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大士阁位于市东一百公里的永安村内,面临大海,风景优美。
大士阁又名四排楼,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 年),于清道光六年(1826 年)、1959 年、1984 年和1992 年先后重修。
全阁坐北向南,为两层双亭相连的亭阁式结构。上层阁楼式设有神龛供奉观音,下层无围栏敞开式,整个建筑布局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全阁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大木构架,大木构件全部是南方铁木,主要承重结构为36 根圆柱,柱基为雕刻宝莲花的石垫,其中1根立柱柱脚悬空,这是全阁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各柱间有72 条牵梁,屋檐有三级挑梁,每级均有木垫子承托,木垫子总数为108 个,亭内各梁间也有木垫子作支撑,梁柱纵横交错,全用榫卯或穿枋连结,不用一钉一铁,站在楼下仰望,木条上下左右穿插,令人眼花缭乱。
据志书记载,永安古城濒临北部湾海边,数百年来,这里经历多次地震,强台风更是难以计数,使得附近几里内房屋均已倒塌,唯独大士阁岿然屹立,这种以柔克刚的营造法式,确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令人十分惊叹。
阁内落地的柱子微向内倾,形成侧脚。柱身为梭柱造,每柱以柱高的三分之一制上下收杀,接近宋代《营造法式》梭柱造收杀规定。建筑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遗风,雕楼画栏,美轮美奂,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组成了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屋脊、飞檐和封檐板均雕塑或绘有神话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等,极壮观艳丽。(https://www.daowen.com)
合浦大士阁最初建筑的目的并不是供奉观音,而是抗击倭寇侵扰。明初倭寇经常袭扰中国东南沿海,明王朝廷为防御倭寇,便在永安城建“千户守御所”,并在城中央建造大士阁以便于防守瞭望,因阁上又供奉了观音大士,于是一阁两用也成为合浦大士阁的一大特色。
有诗为赞:“阁称大士誉浮屠,艺术精湛与世殊。结构壮观联卯榫,雅雕肖妙入丹图;梁龙柱凤画如栩,壁草檐花宛若苏。明代风情遗艳丽,良工斧藻意斯乎?”
(周玫/文 李敏华/图)
图53 大士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