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下同)是个高频词。提及“人工智能”,人们会首先想到作为技术的人工智能,如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深度学习技术等;其次还会想到作为产品的人工智能,如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助理等;再次可能还会想到作为公司机构的人工智能,如亚马逊公司、百度公司、今日头条、科大讯飞等。例如,在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未来企业排行榜中,百度以排名第一领跑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位于第二的是腾讯,腾讯以大数据为基础在互联网综合服务方面优势明显。华为排名第三,华为在人工智能自动化业务以及智能芯片等方面在中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阿里巴巴排名第四,它的优势也是体现在互联网综合服务等方面。
表1-1 2018人工智能未来企业排行榜[5]
续表(https://www.daowen.com)
最后,提及“人工智能”,人们还可能会想到的是人工智能与社会的关系,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隐私安全、伦理风险等。例如,现在很多商户和用户在使用刷脸支付,那么这些背后的生物特征数据直接跟用户隐私紧密相关,如果这些被系统收集的数据被不法分子转卖谋利,则用户的隐私面临被侵犯的实际风险。当然,“这其中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法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对于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风险治理,“需要相关各方坐在一起,形成合力,展开面向未来的综合研究”。“既然开始步入智能化社会的新时代,人工智能也已经带来各种挑战和可能的隐患,那么我们确实需要未雨绸缪,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6]因此,理解人工智能的一个视角便是从社会的层面切入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一概念和应用其实早在60多年前就已开始,不过,随着AI被更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新的机遇和挑战也随之产生了。因此,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目光聚焦在AI的社会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