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与模式:文化传统与国民意向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与模式:文化传统与国民意向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传统具有广泛的弥散性、强大的惯性与社会裹挟力,它们潜在而有力地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自然也会影响国民的教育分流意向。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国民分流意向往往差异很大,高等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也有很大不同。这种专、本科流层比例倒置现象,不能说与国民的选择意向无关。美国国民的这种选择意向与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不能说没有关系。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精神产品或精神特质,包括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内容。文化传统具有广泛的弥散性、强大的惯性与社会裹挟力,它们潜在而有力地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自然也会影响国民的教育分流意向。所谓“国民的教育分流意向”是指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教育分流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在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分流结构、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等问题上的选择倾向性。它是社会成员对教育分流的主观要求,是制约教育分流模式构成的主观因素。反映到高等教育分流上来,由于各类社会成员受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对高校分流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及其选择倾向性,即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分流意向,从而影响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的构成。因此,社会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的影响是通过国民的高等教育分流意向而起作用的。

社会文化传统通过国民的分流意向对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影响高等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

在高等教育分流活动中,国民的分流意向不同会影响高校分流价值目标的选择。国民倾向于高流层,“英才”就成为高校分流的目标取向;国民倾向于技术教育流向,技术教育等学科专业就成为高校发展的目标;国民倾向于自主创业,能力培养就成为高校追求的目标。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国民分流意向往往差异很大,高等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也有很大不同。例如欧美许多国家的国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自主创业”的传统,社会成员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自己的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自主创业做准备,因而促使高校加强内部分流,非常注重个人能力、自主意识的培养。德国高校的技术教育流向与普通教育流向具有同等地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的高校以分流培养“能力型”人才为价值目标取向。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影响,我国过去的教育价值取向是“读书做官”,如果读了书不能做官,就是“读书无用”。现在人们上大学仍然是为了找一份能够象征个人身份地位的、稳定的、体面的工作,至于对上大学能学到多少知识,提高多少能力,将来能否走入社会自主创业等并不关心。人们看重的只是那个有“价值”的文凭,什么文凭好找工作,就选择什么,如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非本科不读”现象就是例证,由此导致许多高校并不把培养“能力型”学生作为价值目标取向,而只是按部就班地把所设置的课程授完,然后发给学生一纸文凭,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今后走入社会能否自主创业,则无关紧要。前一段时期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高校升格风,与此不无关系。这里无意否定必要的高校升格,问题的关键是高校应有合理的分层定位,应能通过合理的分流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https://www.daowen.com)

(二)影响分流模式的结构功能

社会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国民分流意向,进而对高等教育分流结构的发展与优化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可以制约纵向和横向分流结构的形成与改变。就纵向分流结构而言,在国民受教育期望水平较高而未能得到必要的抑制时,必然导致高校中高层次教育的盲目膨胀,例如我国当前的国民分流意向存在着“非本科不读”现象,迫使许多专科高校纷纷要求升格,以便在高校内部或者直接招收本科生,或者采取“专升本”形式招揽生源,这是导致高等教育本科流层与专科流层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2025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共2625.3万人,其中本科生约1760.7万人(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4444人×1219所),约占总数的67.1%;高职(专科)生约849.7万人(高职(专科)校均规模6336人×1341所),约占总数的32.4%;本科生比例要高于专科生近35个百分点[4]。这种专、本科流层比例倒置现象,不能说与国民的选择意向无关。就横向分流结构而言,国民分流意向与横向分流结构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德国,从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到普通平民,都重视高校设置应用性、技术性教育等的学科专业流向以及课程流向,以便分流培养技术熟练的工程师、技术员乃至工人、农民;学生选择技术教育专业、课程不会受到歧视,就业出路也不错,因此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技术教育等专业流向;同时,各工厂都乐意接受来工厂实习的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实习条件,因而德国高校的技术教育非常发达,举世闻名。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样受到高度重视,2025年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在校学生数为518万,平均每个年级有学生259万人,但这一年获得副学士学位的学生数仅为48.2万,其余200多万人则都属于不读学位者,他们选择的是与职业技术有关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流向,只是接受一种职业教育[5]。美国国民的这种选择意向与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不能说没有关系。有的国家则不然,如法国的文化传统是重视普通教育流向而轻视技术教育流向,结果导致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流向。我国也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有文凭才算人才”的人才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国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因而导致我国高校中职业技术性方面的学科专业流向发展艰难,如在我国高校专业报考中,人们不愿报考“农”、“林”类专业,农林院校招生困难,导致某些农林院校纷纷改招其他“热门”专业。

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的构成还要受到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的就业结构、社会中介评价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对于形成正确的分流目标,确定合理的分流结构,选择适宜的操作策略,做到科学分流、合理分流、有效分流都是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