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祠堂建筑:宁波研究成果

近代祠堂建筑:宁波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这样的规模和档次在一般民间祠堂类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祠堂和庙宇在总体设计上,将戏台作为主体建筑安排在纵轴线上,置戏台于主要位置,从前到后依次是头门、仪门、戏台、正楼、后楼,左右为厢房,以戏台为中心,构建四合院式的建筑群。

近代祠堂建筑:宁波研究成果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会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夕卜,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很深,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受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接受教育和进行处理,至严重者将被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审判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对联。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的妇女和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2001年6月,秦氏支祠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天一阁。该祠系秦氏后裔、旧时宁波钱业巨子秦际瀚所建,竣于民国14年(1925)。

1921年前后,上海十里洋场有位经商的宁波籍青年秦际瀚先生,他有幸结识一位经营颜料德国商人。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近代史上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当时我国绝大多数的颜料是从德国进口的。由于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该德国商人急于回国去看望亲人,就与秦先生商量,想以手头上的颜料换点盘缠回国去。秦先生为解朋友的燃眉之急,以并不太高的代价,换回了一铺子的颜料。不久,行情突变,由于欧洲战事,颜料进口一度中断,而上海的纺织业却蒸蒸日上,社会上颜料的价格顿时因供不应求而暴涨数十倍,秦霎时成了巨富。为了光宗耀祖,1923年秦际瀚回宁波老家时,鉴于当时镇明路章耆巷的秦氏宗祠已十分破旧,提出要由他来重建秦氏宗祠。一个年纪轻轻的晚辈,有了点钱就口出狂言要建宗祠,令族内长辈十分尴尬与不满,且秦先生从世系排列也非秦氏之嫡系。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宗祠不能建,只允许建支祠。秦际瀚憋着一口气,要让自己建的支祠远远超过宗祠。经过物色,选中了月湖边马眼漕这一风水宝地,风景优美又闹中取静。经过精心挑选,胡荣记营造厂有幸承担了建造秦氏支祠的重任。于是集中了当时宁波最优秀的木工、泥工、漆匠、石匠等建筑人才,择吉日良辰,破土动工。后来得知,为建此祠堂,胡荣记营造厂施工人员废寝忘食,极其投入,按现在的说法是为了打造一个自己的“品牌工程”。施工中发现质量稍有问题的,即推倒重来,或另换人重做。如有块石凳是因质量稍差被换下,却看不出有何明显毛病,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试样的样品。经过两年努力,至1925年,一个规模空前的祠堂终于屹立于月湖旁。秦氏支祠坐北朝南,北靠天一阁东园,南临马眼漕河,全部建筑共三进,平面布局呈纵长方形,南北向轴线上分别由照壁、门厅、戏台、大厅和后楼联成一条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厢房,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耗银20余万元。该建筑的装饰,综合了历代宁波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和风格,突出的是施用了大量的朱金木雕。此外尚有黄杨木雕石雕砖雕。这样的规模和档次在一般民间祠堂类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它作为民国初期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研究20世纪初期和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

戏台,是整座建筑中最华丽的部分,“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先生醉后骑黄犊,北陌东阡看戏场。”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一首描述乡村演戏的诗。

秦祠戏台建筑技术特色:戏台坐南朝北,面阔6.1米,进深5.9米,高约9.5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略呈正方形,翼角起翘,筒瓦覆面,为歇山顶,脊上立着几个戏剧人物,个个惟妙惟肖。戏台前面的两根细细的铁管直径仅10厘米左右,以减少看戏的遮挡面,可见其用心良苦。藻井设计最为巧妙,由斗拱花板昂嘴组成的16条几何曲线盘旋而上直至穹隆顶处会集,俗称“鸡笼顶”。中间覆以“明镜”,仰视如步入奇妙境界。这穹顶的铜镜和藻井不仅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而且据科学测定,当演员在台上高歌或低吟时,其四壁会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戏台分前、后台,前台和后台之间设木屏墙,两边有门,分别是“出将”和“人相”。“出将”是演员上场表演的出口,“人相”是演员下场的入口。旧时也有把它们都叫“古门”的,意思是台上演的都是古人的事。后台即戏房,紧贴门厅,是演戏时做声音效果的地方,如狗叫声、下雨声、打雷声等声音效果都是从这里传出的。这里也是演员们候场的地方。戏房左边是化妆间,右边是布景、道具、服装间。戏台前是天井。面对正厅,左右两侧是看楼。遥想当年,每逢戏班演出,乡民扶老携幼,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那乐曲声似一种磁场,带给人们朴素的快乐。

1.布局特色。首先,突出神性化理念,草台和串台不受环境的限制,随意性强。祠堂和庙宇在总体设计上,将戏台作为主体建筑安排在纵轴线上,置戏台于主要位置,从前到后依次是头门、仪门、戏台、正楼、后楼,左右为厢房,以戏台为中心,构建四合院式的建筑群。戏台的朝向与其他建筑相反,面向正楼,对准神位和祖宗灵位。其次,在平面布局上突出规正性。戏台距5~10米设正楼。后台与仪门相连,仪门二楼高于戏台台面,设楼梯通往戏台,被称为倒挂楼,仪门二楼作为演戏时存放道具、演员休息和化妆之用。戏台演出区与台隔成八字形的屏风,屏风上画“福、禄、寿”三星,屏风前为乐队的专席,称“后场台”。有的戏台还另设有搭台,可以随时装卸,搭台设于东首,主要是供乐队吹打之用,演毕即拆除。戏台的左右两侧都设有厢房,二楼为观赏区,系妇女和儿童专席,旧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界线很严,规定男子不得上楼。戏台被门厅、正楼、两侧厢房四面包围,形成凹字形的天井,为观赏区,也称作戏坪。天井除了观赏功能外,还具有采光、换气、泄水三大功能。由于祠堂庙宇建筑外墙不开窗,获取光线、通风换气全凭这凹字形的天井,又通过这天井排出屋面上的泄水。有少数戏台与正楼间建筑连价,保证了观众区不受风吹雨打。第三,在空间占有上力求保证戏台功能的发挥和照顾到整座建筑的气势,地面与仪门持平,比正楼低五至七步踏步。这样使正楼显得高大宏伟,气势昂然,戏台台板的高度一般为1.6米至2米,使观赏区与演出区相适应,不管站在戏坪上和正楼上,还是在厢房,看戏视觉效果都较好。戏台屋顶高度略高于仪门,又低于正楼,这样,仪门、戏台、正楼的屋顶形成阶梯状,有层层向上、步步登高之意。

2.结构特色。它集楼阁之台基、殿宇之梁架、亭子之屋盖于一体。结构可分为台基、梁架、屋盖三部分。

(1)台基。台基的砌筑因地制宜,埋头部分,台柱底下用石磉墩,其他部分用夯土。台明部分,磉墩上施方形柱顶石,大小为石墩的二倍,其上施柱础。柱础花饰繁多,以“亞”字形居多,另外还有鼓形、束腰形、花篮形、方形等,多为素面,有的雕有如意纹、回纹、兽面纹等。石质柱础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牢固永久。四周设阶条石,比地面高出10~15厘米,地面多用三合土,少数铺设石板。

(2)柱架。柱一般用石柱,少数木柱,但此戏台台面上用了2根圆铁柱,高2~3米,铁柱径较细,究其原因,是为了减少观看戏文时,对观看者的视线的障碍。大多数戏台用十根方形辅撑柱,支撑台栅。台前二根石柱伸出台面约40厘米左右,雕饰狮子头,两狮子头面对面,有镇台辟邪之意。台柱柱头做成十字卯口,用来扣嵌十字交叉之大额枋。两大额枋用上下凹字榫嵌入柱头卯口相互扣搭,上承小额彷,上下大小额枋之间用斗棋传承,斗棋一般为七踩三昂斗棋,边上平身科与柱头科并放一起,平身科之间用夹堂板修饰,小额枋上施正心桁。(www.daowen.com)

(3)屋盖。施檩四根,即脊槐、金枋、檐枋和挑檐枋。举加檐步较缓,越往向上,举数越大,坡度越陡。一般檐步五举,金步七至八举,脊步九举,甚至十举以上。俗话说,“戏台好看,屋面难筑”。如此大的坡度上面站人是极为困难的,施工难度较大,一不小心屋面就会滑坡,如有松动就会漏雨。戏台利用每步架不同而筑成中间下凹、两端反曲的弧形屋面,既保证了屋面的泄水,又在有限的屋面上产生一种曲线美,增加立体效果。为了出檐深远,又不使檐口太低,均用飞椽出檐,飞椽能使檐部微微翘起,不影响光线进入。椽面上施里板或望砖,为防止屋面瓦的滑坡,用较厚的灰背作粘连层,屋面施小青瓦或筒瓦。瓦面极密,脊步压八露二,金步和檐步压七露三。

秦氏支祠在布局、建筑的设计、装饰上均依据江南传统的营造格式,秦氏支祠建筑砸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雕饰的图案内容有婴戏图、渔樵耕读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共140幅,这些图案细腻华美,对建筑起到了升华作用,图案题材和形式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寓意,把人的情感和祈愿寄托其上,使之具备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独具一格的朱金木雕是宁波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秦氏支祠的雕饰工艺是朱金木雕中的代表作。梁柱、雀替、额枋、美人靠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型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取得金碧辉煌之效果。

秦氏支祠的砖雕也颇具特色,在照壁、花墙、漏窗等处嵌以各种砖雕的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造型生动逼真,雕刻刀法细腻圆润,独具风采。

秦氏支祠是宁波商帮文化的反映。宁波是一个工商城市,近代的宁波商帮对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独特的地位。秦氏宗族的代表人物、秦氏支祠的始祖秦君安即其中著名者。宁波商帮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又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经商成功后,往往把大量的积蓄携归乡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书院、学塾、桥梁、道路等等,反映了他们处儒、行商两不悖离的民俗民风。

秦祠体量庞大,全部建筑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门厅,为重檐硬山顶,七开间,共二层,梁架为穿斗式,外檐如意斗拱装饰华丽。第二进是正殿,为单檐硬山顶,七开间,明间为抬梁式,其余各间均为穿斗式,两侧配有厢房、看台。第三进是后殿,为单檐硬山顶木构建筑,七开间,明、次间为单层,梢、尽间为二层,轩梁雕刻各种花鸟、人物等图案。

吴氏支祠位于宁波海曙区月湖东岸竹洲旁,支祠前后二进,原中轴上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已毁)、穿堂、戏台(已毁)及大殿。穿堂为民国时期近代建筑,山墙仿观音兜式,屋顶硬山式,五开间方立柱,其檐廊外有卷棚,二层楼板外端用车木栏杆围护,楼板顶端有卷草纹雕饰。大殿面阔同穿堂,采用传统殿宇式木结构,穿斗式和抬梁式并用,用材硕大,月梁上雕饰文史典故、传统图案,甚为华丽。在东南方基石处有一界石,上书“吴氏支祠”。

周家祠堂位于宁波江北区人和巷1、2号,由台门、大殿、两厢及偏房组成。面阔五开间,用材硕大,雕刻精美,是江北岸地区保存较好的传统祠堂建筑。

周氏支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