包括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书写这类字,行笔速度应比较缓慢,把字画中的静气托出,行笔过快,往往失于凝重。

另一类以动为特点,包括行书、草书等字体,这类笔画的书写,需要加快行笔的速度,以表现流畅和飞动。

笔画的大小对书写的速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大笔画多重气势,行笔应该稍慢些,慢能凝聚气力,点画才能沉着雄强。小笔画重秀美,行笔应该稍快,慢则往往呆滞无味。

初学书法,行笔应慢,只有慢行笔才能体会出笔画中提按转折的变化,使肌肉逐渐记忆,才能练出力透纸背的劲涩,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迟涩”。

有了比较浓厚的基础,才可由“迟涩”向“疾涩”发展。所谓“疾涩”,行笔虽快,但笔画不浮。

(12)三分笔法

三分笔是用笔深浅的一种分析方法,初学者最应了解。临池的第一步,首先追求形似,如果不知所临碑帖的用笔深浅程度,便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三分笔法就是把笔头定一个量度。一个笔头自二分之一处分开,上半部分不能用以作书,只能用来贮墨,其功能有些像自来水笔的皮囊部分。

下二分之一处,自下而上称为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

学习古人书法时,以此为标准进行分析。

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般只用一分笔;欧阳询、虞世南、文徵明、祝允明等人的书法一般用到一分半笔;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最多用到二分笔;颜真卿等人的书法用至三分笔。

三分笔并不像机械的量度一样精确,它提供的是一种分析用笔深浅的方法,一种推敲古人用笔的手段。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应首先锻炼浅笔重力的用笔方法,它的难度大于深用笔,不论是提笔摄墨,还是按转折都比较难掌握。但只有从难入手,以浅笔重力为基本功,学习书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开阔。

三、书法的创作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象,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

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说。

1.书法作品的幅式

书法作品的幅式包括条幅、横幅、对联、屏条、中堂、斗方、镜心、匾额、长卷、扇面、册页、报头、题签等。

条幅,也叫“直幅”,装裱后称之为“立轴”,是指直挂的长条形作品。条幅的长度与整张宣纸相同,宽度是整张宣纸的对开或三分之二开。可书写单行大字或数行小字。

横幅,也叫“横披”,是指横向悬挂的形式,宽度大于高度,宽度与整张宣纸相同,高度是整张宣纸的对开或三分之二开。可书写单行大字或数行小字。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或“联语”,是指书写在纸、布或刻在竹木金属材料上的对偶语句,应用广泛,艺术性强。对联分为上下联,用两张相同的长条纸,左右对称。有单联和长联两种形式。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

屏条,是指成组的条幅,也可称为“条屏”。通常是四幅为一组,构成了四条屏。此外,还有六条屏、八条屏乃至更多条的。书写形式与条幅类似,可以每幅自成格局,又可连成一组。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的一半。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镜心,是指把斗方加工而成的圆形,书写时,依圆形而团式布局。

扇面,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折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的安排。

2.书法作品的内容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钤印三个方面的内容。

书法作品的内容即正文,要题材新颖,健康高雅,具有时代感。如诗词、歌赋、对联、格言、佳句、散文等。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确定:指定内容、自选内容、自撰内容。书写内容的选择应与字体风格相协调。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正文题目,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的钤印即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起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起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所谓“印不过三”。

题款和钤印是中国书法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们和正文共同组成一幅作品,缺一不可。否则,就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

(1)题款,又称落款,是一件作品的说明文字,需要说明的话都可以写进去。下笔之前,作者应先推敲写什么,怎么写,做到心中有数,文字简洁精练,尽量少占篇幅。落款,有单款和双款之分。写完作品正文,在最后书写作者的姓名或字号,就是“单款”。有时为了作品的需要,可附加所写主文的年代、作者、文类、题目,以及书写者的籍贯、年龄、写作时间、地点等等。有的作品是为了纪念而作、为了赠送他人而作、因有人索求而作,有必要在作品正文之前写明创作意图,于是就产生了“双款”。双款由“上款”和“下款”组成,上款包括接受馈赠者的名字、称谓和表示谦虚的敬辞等。下款与单款相同,时间可以用阳历,也可以用阴历的干支纪年,有时也可以阳历、阴历兼用入款,如“一九九六年丙子孟春”。但要注意,落款不能太草,以清楚为好。落款所用字体,可以和正文相同;原则上“今不越古”,就是说不使用比正文出现早的字体作款,即写隶书不用篆书作款,写楷书不用篆、隶作款。楷书、行书、今草同创于东汉,可以互相使用。题款的字体一般略小于正文,要和谐统一。题款位置,上款题在第一行字的右上侧,下款可以题在正文最后一行的空白上,如空白不够,也可以另起一行,但要稍低于上款。因为款字和正文有“主、次”关系,上下款的长度都应略短于正文(横单行竖式题款的作品可长于正文,属特殊情况)。正文是大楷或者楹联,题款至少要低半个字位;正文如果是小于中楷的字,可上低、下提两个字位。一般上款为单行。下款有单行也有多行。多行下款的,上下应以齐平为宜。姓名不可以分割置于两行,遇到难处理的情况时,可以另起一行。清朝邹一桂认为:“凡画以单款为佳,传之于后,亦加珍重。”所以,从古到今,没有落款的字画贬值,带有上款,为特定人所写的字画也贬值(上款为名家者例外),由别人代笔落款的字画,因难辨真伪更贬值。由此可见,落款在书法创作中的意义是重大而有价值的。

(2)钤印。完成书法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钤印——加盖印章。书画印章分两类,一类是名号章,它包括“姓名印”“字印”“别号印”“斋名印”,这类印的形状一般为方形。另一类是闲章,即装饰性印章,内容多为古语、警句、年代、肖形、生肖等,如“九十年代”“人长寿”“宁静致远”“大雅”等等。这种印形状繁多,有方、长方、圆、椭圆、无形章等各种形式。作者一般根据所写内容选择印的内容和形状。虽叫“闲章”,其实不闲,古人所谓“闲章不闲”,它对调整书法作品布局、完美书法作品章法起着重要作用。印章在书画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常用“画龙点睛”来加以形容。一幅作品,未钤印前似乎不起眼,可谓“菩萨低眉,万籁俱寂”,一经打了印记,便会“神采飞扬,光生一室”。钤印,不仅能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而且能增强作品的色彩变化,使画面丰富多彩,更具有独特的形式美。钤印,已经成为中国书法民族风格中的又一特色。印章还对鉴定书法作品的真伪,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书法使用印章,对印章的大、小、多、少,以及钤印位置和印泥的颜色,均十分讲究。姓名印、字印、别号印、斋名印用在落款最后一行的下方,也可打在具名的左边(创作时应留好钤印的位置,有人用一方,有人用两方)。闲章按钤印位置分类有起首章、押脚章等。起首章钤于上款的上面,正文字大,钤在第一个字的右侧,正文字小,钤在第一个字的右下方,如果作品需要,也可钤在第一个字的右上方,但不能太远;押脚章钤在作品的左下角或者右下角,意在均衡画面,稳定作品全局。用印的大小要根据正文字的大小来定,正文字大,则用大些的,正文字小,要选用小些的,一般应略小于落款的字;用印不要太多,一般作品,不能多于三方,再多,则是画蛇添足。

名号章

古代皇帝玉玺钤印

肖形章

起首章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3.书法作品的布白

书法作品的布白是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以其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价值,能使书法创作者在线、墨及其组合变化充分展现书法的气、神、韵。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中国书法的章法布局,分行布白的规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书写格式基本上有两种:

(1)纵式——传统的书写格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分行布白,应用于书法作品。可以书写繁体字。

(2)横式——现代的书写格式:自左而右,从上至下分行布白,应用于实用书写。要求书写简化字。

四、书法鉴赏

(一)书法鉴赏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1.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做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2.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相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正欹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3.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鉴赏的方法

书法美是造型美和书写美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写意艺术传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韩愈曾这样评价过张旭的书法:“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可见书法艺术表现空间的博大精深。

1.书法鉴赏的几个要素

(1)始于用笔

书法是线条艺术,毛笔是软毫,运转极具变化,行笔如舞者旋飞舞池,轻重提按间,让线条飞动自如为上。

(2)基于结构

字由一笔一画到结成完整的字,无论笔画多寡,总有基本原则,古人有谓:“疏可容马、密不透风。”结构要能稳当妥帖,再求险峻。

(3)成于章法

章法是经营书法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要件,泼墨落纸,字里行间要能金声玉润,或跌宕,或攲侧,或低吟,或长啸……它是书家个性、气质、胆识、修养、审美、情趣的总体表现。

(4)美于气韵

气韵之美从风格方面看,有遒劲、雄强,有婉丽、醇美,有拙朴、浑厚,有骨秀、飘逸、跌宕、潇散……以展现书家的个性、气质与艺术风格。

2.感知书法之美的三个层次

书法之美的三个层次即书写、书法、书道。

书写作为第一层次。有文字就有书写,书写和文字同时产生,其目的为着记录语言。

书法作为第二层次。在法度的范畴内,它是一种视觉艺术,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精神美、气质美。

书道作为第三层次。“道”是人生的根本真理,通过书法来悟道,寻求人格的锻炼和提升,它是一种静功,一种哲学。

(参考王鼐编著:《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与实践》,地质出版社2005年版。)

实践训练

一、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无论是初学书法,还是小有成就抑或是有建树的书家,都离不开临帖,离不开对传统的遵循和继承。在书法实践中,临摹与创作互为彼此,创作有境界的高下,临摹也有功底的深浅,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是提升书法技艺的根本所在。临摹与创作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即在创作实践中,有不断对传统的掌控和把握;在临摹过程中,有主体意识的浸透和潺入,具体做法是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地展开临摹与创作。王铎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深刻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石门颂》拓片

颜真卿《多宝塔碑》

实训要求:

1.以某一书家的某一作品为例,尽心严格对临,做到章法、字法字组、行字数、虚实关系、书写节奏等因素尽量遵循和接近原作。

2.设计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章法示意图,并将原作改造临摹成以上一种不同于原作的形式。

二、在本教材的国学经典选文中任选内容,字体为楷书,幅式不限,自创一幅书法作品,在同学之间互赠。

三、凌水根先生是某高职学院1996级优秀毕业生,他酷爱书法,勤看善问,眼学心摹,追师法古,对二王、颜欧柳赵苏等法帖反复临习,尽力吸取古人书法名家之长,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其书体坚入骨,柔似水,气势行如龙走,静如虎踞,书风刚健飘逸,潇洒俊美。凌先生毕业离校后,一直心系母校。2017年5月,他受母校邀请作为优秀校友来校讲学。为表达自己对母校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同时也是向母校汇报近年来书画之所学,他在母校举办了一次自己的书画作品展,下面遴选了他的几幅作品:

作品1 听涛

作品2 宁静致远

作品3 随缘

作品4 录苏轼《题西林壁》

实训要求:

结合书法鉴赏的相关知识,自选角度,请你鉴赏一下凌水根先生书法作品4,写一篇书法鉴赏文章。

四、专题综合实践

主题:“传承国粹,共圆中国梦”主题书法、书画作品展示。

实践形式:书法、书画作品或书法书画推荐及评点。

实践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书法、书画作品创作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个人文化功底,展示书法书写创作才能,而且充分彰显了人们的爱国情怀。通过此次实践,提高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发掘学生的爱好、特长,让学生了解并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书法书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业余生活方式,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操作要求:

1.根据以上关于“传承国粹,共圆中国梦”书法书画作品要求如下:

(1)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中华艺术国粹,展示新时代创作者的精神风貌,内容可以是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要求主题鲜明,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作品类型及要求:

①作品内容主题围绕“传承国粹,共圆中国梦”的艺术原创主题。

②书法作品字体不限,草书、篆书请另附释文。软(毛)笔书法作品为宣纸,且不超过四尺为宜,扇面尺寸不小于4K(横幅、竖幅皆可);硬笔书法作品应用标准规格作品纸。作品要章法完整,款印齐全,但无须装裱。

③参赛作品为近期自主创作的作品。

2.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安排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并开展活动。

3.每小组协商后,需明确本组书法书画实践形式及具体内容,确定实践项目分工。

4.本次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拍摄实践过程视频到教室播放,也可以现场展示书法作品。

5.根据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由教师与班级各组推选的同学共同组成评审团评定此次实践课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