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安十三年:才女蔡文姬归来,被誉为神童

建安十三年:才女蔡文姬归来,被誉为神童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在建安十三年上半年的这段异常紧张的日子里,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一代才女蔡文姬归来。这件事传出后,蔡文姬被认为是神童。《后汉书·列女传》说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所以,蔡文姬归来不能称为“归国”,称“归汉”也不够严谨。蔡文姬的家乡是“陈留圉”,即陈留郡圉县,此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该镇目前建有“蔡邕蔡文姬纪念馆”。

建安十三年:才女蔡文姬归来,被誉为神童

就在建安十三年(208)上半年的这段异常紧张的日子里,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一代才女蔡文姬归来。这件事最早记录在《汉书·列女传》中:“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这里并未载明蔡文姬归来的具体时间,郭沫若根据《后汉书·列女传》的记载,结合曹丕《〈蔡伯喈女赋〉序》和丁廙《蔡伯喈女赋》,推断其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郭沫若在《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中说:

我推定她的出嫁是在初平三年,倒退十六年上去,当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她归汉于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年三十一岁。

考虑到上一年曹操还在北征途中,而这一年的下半年又在南征途中,因此曹操派人将蔡文姬赎回的时间应该是在建安十三年上半年,即动身南征前的这几个月里,只有这段时间,曹操才有精力处理这件事。由于此事与曹操有关,所以一般人把“文姬归汉”视为“三国故事”。其实,严格来说它应该是“东汉故事”。也因为这个原因,《三国志》没有提及此事,而是被《后汉书》记载了下来。

蔡文姬本名蔡琰,文姬是她的表字。南朝梁人刘昭编了一部《幼童传》,记录了之前各代一些神童的故事,其中一则是蔡文姬“六岁辨琴”。一次,蔡文姬的父亲蔡邕鼓琴,弦断了,当时只有六岁的小文姬看都没看就说断的是第二根弦。结果证明,那根断弦确实是第二根,蔡邕很惊讶,以为她是瞎蒙的,于是故意弄断了另一根弦,问女儿是第几根。结果女儿说是第四根。又答对了。这件事传出后,蔡文姬被认为是神童。《后汉书·列女传》说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除音乐外,蔡文姬还擅长文学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但其中绝大多数篇章已失传,保存至今的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皆文学史上的名篇。

蔡文姬是公认的一代才女,她的传奇经历让人感叹,故而文姬归汉的故事历代以来都是人们歌咏、传诵的题材,唐玄宗时著名琴工董庭兰将《胡笳十八拍》谱成曲,诗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中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宋朝画家李唐创作《文姬归汉图》,共十八幅,反映的也是文姬归汉的前后经过。自古至今,“文姬归汉”是诗文、绘画、戏曲、影视等文艺作品经常表现的内容,相关故事早已人尽皆知。

然而,《后汉书》在写到蔡文姬归来时并没有用“文姬归汉”这样的说法,一直到宋朝之前这一说法都不存在,尽管这个故事为许多人所知晓,但没有“归汉”这样的标签。直到宋朝,蔡文姬的归来才被称为“归汉”。宋朝诞生了一批以“汉姬归汉”为主题的画作。据《宣和画谱》记载,北宋时画家李公麟画过蔡文姬归来的画,只是没有保存下来,画作的内容及标题都不清楚。随后,画家李唐绘制了《文姬归汉图》册页,共十八幅,基本遵循的是《胡笳十八拍》的诗意,描绘了蔡文姬被迫入胡中、在胡地思念汉土及终于回归汉土的故事。这幅画至今仍能见到,真迹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王铎曾题此画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但据清代学者胡敬在《胡氏书画考三种》中考证,此画实为李唐所画。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一幅《文姬归汉图》,画上本无名款,清代学者考证认为是南宋画家陈居中所作。画作描绘了蔡文姬辞别左贤王及儿子、随汉使回归的情景。与李唐所画不同,此画非册页,只有一幅。但画中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蔡文姬与左贤王及儿子告别,另一部分是汉使的迎接队伍。值得注意的是,此画中汉朝使者穿的是宋人服装,匈奴人穿的则是金人的服装,“借古说今”的意味十分明显。此后,以蔡文姬“归汉”为主题的画作还有不少,如刘辰翁的《文姬归汉图》、张瑀的《文姬归汉图》等。“文姬归汉”的故事主题逐渐形成并强化,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清各代,并被以小说诗歌、戏曲等体裁一再演绎,在人们心中固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宋朝距蔡文姬回归已有数百年,为何到了宋朝,蔡文姬回归突然成了热门故事了呢?这与宋朝的外部形势有关。“靖康之难”后,辽、西夏及之后的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两宋国力虽远强于它们,却在战争中连连败北,社会情绪整体很低落。这时,人们想到了蔡文姬的故事,并将其定位为“归汉”,其实是对往日辉煌的怀念与留恋。因此,“归汉”是后人加给蔡文姬故事的主题定位,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站在东汉末年的角度看,“归汉”的定位却未必成立。

把蔡文姬从南匈奴人那里回来称为“归汉”,潜在含义是承认南匈奴与汉朝是对等关系,认为南匈奴人的地盘不是汉朝,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东汉末年,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两部,南匈奴亲汉内附,北匈奴被打败北走。北匈奴原有地盘被后来崛起的乌桓、鲜卑等部族瓜分。南匈奴没有建立独立政权,其部族首领接受汉朝册封,无论南匈奴,还是东汉朝廷,都认为南匈奴只是东汉政权的一部分。内附的南匈奴主要居住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河东郡平阳,即今天的山西临汾附近;另一个是所谓的“西河美稷”。关于后一个地方,至今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它是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也有人认为它在山西离石。南匈奴的首领称单于,当时有呼厨泉、于扶罗等著名单于,左贤王应该是他们手下的部族首领,叫什么名字已不得而知,究竟生活在平阳,还是生活在“西河美稷”,也无法推断。(www.daowen.com)

蔡文姬落于南匈奴人之手后,可能生活在伊克昭盟,也可能生活在今天的山西北部,甚至生活在山西西南部的临汾一带,而且后面两种可能性更大,这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情形会有所不同。但即便生活在伊克昭盟,在当时这里也在东汉行政区划之内,并不是“外国”。所以,蔡文姬归来不能称为“归国”,称“归汉”也不够严谨。宋朝人之所以说成“归汉”,是因为宋朝与辽、西夏、金的关系和汉朝与南匈奴的关系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宋朝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这件事的,站在历史的角度就不能这样看了。蔡文姬的家乡是“陈留圉”,即陈留郡圉县,此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该镇目前建有“蔡邕蔡文姬纪念馆”。蔡文姬回归后,没有居住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蔡文姬,一个中原女儿,在命运的驱使下,来到内蒙古或山西生活了一段时间,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圉县,这个过程称“文姬归圉”似乎更合适。

蔡文姬能够归来,于国于家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但在当时,其实这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蔡文姬落入左贤王部,左贤王是南匈奴单于手下的部族首领,当时的南匈奴听命于曹操控制下的东汉朝廷,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多年,并在那里结婚生子。曹操如果以命令的形式去要人,势必破坏与南匈奴之间的关系,故而曹操专门派出使者,还带上了丰厚的礼物,包括珍贵的“金璧”,这才妥善解决了问题,将蔡文姬接回。

曹操一向有大局观,在即将发起南征的关键时刻,他还特意去做这样一件事,显然不是随意之举,也不是心血来潮。对此,一个十分流行的解释是,曹操与蔡文姬从小“青梅竹马”,曹操打听到蔡文姬的下落后,出于“旧情”才不惜代价要把蔡文姬接回来。一些小说、戏曲、影视剧就是以此为主线演绎曹操与蔡文姬之间故事的。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确实“有旧”,他们都曾担任过品秩六百石的议郎一职,任职时间大致相同,故而蔡邕是曹操的“故人”,曹操早年与蔡文姬有接触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从年龄上看,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马”。曹操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蔡文姬生年不详,根据她没入胡中前的婚姻状况及主要经历推测,郭沫若等学者认为她出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前后,也就是说二人的年龄相差了二十多岁。曹操和蔡邕同为议郎是在汉灵帝光和年间,当时曹操已三十岁左右,而蔡文姬只是一个几岁的小女孩,他们不可能“青梅竹马”。还有人认为曹操看中了蔡文姬在文学上的成就,把她接回是为了“繁荣文学事业”。这样的说法也没有多少说服力。蔡文姬固然有才华,曹操也固然喜欢写诗作文,但此时的曹操满脑子都是军事和政治问题,哪有心思考虑文化方面的事?况且,曹操的身边其实不缺一流文人。儿子曹丕、曹植不必说,还有众星闪耀的“建安七子”,似乎并不缺少蔡文姬这一个。

曹操耗费心力将蔡文姬接回,“青梅竹马”和“繁荣文学事业”的理由都没有说服力,唯一说得过去的理由似乎是故人之情,曹操出于对老朋友蔡邕的旧情,听到他后人的消息后,便想把蔡文姬接回故乡来。然而,仅仅因为这一点,曹操就在建安十三年(208)上半年的这个日理万机的多事之秋,专门派出使者,带上重礼,还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去要人,理由看起来仍显得不足。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关于这一点,似乎可以到蔡文姬的父亲蔡邕那里找答案。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也是一名耿直的大臣。除此之外,他还承担《东观汉记》部分篇目的撰写工作。东汉建立之初,汉光武帝刘秀即下诏修撰本朝国史,朝廷为此专门设立了修史馆,因该馆位于洛阳南宫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的东观内,故而将国史命名为“东观汉记”。与《汉书》《后汉书》不同,《东观汉记》是一部“当朝史”,时间每向前发展一段就续写一部分,所以在东汉一朝有许多著名学者都参与了这项工作。

汉灵帝时,蔡邕及杨彪、卢植、韩说等人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其中,蔡邕撰写的篇目最多,包括《灵帝纪》及其他列传四十二篇、志十篇。后来,王允借故要杀蔡邕,但这项工作还在进行,蔡邕便向王允说,《东观汉记》尚未修完,自己愿像司马迁那样以刑赎罪,以便继续撰写《东观汉记》。这句话反倒提醒了王允,坚定了杀蔡邕的决心。蔡邕死后,《东观汉记》的主要撰写者是杨彪,也就是曹操身边著名谋士杨修的父亲。曹操与杨彪之间关系微妙,曹操曾将杨彪治罪。在曹操看来,杨彪显然不是撰写当朝史书的合适人选,但要再找其他人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修史的条件极为艰苦,朝廷经过董卓之乱和西迁,所保存的档案、图书已散失殆尽,许多珍贵的史料只能靠个人典藏进行补充。蔡邕就是当时最著名的藏书家,蔡文姬归来后,曹操专门向蔡文姬打听过蔡邕所藏图书的情况。《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曹操问蔡文姬:“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蔡文姬告诉曹操,她父亲留下了四千多卷书籍资料,但“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不过,蔡文姬从小就有默记的过人天赋,能背下来的有四百多篇。曹操一听十分高兴,马上派十名书吏做她的助手,让蔡文姬把她所默记的那些内容写出来。

蔡文姬流落胡中前曾多年生活在父亲身边,对蔡邕创作的东西很熟悉。蔡邕那时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东观汉记》的撰写上,蔡文姬所能默记的要么是最重要的内容,要么与《东观汉记》有关,故而曹操才如此重视。杨彪之后,曹操心目中续写《东观汉记》的最佳人选就是蔡文姬,这大概才是曹操竭力促成文姬归来的原因。不过,后来的政治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曹操死后,曹丕禅代称帝,东汉灭亡,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被降为曹魏山阳公,《东观汉记》里不再有《献帝纪》,写到上一任汉灵帝就终止了。即便蔡文姬后来真的续写了《东观汉记》,她所写的篇章也无法流传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