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泽明:美善合一尽善尽美

黑泽明:美善合一尽善尽美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所强调的美善统一、美从属于善,与道家的美真一致就合流为真善美一致的思想。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忽略了对善的追求,而只能说明对“善”的追求可以融合在对“美”的欣赏之中。黑泽明作品中的善,体现出一种闪光的人性之美,而这种善又是以美轮美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儒家思想强调善与美的统一,美不美,其前提是善不善。《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既是美的,又是善的,而《武》乐只是美的,谈不上是善的。据孔颖达注疏,这“美”指的是“声容之盛”,属于形式方面的属性。《武》乐虽说在形式上有声有色,威武雄壮,堪称是美的,但内容上没有充分体现“礼”的规范。《韶》乐则不仅在形式上能给人以感官的愉悦,在内容上也是完全合乎“礼”的,因而尽美又尽善。儒家所强调的美善统一、美从属于善,与道家的美真一致就合流为真善美一致的思想。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传统艺术,也体现出善美合一的特点。能、歌舞伎与狂言中很多人物出身微贱,但他们或者忠诚无私,或者机智勇敢,或者敢于追求真爱,在戏中都被当作英雄加以褒扬。

黑泽明的作品具有善恶分明的道德感,对善和恶有着明确的区分和界定,每个人物或属于善,或属于恶,很少有中间人物。《野狗》中的年轻警官因为自己与罪犯有过相同的遭遇,不禁对其萌生了同情,这时阅历丰富的老警官马上指出他的想法是错误的:无论自己遇到过怎样不公正的待遇,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去伤害其他人。在黑泽明看来,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的人就是恶的,一个极端的象征就是《七武士》里烧杀抢掠的山贼,而那些牺牲自己为他们造福的人就是善的,就像甘心一辈子在恶劣的环境里为穷人治病的名医红胡子。恶的一方,不管力量如何强大,不管曾有多么悲惨的过去,不管看上去多么可怜,只要不脱离恶的轨道,就势必走向灭亡,因此《泥醉天使》里的流氓松永只能像他曾长久注视的沟渠一样腐臭干涸;而善的一方不管如何处于劣势、不管有多少弱点、不管能力多么低微,只要有着为他人造福的愿望和行动,就一定能使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因此《静静的决斗》中的藤崎能够战胜梅毒成为救死扶伤的名医。

在戏曲中,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人物,表演上都要体现出美感,就算是塑造反面角色,也要通过优美的唱腔和动作来表现。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在某出戏中,由于扮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技艺精湛,这出戏就渐渐变成以反面人物为主角的戏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忽略了对善的追求,而只能说明对“善”的追求可以融合在对“美”的欣赏之中。戏曲和电影一样,是一个充满了人情的生存空间,也是一个充满了情趣的艺术空间,这来源于对善和美的追求,也来源于用最美的形式来表现善与恶的辛勤努力与创造。黑泽明作品中的善,体现出一种闪光的人性之美,而这种善又是以美轮美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是那些极恶非道的主人公,如《蜘蛛巢城》里弑君篡位的鹫津与浅茅夫妇,也要通过能乐的形式赋予他们美感。黑泽明的“爱之物语”、“成长物语”,描绘了那些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勇于自我牺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促成他人成长的主人公们,这是尽善的,而黑泽明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把这些故事写得尽美,从而使他的影片达到了善美合一的境界。

黑泽明的作品与其他日本影片风格迥异,他从未像小津安二郎[18]那样描绘坐在榻榻米上呼噜呼噜吃茶泡饭的人,也从未把秋刀鱼的味道当作象征幸福的味道,而总是描写那昂扬着生命力的世界。在沉静、敏感、纤细的日本导演中,他确实是个特殊的存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他拥有异质的欧洲感性和精神构造。事实上,他极其富有日本的情操,是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深深汲取营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试图逼近日本人的本来面目,也洋溢着对日本风土人情的深切认同与感叹。黑泽明自己说过:“大体上,我是个这样的人,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时,也喜爱芭蕉[19]和芜村[20];喜爱高更、劳特雷克[21]、卢奥[22]的同时,也喜爱宗达[23]和铁斋[24]。而且,法国、荷兰的古董玻璃器皿和日本的漆器,我都喜欢收集。也就是说,在我的头脑中,西欧的东西和日本的东西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25]如果说黑泽明是一棵摇曳出异国风情的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根始终牢牢地插在日本文化的土壤中,他的作品虽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实际上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艺术形式高度契合的艺术珍品。

【注释】

[1]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上):その人間研究.東京:インタナル出版部.1976,第89页。

[2]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下):その作品研究.東京:インタナル出版部.1976,第189页。

[3](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下).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1-4页。

[4]王冬兰.镇魂诗剧——日本古典戏剧“能”概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5]电影《美好的星期天》,日本东宝电影公司,2025年。

[6](日)河竹登志夫.戏剧舞台上的日本美学观.丛林春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第78页。

[7]引自(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上、下).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8]早坂文雄(1914—1955),日本古典音乐作曲家、电影配乐家。

[9]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一作一生”全三十作品.東京:講談社.1998,第299页。

[10]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一作一生”全三十作品.東京:講談社.1998,第150页。

[11](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上).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308—310页。(https://www.daowen.com)

[12]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下):その作品研究.東京:インタナル出版部.1976,第190页。

[13](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下).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21—22页。

[14]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下):その作品研究.東京:インタナル出版部.1976,第190页。

[15]转引自刘毅《日本禅宗今昔》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第176页。

[16]嘉纳治五郎(1860—1938),日本柔道的创始人。

[17]转引自(日)河竹登志夫.戏剧舞台上的日本美学观.丛林春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第103页。

[18]小津安二郎(1903—1963),日本著名导演,坚持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作品多表现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于晚年寂寥生活的感叹,代表作有《秋刀鱼之味》、《东京物语》等。

[19]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著名俳句作家,被称为“俳圣”。

[20]与谢芜村(1716—1783)日本俳句诗人、画家。

[21]劳特雷克(1864—1901),法国画家,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

[22]卢奥(1871-1958),法国画家,野兽派的一员。

[23]法桥宗达(生卒年不详),江户初期的画家,擅长水墨画。

[24]富冈铁斋(1837—1924),日本近代著名水墨画家、书法家。

[25]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上):その人間研究.東京:インタナル出版部.1976,第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