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分析

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分析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区域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三个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研究区域的土地坡度组成见表1.2。据调查,研究区域现有草本植物530多种,木本植物260多种。该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00~550mm,干燥度为1.4~1.8。由于该区的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旱灾发生频率较

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分析

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5°~40°,东经102°~113°。南北跨越了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典型草原带,地貌类型有黄土塬区、黄土丘陵、沙地等类型,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气候条件恶劣,治理难度大。大部分属于半干旱气候,不仅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而且暴雨集中,强度大,再加上起伏不平的地形地貌和疏松易蚀的黄土,以及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沙化、草原退化,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土地日趋瘠薄,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比较贫困。

研究区域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三个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的共同特点是:荒山秃岭,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高原沟壑区除30%~40%的原面平坦外,60%~70%的沟壑深切,水蚀与重力侵蚀并存,沟岸扩张,沟床下切,沟头延伸,蚕食原面;丘陵沟壑区梁峁连绵,地形破碎,坡面面积占50%~60%,沟壑面积占40%~50%,以水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风沙区沙丘密布,间有沙间滩地,植被破坏后形成流动丘,地形波状起伏,梁平坡缓,地面切割较浅,是预防风沙危害的保护重点。研究区域的土地坡度组成见表1.2。

表1.2 研究区域的土地坡度组成

研究区域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其主要特点是:降雨量少而集中,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由南部的约650mm到北部的300mm,而且,年内和年际间变化剧烈,60%~70%集中分布在6~9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雨量地域间差异大,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局部最大的泾河项目区永寿县气象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603.4mm,极端最大降雨量的泾河项目区淳化县气象站1983年降雨量为983.9mm;多年平均年降雨量最小的内蒙古项目区达拉物旗气象站年降雨量仅有302.0mm,极端最小降雨量的内蒙古项目区伊金霍洛旗气象站1962年降雨量为100.8mm。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817.0~2445.3mm;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5.2~11.1℃,极端最高气温为40.2℃,极端最低气温为-34.5℃。风、雹、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111.5~3159.4小时,日照率为51%~66%,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3~168.1kcal/cm2,年平均不低于10℃的有效积温为2245.7~3711.5℃;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最少的泾川县项目区只有2天,而最多的偏关县项目区长达64天。

研究区域地面大部分为黄土覆盖,黄土组成主要成分为粉砂壤土(占50%~60%),结构松散,富含碳酸盐,极易被冲刷流失。土壤主要有黄绵土、绵砂土、灰褐土、红黏土、风沙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37%~1.2%,含氮量为0.02%~0.089%,含磷量为0.057%~0.158%,钾的含量丰富,pH值为7.82~8.7。

据调查,研究区域现有草本植物530多种,木本植物260多种。其中可供用材的有杨、柳、松、榆、桦等10多种,可供生产食用果实的有桃、杏、梨、苹果核桃山楂等10余种,可用作药材的有甘草黄芪党参枸杞、沙棘等80多种,可用于编织的有沙柳、乌柳、柠条、芨芨草等10多种。另外,可用于生产油脂、香料、淀粉、烤胶、饲料、菜肴的植物,以及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农、林、牧、副诸业综合发展的资源优势。

在植被区划上,研究区域也反映了过渡特征。根据以往研究结果,由南向北可以分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因此,研究区域内的各个小流域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其治理难度、措施和效果也不相同。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区划结果,研究区域包括了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典型草原带等植被类型区,见图1.1。现有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于延安以南的森林带,这些植被类型区不仅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社会条件也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植被建设。

图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植被带划分图(www.daowen.com)

Ⅰ—森林带;Ⅱ—森林草原带;Ⅲ—典型草原带;Ⅳ—荒漠草原带

(1)森林带:位于黄土高原南部,南起黄土高原南端,北部边界东起离石南部,经过延长、延安城、庆阳南部,终止于天水。属于温暖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50~650mm,干燥度为1.3~1.5,该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高原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这个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有辽东栎林、油松林、侧柏林、白桦林、山杨林等。但是,由于位于过渡区域,其南部的森林与北部的森林有一定区别。在南部,喜暖的栎类较多,麻栎、栓皮栎等都有存在;在北部,喜暖的栎类很少,耐寒的辽东栎类植物已成为最常见的树种,灌木种类也多以小叶带刺的灌木为主。这一区域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条件最好的区域,降水量较大,在正常年景基本上可以满足树木的水分需求,林地的土壤水分基本上可以在一年内或一个降水周期内维持平衡,不会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亏缺。由于大面积的天然森林分布,该区的种质资源相当丰富,为植被建设和恢复提供了物质基础。

(2)森林草原带:南接森林带,北部东起山西的兴县,经过佳县南部、绥德北部和米脂南部、子洲、子长北部、固原南部,终止于定西南部。该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00~550mm,干燥度为1.4~1.8。这一区域除了突出的山体以外,没有森林植被。主要植被类型为长芒草群落、茭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等耐旱的植被类型。由于过牧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植被盖度较低,一般只有0.3~0.5,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和土壤旱化问题都相当严重。灌丛主要分布在沟道,生长有沙棘、丁香等植被,由于人为破坏严重,现存数量较少。由于降水量少,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呈现出明显的不足,相当多的人工林地长成“小老树”。人工灌丛生长正常,柠条、沙棘等灌丛是常见的人工灌丛。

(3)典型草原带:位于森林草原带的西北部,北起内蒙古的包头,经过陕西的定边和宁夏的盐池,终止在兰州南部的积石山。该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00~450mm,干燥度为1.8~2.2。由于该区的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旱灾发生频率较高。植被多为旱生植被,在沙化土地上广泛分布着沙生植被。自然草原由于土地沙化和过载,退化严重。

(4)荒漠草原带: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带的西北部。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50~350mm,干燥度为2.4~3.5。该区有沙地分布,毛乌素沙地北部和库布齐沙漠属于该区。地带性土壤为灰钙土。该区已进入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地貌为丘陵浅缓,谷地开阔,土壤砂性较重,地带性植被为各种类型的短花针茅草原广为分布,较高地形部位上分布有长芒草草原。有牛心卜子群落、油蒿、籽蒿群落等。该区由于降水稀少,而且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旱灾,因此是旱作农业极不稳定区。

研究区域农业人口198.8万人,总耕地为6614.6km2,人均耕地为0.33hm2,农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3.9%,林业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4.0%,牧草场面积(包括天然草场)占总土地面积的3.3%,水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4%,未利用荒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8%,其他用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6%。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农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在农耕地中坡耕地占2/3,局部地区的坡耕地所占比例达80%以上。

研究区域粮食作物以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制为主,主要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糜谷、荞麦、薯类、豆类等;主要油料作物种类有胡麻、油菜、花生、向日葵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药材、瓜类、蔬菜及调味香料作物。林木主要用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绿化环境和保持水土等,同时提供少量的林木产品。

受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限制,除内蒙古项目区畜牧业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中占一定的比重(约占1/3)外,其他项目区的畜牧业属于辅助性生产。畜牧业在农业经济活动过程中主要提供役畜、有机肥料,部分家畜、家禽产品进入市场销售,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其余部分为农民自产自给。

该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水平较低。因此,研究区域现有工副业生产主要门类有农副产品加工、小型工矿生产、手工编织、土木建筑、水面养殖、劳务输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