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讨群体思维与集体无意识心理力量

探讨群体思维与集体无意识心理力量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思维中的集体因素目前被认为是小组成员明确和有意识共享的东西。迄今为止,没有文献承认过群体中可能存在无意识的心理力量,但群体思维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分析概念间的联系十分明显,我们认为值得探讨。“集体无意识”是指无意识里贯穿人类生活普遍主题的方面。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被称为“原型”或称“原始图像”,反映了所有人共有的基本模式,人们通常认为这些模式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普遍存在。

探讨群体思维与集体无意识心理力量

市场营销中,人们普遍倾向于使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工具来调查群体。因此,调查和实验被用来检查小组成员的角色和隶属关系,以及指导小组活动的政策和实践。营销中,群体行为的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是所谓的“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中的集体因素目前被认为是小组成员明确和有意识共享的东西。迄今为止,没有文献承认过群体中可能存在无意识的心理力量,但群体思维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分析概念间的联系十分明显,我们认为值得探讨。心理分析学家卡尔·荣格对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影响最大,弗洛伊德也提到过类似现象。除个体无意识外,荣格认为,所以人都还有第二种具有集体性、普遍性和非个体性的心理系统。

论及个体虽有异议、但整体普遍接受的现象,自拍照是另一个实例(自拍照为GAFA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来源;我们的智能手机每年拍摄一万亿张照片,所有照片都由苹果位于库珀蒂诺的服务器及谷歌位于山景城的服务器进行匿名分析)。换句话说,看起来好像没人喜欢自拍照,但每个人却都有理由自拍。自拍照之所以招致广泛的批评,首先因为不真实;其次,自拍者有寻求关注的嫌疑。然而,集体自拍却受到了大众的青睐。集体自拍通常发生于社交场合,拍完后得到多人发布和共享,这被视为社交活动的正常组成部分。外向性与亲和力等性格特征代表着对集体规范的充分意识及遵守,因此,人们更愿意发布集体自拍照而非个人自拍照。雪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参与集体自拍照的人都有想受到欢迎的渴望。有些人甚至是因为“同伴压力”的存在而参与集体自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拍摄过现场照片的活动,等于没有发生过的活动。(www.daowen.com)

“集体无意识”是指无意识里贯穿人类生活普遍主题的方面。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被称为“原型”或称“原始图像”,反映了所有人共有的基本模式,人们通常认为这些模式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普遍存在。营销对话中常提到集体思维及营销经理人非理性的集体信念,都为荣格的假设提供了支持。与托尔金想象中的王国中土世界(Middle Earth)”类似,荣格的世界也被几种元素推动,包括看不见的力量、冲突及危险等,同时也会被原型主题激发,如由特定原型人物参与的特定原型事件。我们将会看到品牌如何将心理学整合到他们的营销策略中,这些策略直接从心理分析和消费者行为中汲取灵感,以激发消费者的忠诚度并培养他们的服从度。

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人际关系同质。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的著名论文曾运用了送礼回礼的概念。一般来说,当有人给你礼物时,你会觉得有回礼的义务。因此,当沃尔玛(Walmart)或团券(Groupon)这样的公司给你礼物(例如代金券或折扣)时,你总觉得得买点什么作为回报。为什么?因为你是人类。送礼和回礼之类的人性弱点已被分析了200多年。公司确实会采用社会学、心理分析、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因此,诸如QQ,Tik Tok或Snapchat之类的社交网络,百度、必应或雅虎之类的搜索引擎,诸如维基百科(Wikipedia)或天博(Skyblog)之类的协作网站以及诸如微信或WhatsApp之类的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全都使用了这种互惠原则来分析大众行为。在“互惠标准”的约束下,我们必须帮助曾经帮过我们的人,或者给曾经让过步的人一些实惠。更有甚者,我们总觉得付出应比得到的更多,而这就会对初始给予者更有利。我们用着维基百科的免费信息或打着Skype的免费电话,也让自己背上了不断增加的感情债。当维基百科筹集资金时,我们会捐款,或为无法预见的未来用量去购买Skype信用额。人类对礼物的正面响应是根深蒂固的,即使那个礼物非你所要甚至非你所欲——无论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地对赠予者心存感恩。公司为客户提供一些便利(如免费使用社交网络、地图、必应词典、Gmail等),或进行互联网促销,让客户感到自己的利益得到了满足。有时候公司还会依据互惠原则邀请客户参加派对,费用由公司承担:如果公司的创新活动能打破旧有模式,人们就会产生好奇心,然后就会有示范效应。只要是人,暗地里都有打破陈规的渴望。这就好比追求一个潜在的恋人,你必须去打破他/她意料之中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