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小场子二人转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小场子二人转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场子的活动多在山区,由一丑一旦在一米见方的桌面上表演,不可能有大的跳动,动作幅度较小,以说唱和手中变幻莫测的草帽道具表演为主,因而就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和特点。过去每逢春节、灯节、庙会或群众办喜事时,常由会首或办事的主家邀请几班小场子艺人进行表演,以增添喜悦欢乐的气氛。两人常用说、唱、演等手法,表演有情节的故事,有人物形象的“花鼓子”。因此,形成了小场子表演的一种独特风格。

小场子是类似于神农架的堂戏、汉川的善书一类的,融歌、舞、剧于一体的小型歌舞剧。小场子的活动多在山区,由一丑一旦在一米见方的桌面上表演,不可能有大的跳动,动作幅度较小,以说唱和手中变幻莫测的草帽道具表演为主,因而就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和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演出形式,诙谐风趣的说唱,尤其是丑角手中的草帽圈,在艺人手中可随心所欲,二十几种帽花可转身即变。丑角要求动作收敛,双腿屈膝下蹲(俗称“扎矮桩”),形态憨厚,表情幽默,风趣活泼甚至有些滑稽。旦角过去多为男扮女装,以唱为主,动作优美,以双膝向下微闪的“小颤步”为基本动律, 手中舞动着花扇和手绢,边唱边舞。丑旦两者在节奏上、动律上、表演上, 形成了一高一矮,一丑一美,一刚一柔,一屈一伸的鲜明对比。除了丑旦各自的基本动作外,以双人舞组合为主,基本组合有“三缠腰” “三见面” “三碰头” “三戏水”等。小场子流传于秦巴山区、汉江两岸的安康、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宁陕等地,以安康市恒口、五里、大河等农村乡镇为普遍和活跃。过去每逢春节、灯节、庙会或群众办喜事时,常由会首或办事的主家邀请几班小场子艺人进行表演,以增添喜悦欢乐的气氛。

根据传统习惯,丑角以逗为主,旦角以唱相配。两人常用说、唱、演等手法,表演有情节的故事,有人物形象的“花鼓子”。常演的节目有《西楼会》《卖翠花》《送香茶》《迎春》《拜年》《看花园》等。表演时丑角诙谐、夸张、风趣,动作幅度大,可转桌子三个角,旦角表演含蓄、羞涩,只在桌子一角扭动。就其表演风格上有以下特点:一是两人须在桌子上表演,即一男一女,女角必须由男性扮演相互配合。二是唱地方民间小调,七岔、八岔、花鼓子、大同子等,即带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三是属鼓乐型歌舞, 无弦乐伴奏。四是载歌载舞,有固定套路,唱一段,舞一段,如此循环,引人入胜。同时也形成了独有的动作组合,如“半边月” “黄龙缠腰” “矮椿” “三缠腰”“双蝴蝶”等是二人相互配合的典型动作。为了丰富表演,旦角身穿戏曲衣裙,一手持扇,一手拿手帕。丑角身穿短式衣服,手拿一个直径不到二尺的草帽圈。这草帽圈变化多端奇异多彩,既是手中的一个道具,又可成为标志人物身份的帽子。因此,形成了小场子表演的一种独特风格。(https://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