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详解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详解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最早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他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这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柏拉图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基于柏拉图“儿童公有”的论点,幼儿教育理所当然属于国家的职责。柏拉图指出,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心通过早期教育的内容发展儿童的德行。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详解

(一)论学前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柏拉图式的社会里,最重要的公职是“教育部长”,由于其担任最负责任的职务,其应当是社会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物。他重视由国家统一办理教育的经验,强调教育的系统组织。他还指出,学校必须有适当的建筑物和场地,所有的孩子必须每天上学,而不应听任父母的安排。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最早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他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这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柏拉图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物都是开头最为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想把它塑造成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因为幼年时性格正在形成,任何事情先入为主而对以后留下深刻的影响。幼年时期印入儿童心灵的形象,在其一生中都是难以磨灭和改变的。基于柏拉图“儿童公有”的论点,幼儿教育理所当然属于国家的职责。

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儿童施加合适的影响,在柏拉图看来,应着重于道德行为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品质。他认为,人生来皆具行善禀赋,弃恶从善乃是人的本性,而个人是否这样做,关键在于首先要具有对善恶的辨别能力。一个人如果能知善,肯定会行善;如果能知恶,必然会避恶。人们应当通过坚持不懈地诱导和训练,把善的种子种到孩子心中,使之养成善良的品性。儿童起初或许不能认识善恶的性质,这就要依据幼儿的心灵特点给予启迪。按照柏拉图的意见,“痛苦”和“欢乐”是幼儿最早萌生的知觉,其实也是他们“善恶”观的最初表现形式。因为凡能引起人快乐感觉的事物,一定会引起人的美好情绪;同样,凡能引起人痛苦感觉的事物,人总会对之产生憎恶的情绪。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引导儿童恨他们所应恨的,爱他们所应爱的。这样久而久之,当他们理性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把感性的苦乐观和理性的爱憎观和谐地集于一身了。

在幼儿道德熏陶的具体做法上,柏拉图强调要利用儿童善于模仿这一天赋本性,从小就让他们模仿那些一生忠诚、勇敢、虔诚、节制的英雄的言行,使他们从小到老一生持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反之,凡与贤人勇士道德标准不相符合的言行,则严格防止儿童去仿效。

(二)学前教育阶段的划分

对于从出生到7岁的儿童,柏拉图依照儿童公育的思想做了以下年龄划分: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岁。儿童从一出生就交给国家特色的育儿院养育,由母亲喂奶。夜间交给奶妈和保姆照看。要给孩子以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走路过早而伤害自己。这一时期还应用摇篮曲、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

第二阶段:3~7岁。3~7岁儿童要集中到附设在神庙里的国家儿童场里去,由性格温和、富有知识的保姆监护,并对儿童进行包括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具体内容表现为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艺术和进行体育锻炼,并强调寓教于乐,处处给儿童以道德的陶冶。这一阶段的孩子本性需要游戏,要使孩子和谐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www.daowen.com)

1.道德教育

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柏拉图继承了其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智德统一”,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道德行为的熏陶,以形成其良好的品质。他认为,在教育的初期,通过行动或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特别重要的,实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实践做丑事能养成邪恶。柏拉图指出,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心通过早期教育的内容发展儿童的德行。要引导幼儿从小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一类人物。凡与自由人的标准不符合的事情就不应参与或模仿。至于其他丑恶的事情就更不应模仿;否则,弄假成真,就变为真的丑恶了。总之,“从小到老一生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

2.和谐发展教育

柏拉图还汲取了雅典教育的经验,倡导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和谐的教育应当是“用体操来锻炼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也就是说,使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有共同的节奏,做到歌与舞的配合,达到载歌载舞的水平。音乐和体育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这里的“音乐”含义较为宽泛,不仅指弹琴奏乐、节奏旋律,也包括诗歌、文学等富有陶冶功能的内容。因此,要选择欢快、令人兴奋的音乐内容教授给儿童,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儿童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更好地为国家奉献自己。因此,儿童的体育要简单,饮食要适当,生活要有规律,睡眠时间不能过多或过少,日常训练要量力而行,等等。

(四)学前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1.游 戏

柏拉图十分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他认为,3~6岁儿童的本性是喜欢做游戏,但应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游戏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精神。因为游戏不仅仅是玩耍和娱乐,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过程,为此,应该选派有经验的人去组织管理。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精神,要精心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他强调说:“我们的孩子必须参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当游戏。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在符合法律精神的基础上,游戏活动要尽可能由孩子自己发明,但也要讲究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否则就容易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由此可见,柏拉图关于游戏的见解表现出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心态。他一方面认为儿童游戏很重要,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又给儿童游戏的种类和方式加上了种种规则和法律的限制,其游戏理论具有局限性。

2.讲故事

柏拉图认为,给幼儿讲故事是进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塑造幼儿的心灵。但是,他主张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在当时希腊的一些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各种神和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凡人的许多弱点,如妒忌、以下犯上等。柏拉图指责这些作品把最伟大的神描写得丑恶不堪,他认为教材给幼儿的神的形象应是圣洁无瑕的,而英雄人物的形象则应是勇敢、节制和公正无私的。为了培养幼儿的美德,应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幼儿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要防止他们因受到不良故事的感染而成长为残暴、凶狠的狂妄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