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脉的发扬与揭示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脉的发扬与揭示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脉,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所有的思想都是围绕着《易经》来进行不断地阐释和发扬。孔子想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从中汲取更多存在万物之中的道理,并且揭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从远古时期的伏羲氏,到周文王在羑里推演《易经》,以及孔子晚年学习《易经》,这门学问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伏羲开始创立八卦,周文王、孔子都是八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脉的发扬与揭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19]伏羲在甘肃天水卦台山画八卦,到周文王囚禁羑里演《周易》,到孔子晚年潜心研究《周易》。孔子作了《十翼》,阐述《周易》里包罗万象的哲理,孔子想给《周易》插上十副翅膀,让《周易》源远流长。《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脉,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所有的思想都是围绕着《易经》来进行不断地阐释和发扬。《易经》中,理是哲学部分,象派和理派古今都存在的。《易经》本不复杂,就如孔子所说“洁静精微”,《易经》大道至简,却随着年代的久远和后人盲目地崇拜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孔子想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从中汲取更多存在万物之中的道理,并且揭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人存在于宇宙之中,犹如沧海一粟,我们只能顺应自然大的法则,就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

我们生活在宇宙自然之中,古人观察太阳,每日都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大地任由人们开垦,而不抱怨。人从自然中学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是说,人们应该像太阳一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强不息,有像大地包含万物一样的品德和胸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一样顺应自然,这便是吉,反之则为凶。

《易经》包含象、数、理三个部分。象:就是符号、图像,从中可以看到的现象,这与后世的文字有很大的渊源。数:就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来计算未来。孔子也是会算卦的,这部分内容在《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有所阐述。只不过自孔子以后的儒家大部分的工作都在阐述《易经》理的部分,《易经》数的部分也没有完全消失,比如民间的算命先生、看风水的堪舆家都继承了中国《易经》数的部分。从现在的思想来看,《易经》的思维是超前的和永恒的,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两部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计算机的二进制也是从中国《易经》中汲取的。不过由于中国近代短暂的落后,新文化运动以来,把我们以前最有智慧的《易经》说成迷信,这是时代的悲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逐渐走进强国之林,我们要想做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就必须回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甘肃天水大地湾的伏羲文化去寻根、去探索。《易经》是华夏圣人留下的凝结至最简的智慧结晶,人类所有的发展变化都脱离不了《易经》的范畴。从伏羲开始,《易经》文化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也有两千年的历史,我们至今仍没有逃脱那个年代的智慧,并在不断地延伸和适应当代的变化。

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察人事发现存在天地之间的奥秘,《易经》这么神秘高深的学问只有极其聪慧的人才能够承袭,古代能够看懂《易经》的人寥寥无几,在中国史书上记载有名有姓通晓《易经》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易经》被奉为群经之首,中国所有思想的源泉都来自于《易经》。从远古时期的伏羲氏,到周文王在羑里推演《易经》,以及孔子晚年学习《易经》,这门学问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八卦与《易经》的真理在于将人视为天地之一物,与天地运行的真理相通,即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即是继承了这样的思想,才在《道德经》中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才以天地变化的道理来谈道与德。孔子在研讨《周易》后,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他对人类伦理与社会的治理有另一种认识,这又与伏羲制定人类伦理的传统进行了续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八卦是一种运行的机制,但伦理则是运行的正理。这就是周文王与孔子解读《易经》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也就能理解孟子所信仰的“天地浩然正气存焉”的真理。[21]

天水伏羲庙

不论是道教还是儒家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从伏羲开始创立八卦,周文王、孔子都是八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如果没有伏羲,中国文化的源头就无从谈起,要想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我们必须对大地湾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如此,中国华夏文明才能一脉相承、渊远流传。

【注释】

[1]安君吉平,《兰州日报》2012年6月28日第013版,悦读周刊。

[2]孙立涛:《“伏羲”名号考析》,《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

[3]徐兆寿:《佛道相望》,《甘肃文苑》2014年第03期。

[4]徐兆寿:《佛道相望》,《甘肃文苑》2014年第03期。

[5]徐兆寿:《佛道相望》,《甘肃文苑》2014年第3期。

[6]徐兆寿:《佛道相望》,《甘肃文苑》2014年第3期。

[7]孙立涛:《“伏羲”名号考析》,《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www.daowen.com)

[8]马骕:《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9]皇甫谧:《帝王世纪》,齐鲁书社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10]王嘉撰、(梁)萧绮绿:《拾遗记》,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第38页。

[11][魏]王弼,[晉]韩康伯注:《周易·系辞传下》,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第24页。

[12]李守余,李轶:《尸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13][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14]冯绳武:《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地理学报》1985年第09期。

[15][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16][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周易·系辞传下》,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第19页。

[17]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18]南怀瑾:《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页。

[19]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20]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21]徐兆寿:《佛道相望》,《甘肃文苑》2014年第0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