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教程:句子类型及转换

语文教程:句子类型及转换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把字句)四、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转换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有否定词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语文教程:句子类型及转换

一、句子

1.句子的概念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例如:

小明||在认真学习。 他||是十佳少先队员。 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谁) (做什么)  (谁) (是什么)  (谁、什么) (怎么样)

2.句子的类型

按照句子的用途、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型。

(1)陈述句。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例:我看了一部电影

(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例: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例:禁止吸烟!

(4)感叹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例: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之间的转换

将陈述句改为感叹句的方法:一般是先将表示程度的词改为“多么”“太”“真”等词,再在句末加上感叹词如“啊”“哇”等,最后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三、“把字句”与“被字句”之间的转化

1.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1)“把字句”的格式:谁(主动者)把(主动行为)什么(被动者)怎么样(动作部分)。

例:他把我的手机拿去了。

(2)“被字句”的格式:什么(被动者)被(被动行为)谁(主动者)怎么样(动作部分)。

例:我的手机被他拿去了。

2.“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先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动作部分照抄”即可。

3.举例

风把树叶吹落了。(把字句)   → 树叶被风吹落了。(被字句)

水被弟弟喝了。(被字句)    → 弟弟把水喝了。(把字句)

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把字句) → 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被字句)

水被太阳蒸干了。(被字句)   → 太阳把水蒸干了。(把字句)

四、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转换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有否定词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例:这不是伟大的母爱吗?

这句话里有一个否定词“不”,改成陈述句时,先将否定词去掉,再把表示反问语气的“吗”去掉,最后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原句应改为:这是伟大的母爱。

(2)无否定词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例:谁见过这么美丽的花呢?

这句话里动词“见”前没有否定词,改成陈述句时要加上否定词。原句应改为:谁也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

(3)有疑问语气词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例:难道你要相信这是真的吗?

这句话改成陈述句时,要去掉疑问语气词“难道”,并且加上否定词“不”。原句应改为:你不要相信这是真的。

2.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1)加上疑问词“怎么能……呢”或者“难道……”等。

(2)有“不”字的去掉“不”,没有“不”字的加上“不”。

(3)句号改为问号。

例:

我要称赞这朵花的美丽。 → 我怎么能不称赞这朵花的美丽呢?

这本书不会是你的。   → 这本书难道是你的吗?

五、直接陈述句与间接陈述句的转换

直接陈述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面对面的对话,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间接陈述是说话人转述别人的话给听话人听,说话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

1.将直接陈述句改成间接陈述句

(1)改标点:先将直接陈述句的双引号去掉,然后改冒号为逗号。

(2)改人称: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即将“我”“我们”改成“他”“他们”。如果是第二人称,要将“你”“你们”改成“他”“他们”。

(3)调整:检查标点和人称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要进行调整。

2.将间接陈述句改成直接陈述句

(1)改标点:添加双引号,改逗号为冒号。

(2)改人称:将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如果有两个第一人称,要将第二个第一人称改成第二人称。

(3)调整:即最后检查一下标点和人称是否合理,适当调整不合理的地方,让句子更通顺。

例:妈妈说,她明天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

改成直接陈述句为:妈妈说:“明天我送给你一件生日礼物。”

六、缩句

缩句就是分析句子的成分,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只保留主要成分的意思。简单来说,缩句就像把一棵树的枝叶都去掉,只留下树的主干一样。

1.缩句的方法

(1)去“枝”留“干”。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掉,包括形容词、数量词及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

例:二十四只草船的草把子插满了曹军射过来的箭。(www.daowen.com)

缩句:草把子插满了箭。

(2)借助“的、地、得”。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把“的、地”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例:矫健的雄鹰飞了起来。

句中的“矫健的”用来修饰“雄鹰”,可以删去。缩句:雄鹰飞了起来。

例:弟弟高兴得跳了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可以删去。缩句:弟弟高兴。

(3)“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

例:初一(2)班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课。

“谁”:学生;“做什么”:在听课。

缩句:学生在听课。

(4)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例:他勇敢地跨过了这条小沟。

缩句:他跨过了小沟。

(5)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例:我们在参与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缩写:我们取得了成绩。

2.缩句注意事项

(1)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例: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因此,B句是最佳答案。

(2)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例: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荫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荫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明显改变了句子的意愿;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

B句把“到树荫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荫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因此,C句是最佳答案。

(3)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例: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D.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变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因此,D句是最佳答案。

(4)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例:三颗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词语。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B句改变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不是很明确,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因此,A句是最佳答案。

(5)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例: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树挂冰条。

分析: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过分简单,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因此,A句是最佳答案。

(6)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例: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因此,B句是最佳答案。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边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