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养成记:孔庙祭祀制度的独特文化现象

中华文明养成记:孔庙祭祀制度的独特文化现象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孔庙,祭祀孔子,是中国古代重大的礼仪活动,是儒家文化代代相传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绵延两千余年的孔庙祭祀,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在孔门师生之间的这种祭祀活动,尚属于民间的祭祀活动。孔庙祭祀孔子,乃为尊祀其教、尊祀其道。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孔庙的祭祀仪式,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礼“释奠礼”。

中华文明养成记:孔庙祭祀制度的独特文化现象

武帝提倡“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就从一个民间私学的教师,开始逐步走上神坛,成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他的封号也不断加码,成为“至圣先师”。建孔庙,祭祀孔子,是中国古代重大的礼仪活动,是儒家文化代代相传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绵延两千余年的孔庙祭祀,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每事必祭其始之人,耕之祭先农也,桑之祭先蚕也,学之祭先师也,一也。”

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将孔子所居旧宅改造为庙,即阙里孔庙,成为后世孔庙的雏形,开启了孔庙祭祀的历史。最初的立庙是为了追慕悼念孔子,将孔子生前穿过的衣物、乘过的车、用过的琴等遗物收集于孔子生前故居内,以作纪念。但在孔门师生之间的这种祭祀活动,尚属于民间的祭祀活动。司马迁说,汉代之前,鲁国人已经有了对于孔庙的持续祭祀。《礼记》说:“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祭祀,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文化政策之后,就有了对孔子的祭祀活动。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绵延不绝。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一月,高祖刘邦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汉代祀孔都是在阙里孔庙。东汉以后,已在太学举行对孔子的释奠之礼,但尚无庙宇的建筑。元始元年(1),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人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自此,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29),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兴元年(153),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

汉代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朝都推崇儒学,把儒学列为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点在十六国时期的五胡政权也是一样。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不但主动吸收儒学,自觉儒化,而且积极推行儒家礼仪制度,多次祭奠孔子,公开举起儒家的旗帜。北魏建国后,道武帝告令天下,收集经书,作为治国的方略。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儒学作为他立国的理论根据。北魏崇儒之风,在孝文帝拓跋宏时达到了高峰。中央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孝文帝之际,是推崇儒学的重要举措。

到了隋代,隋文帝一面崇儒,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文帝还亲至国子学参加释奠礼,奖励国子生,考选国子生为官。唐朝建立后,明确提出“守成以文”的文教政策,推崇儒学,整理儒家经典,进一步提高儒家学者的社会地位。有唐一代,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荣衔、封号接踵而来。唐朝诸帝都很重视弘扬儒学,从高祖到昭宗,皆亲临国子监释奠,皇太子释奠则更为经常。唐高祖于武德二年(619)下诏兴仕崇儒,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于国子监各立庙一所,四时致祭。又于武德七年(624)亲自到国子学参加释奠礼。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令取消周公祠,专立孔子庙,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这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教育机构第一次专祭孔子之始,以后成为一项制度。自此,全国学校遍设孔子牌位,官学祭孔沿袭成习。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孔庙称为“文宣王庙”。

唐朝对曲阜孔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扩建。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诏兖州建阙里孔子庙。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因旧庙简陋,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改建。这次扩建,扩大了孔庙原先的范围,虽仍以“庙屋三间”为制,但庭院及外观大有改观。建筑采用多层斗栱,墙壁开窗,环以步廊于其四周。孔庙殿堂建于灵光殿旧址。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又“树缭垣以设防”。孔子塑像居中坐北朝南,着王者服,外罩儒者衣。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新建庙门。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唐代以后,历代都对曲阜孔庙进行过扩建和维修,千年以来,孔庙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达到现如今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

贞观四年(630),诏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从此后,除曲阜孔庙以外,孔庙不但成为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学校的中心地。学校孔庙的建筑属于宫殿式,庙宇朝南,基本上仿自曲阜孔庙,可分为南北两类:南方式建筑,以木材为主,装饰复杂,屋脊两端翘起;北方式建筑较为朴素,水平式屋脊,斗栱变化少。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明伦堂、棂星门、泮池等。

唐太宗时开始,在孔庙建立从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为先圣,只以颜渊为先师配享。贞观二十一年(647),诏以历史上著名的儒家、经学家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德、戴胜、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22人配享孔子庙庭。玄宗时从祀者增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贤。宋以后到明清,从祀制定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贤、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数,随时代而递增,分列在东西两庑。从祀的标准,依清代的规定是:“阐明圣学,传授道统。”明代儒家学者王世贞说:“太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主,衍斯世之治统也,以报功也。文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师,衍斯世之道统也。”孔庙祭祀孔子,乃为尊祀其教、尊祀其道。孔庙以后儒配享、从祀,乃为衍续儒学道统。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

孔庙的祭祀仪式,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礼“释奠礼”。“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各地各级的孔庙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性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是非礼制性庙宇。礼制性庙宇是由国家倡导和推行的,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府之庙学高于县之庙学,但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www.daowen.com)

宋初各地的孔庙,经唐末五代长期战乱的破坏,大多毁为废墟,就连一向被奉为圣地的曲阜孔庙,也只残剩一副“触目荒凉,荆榛勿剪;阶序有妨于函丈,屋壁不可以藏书”的景况(《金石萃编》)。宋太祖即位的当年(960),即诏令增葺开封文宣王庙祠宇,塑绘先圣亚圣、十哲、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的像,又亲自撰写孔子、颜回真赞。京兆长安孔庙的重修也开始进行。王彦起任京兆府尹时,主持整修文宣王庙,自出俸银,修饰、扩建庙内讲学黉舍及安置《开成石经》与藏书的库府、堂宇,并刊石《重修文宣王庙记》,以昭示天下与后世。

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诏谕大臣,自谓嗣位以来,虽遍修群祀,而以鲁国夫子庙堂未加修葺为憾,命令大臣着手重修曲阜孔庙,并指出,若孔庙无大壮之观,则民无所观化。宰相吕蒙正亲撰碑铭,盛称:“夫子无位立教,化人以文行忠信,敦俗以冠婚丧祭,为民立防,与世垂范;用之则昌,不用则亡。”(《金石萃编》)

重建东京开封、京兆长安及兖州曲阜的文宣王庙,对于全国各地孔庙的修复工作和文教活动,具有政策导向和示范性的作用,为恢复儒学的正宗统治,进一步实施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奠定了象征性的物质基础。太宗还打破科举常例,诏赐孔子后裔孔士基同本科出身,以此作为褒奖先圣后裔的象征。又正式赐封孔子后裔孔宜袭文宣公爵位,官拜右赞善大夫。恢复以前历朝优待孔氏的惯例,免除孔宜家族租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泰山封禅归途,又前往曲阜,亲临孔庙祭奠,诏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孔子以下七十二贤也列次封谥公侯伯爵。同时,赐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同学究出身。宋真宗御制《至圣文宣王赞》,表达了崇儒尊道,志在易俗化民,仰师彝训的意图,称孔子为“亿载之师表”:“立言不朽,垂教无疆……人伦之表,帝道之纲。”不久,赐曲阜元圣文宣庙九经三史,诏令兖州选儒生讲说,以此重振孔庙庙学。宋末学者熊鉌说:“尊道有祠,为道统设也。”

元朝建立之前,元太宗窝阔台占领燕京,即接受宣抚王檝的建议,将全国的枢密院改成宣圣(孔子)庙;后又诏令各路、州、府、县复修孔庙;并诏以孔子第五十一世孙孔元措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元月,诏令各地:“宣圣庙,国家岁时致祭,诸儒月朔释奠,常令洒扫修洁。今后禁约诸员使臣军马,无得庙宇内安下,或聚集理问词讼及亵渎饮宴,工匠于其中营造,违者严加治罪。”并对在孔庙中孔子及先哲的位置排列和祭祀的礼仪作出明确的规定。同年八月,“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至元四年(1267)正月,“敕修曲阜宣圣庙”,五月,“敕上都重建孔子庙”。在祭孔时,孔子与三皇、社稷、风雨雷师的祭祀相同,春秋两祭,享受最高的礼遇。元成宗即位之初(1294),尚未改元,即诏令“中外百司官吏人等,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诣路、府、州、县、邑庙学、书院,依照世祖皇帝圣旨……施行”。到了元武宗即位后,进而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为立碑碣,颂扬“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明清两代继承了传统的统治经验,大力提倡儒学,极力尊崇孔子,规定诸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坚持祭孔活动。清代开国之初,就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内有大成殿,专门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至明清时期,遍布全国的孔庙已有1560余座,尚不计海外为数众多的孔庙。孔庙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文宣王庙等,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孔庙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庙祭祀制度存在并延续了两千多年,是古代中国尊崇孔子最为直接的方式。历代王朝对于孔子的褒封和祭祀,起到了引导士子、推动文化、弘扬教化等方面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