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书全鉴:揭示久旷大仪与未立皇权倾

汉书全鉴:揭示久旷大仪与未立皇权倾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悲痛有哭悼哀丧的礼节,高兴有歌唱和舞蹈的仪容,正直的人足以称诚心诚意,邪恶的人足以用来防止过失。以通为奉常⑧,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周朝借鉴夏、殷二代,礼制尤为齐全,大事都设立制度,小事就加以防范,所以称作礼节的仪式有三百条,礼仪的细节有三千条。又逢秦朝毁灭各家学说,礼乐从此散乱流失。任命叔孙通为奉常,就此制定礼仪法度,但还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于是贾谊创立了礼仪,文帝感到很高兴。

汉书全鉴:揭示久旷大仪与未立皇权倾

【原文】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注释】

①斯须:须臾,稍微。②禀:承受,领受。③人伦:谓社会等级关系。④情、别:疑“情”与“别”误倒。⑤乡饮:指乡饮酒礼,古时乡大夫向君王荐举贤能之士,并为之设宴送行,其间的饮酒酬酢都有一定仪式。⑥踊:跳。指非常悲伤。⑦苦(gǔ):通“盬”,不牢固。⑧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的礼仪。⑨节:节制。

【译文】

《六经》所说的道理都是达到同一目标,而采用《礼》和《乐》则尤为迫切。进行自我修养的人一旦忘记了礼,就会染上凶恶轻慢的毛病;治理国家的人一旦失去了礼,那么荒废紊乱就会到来。人包含有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的感情。上天秉持它的特性却不能有所节制,圣人能够加以节制地利用从而不会断绝,所以就依照天地的规律制作了礼乐,用来通达神灵,建立人伦秩序,端正人的性情,调节万事万物。

人的本性有男女的差别,有妒嫉他人的感情,因此制定了嫁娶的礼仪;人的本性有长辈和晚辈交往的次序,所以制定了乡饮酒礼;人的本性有哀悼死者思念远祖的感情,因此制定了祭祀死者的礼仪;有尊重尊长敬重主上的心意,因此制定了朝见君王的礼仪。悲痛有哭悼哀丧的礼节,高兴有歌唱和舞蹈的仪容,正直的人足以称诚心诚意,邪恶的人足以用来防止过失。因此,如果将嫁娶的礼仪废除了,那么夫妻关系就不牢固了,而男女间放荡淫乱的罪过就多了;如果乡饮酒礼被废除了,那么长辈和晚辈的次序就混乱了,而互相争斗的官司也就多了;如果丧祭的礼仪被废除了,那么骨肉间的恩情也就淡薄了,而背弃死者忘掉祖先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朝见皇帝的礼仪被废除了,那么君和臣的位置就会出现紊乱,而侵犯欺凌的现象就会逐渐发生。所以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方式;改变风气转换习俗,没有比乐更好的方法。”礼能节制百姓的思想,乐能调和百姓的声音,用政令来实行它,用刑法来防患它。礼、乐、政令、刑法四样都通行无阻,那么王道就具备了。

【原文】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汉兴,拔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注释】

①即:就,因。②事、曲:王念孙曰:“大事曰事,小事曰曲。”③礼经:指礼仪。④威仪:礼仪细节。⑤浃(jiā)洽:普遍沾润。⑥囹圄(líng yǔ):牢狱。⑦篇籍:书卷文籍。⑧奉常:官名。秦代九卿之一,后来称太常。

【译文】

帝王一定要根据前代帝王的礼仪,顺应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进行增删,按照百姓的想法,逐渐制作,至天下太平时就完备了。周朝借鉴夏、殷二代,礼制尤为齐全,大事都设立制度,小事就加以防范,所以称作礼节的仪式有三百条,礼仪的细节有三千条。于是教化遍及天下,民用和睦,灾害不生,没有祸乱,监狱空虚,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四十多年。孔子赞美说:“礼仪太完备了!我要学习周朝。”等到周朝衰落的时候,诸侯超越法律限度,憎恶礼制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删去其中相关的书卷文籍。又逢秦朝毁灭各家学说,礼乐从此散乱流失。

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虽然没有一天空闲,但高祖仍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高祖高兴地赞叹道:“我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任命叔孙通为奉常,就此制定礼仪法度,但还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原文】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

【注释】

①簿书:文件材料。期会:约定期限,也泛指政令的施行。②流溢:淫泆。③恬:安静。④适然:适当。谓事所当然。⑤轨道:谓循行正道。⑥草:简略。⑦绛、灌:绛侯周勃灌婴。⑧寝:止。

【译文】

到文帝时,贾谊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坏习俗,不讲礼义,不顾廉耻,现在更有甚者去杀害父亲兄长,盗窃的人偷走宗庙的器物,而大臣也以文案簿书不报告政令的实行为理由,以致于邪风横行,大家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奇怪,以为本来就是这样。可见,改变风气转换习俗,使天下人都回心转意走向正道,大概不是庸俗的官吏所能办得到的。设立君主和臣子,使上下有别,使国家制度有次序,使六亲和睦,这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靠人们自我设立的。既然是人们自我设立的,那么不去做就不能树立,不修明就会败坏。汉朝建立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理应制定制度,提倡礼乐,然后诸侯才能走上正轨,百姓就能简朴无华,官司逐渐消失”。于是贾谊创立了礼仪,文帝感到很高兴。但大臣周勃、灌婴之辈忌妒他,所以他的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用。

【原文】

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

【注释】

①隽:通“俊”。②黄老言:道家学说。

【译文】

汉武帝即位,他提拔任用才智杰出的人物,商讨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礼仪和衣服的颜色,以此来振兴太平。哪知正巧窦太后喜好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不喜欢儒学,这件事又不了了之。这时候,皇上正在征讨四夷,致力于武力功业,没有时间留心礼节仪式之类的事情。

【原文】

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浸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

【注释】

①不世出:意谓世上不常有。②科指:条例与宗旨。③穿凿:牵强附会。④一切:权宜。⑤浸:逐渐。⑥驱:放牧之意。⑦域:境地,境界。⑧高宗:殷王武丁。武丁在外长达五十九年,故曰寿。

【译文】

到了宣帝的时候,琅邪人王吉任谏大夫,他又给皇帝上书道:“想治理好天下的君主并不是世代都有的,公卿百官有幸生逢其时,却没有建立万代基业的长远谋划,帮助圣明君主达到三代那样兴盛的人。他们的任务只是靠官署文书来判决官司听取诉讼而已,这不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所在。现在庸俗的官吏所用来统治百姓的,没有可以世代通行的礼义条文,就用自己的想法去附会,各自只图一时的安定。因此狡诈虚伪萌生,刑罚无度,导致朴实之气日益消失,恩爱之情逐渐淡薄。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方式了’,这不是空话。愿同大臣一起选拔儒生,继承旧时礼仪,彰明王者的制度,督促一代的百姓,达到仁爱长寿的境地,这样的礼俗又怎么会不如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呢?长寿又怎么不及殷高宗呢?”皇上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王吉只好称病辞官。

【原文】

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

【注释】

①因是:就这件事。说:劝说。②案行:巡视。③营表:建筑时度量地基的标志。④谥:谥号。

【译文】

到成帝的时候,犍为郡在河边挖到十六枚古磬,大家都认为这很吉祥。刘向就借这件事情劝说成帝道:“应当兴建辟雍,设立庠序,陈设礼乐,使雅颂之声盛隆,使揖让的礼仪盛行,以此来教化天下。”成帝就把刘向的建议交给公卿讨论,正好刘向病逝,丞相大司空就请求皇上设立辟雍。刚巡视长安城的南边,确定地基的标志还没有制作好,成帝就驾崩了,群臣就引用这件事来为他确定谧号为“成”。

【原文】

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因以篡位,海内畔之。世祖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雍。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威仪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没之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注释】

①宰衡: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汉平帝加封王莽为宰衡,言其可媲美伊尹、周公。②耀:眩惑;迷乱。③世祖:东汉光武帝。④土中: 指洛阳。⑤家给:家家皆足。⑥显宗:东汉明帝。⑦三老五更: 相传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⑧理官:司法官。⑨没:通“殁”。

【译文】

等到王莽贵为宰衡,为了迷惑众人,就兴建辟雍,并因此而篡夺了帝位,国内人都开始反叛他。世祖光武帝受天命使衰落的汉朝重新兴盛,他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把国都改定在洛阳。在位三十年,四夷臣服,百姓家家富足,政治教化清明,于是建立了明堂、辟雍。明帝即位后,亲自主持礼仪,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在辟雍奉养三老五更,礼仪细节既隆重又完美。但道德教化没有广泛传播,是因为礼乐没有具备,群臣百姓没有什么可颂扬赞说的,而且庠序还没有设立的缘故。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匮之土,却停止不干了,我也不再去教导他了。”现在叔孙通所撰写的礼节仪式,和律令一同记录在册,被法官所收藏,但法家又没有再传下来。汉朝的典籍就再也不加著录,百姓臣子也不再提及。幸好叔孙通去世之后,河间献王选取一些礼乐旧事,慢慢增加辑录,达到五百多篇。但现在的学者却不能彰明,只是向天子推荐《士礼》,所说的道理又多有错误,因此君臣长幼相处的规则渐渐模糊而不得彰显。

【原文】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以纤微癄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导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注释】

①著:明。②憔瘁:应为“噍杀”,形容乐声急促。③阐谐:宽舒和谐。嫚易:和缓,不急刻。④粗厉:粗犷严肃。猛奋:猛烈振奋。⑤雅颂: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乐为宗庙祭祀的乐曲,古代以二者为“正乐”。⑥度数:道理。⑦生气:阴阳之气。⑧五常: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或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⑨慑:恐惧,丧气。(www.daowen.com)

【译文】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百姓的思想变好。它感动人的力量深厚,使转变风气、转换习俗更加容易,因此先王就标榜它的教化作用。

人有感情、思想和智慧的本性,却没有哀、乐、喜、怒的常态,有感应就有内心活动,然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就形成了。因此,细微急促的乐声响起,人就思想忧虑;和谐舒缓的乐声响起,人就高兴;高亢激扬的乐声响起人就意志坚强;正直纯洁的乐声响起,人就肃然起敬;宽广流畅的乐声响起,人就仁慈爱人;淫邪散乱的乐声响起,人就邪恶混乱。先王为这种混乱感到耻辱,就制定了雅颂之乐,本着人的情性,考察音乐的道理,根据礼节仪式进行制作,配合阴阳之气的调和,引导五常的行动,使它外露而不离散,隐藏而不凝滞,刚气不怒,柔气不散,阴阳刚柔四者通畅汇合于一身,而散发在身外,使其都能安于自己的位置而不发生冲撞,这足以感动人的良心,不使邪气侵入,这是先王设立乐的方针。

【原文】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

【注释】

①作乐崇德:尊崇其德而创作音乐来歌颂之。殷:盛。荐:进。配:献。②濩(hù)。③勺:同“酌”,取。④公子完:即田敬仲。 ⑤图:想。斯:这个境界。

【译文】

帝王还没有创作音乐的时候,就用先王的音乐来教导百姓,使他们和悦安乐,在这之后再进行改动创作,用来彰明功业与德行。《易经》上说:“先王制作音乐来推崇德行,演奏盛大乐歌来祭祀上天,同时配献祖先。”以前,黄帝制作了《咸池》,颛顼制作了《六茎》,帝喾制作了《五英》,尧制作了《大章》,《舜》制作了《招》,禹制作了《夏》,汤制作了《濩》,武王制作了《武》,周公制作了《酌》。音乐是依照人的情性,穿透肌肤而深藏骨髓的,即使经过上千年,前人流传下来的功业和风尚仍然不会断绝。到春秋的时候,陈公子田完逃到齐国。陈,是舜的后代,《招乐》就保存在这里。因此,孔子到齐国后听到《招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味,说:“没有想到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可见孔子对它的评价很高。

【原文】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人馈鲁而孔子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

【注释】

①两观: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按当时礼制,诸侯只能设一观。②大路:天子所乘的车。③陪臣:诸侯之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④三归:台观名。相传是管仲为自己修筑的。《雍》:乐名。古时贵族膳时所奏。彻:通“撤”。⑤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一行八人,八行六十四人。佾(yì):为古代乐舞的行列。⑥陵夷:逐渐衰落。⑦营乱:惑乱。⑧秦穆遗戎而由余去:秦穆公欲兼并西戎,赠送女乐,由余谏戎王不听,遂去戎而入秦。⑨齐人馈鲁而孔子行:齐人送给鲁国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离去。

【译文】

周朝开始大行无道的时候,怨恨讽刺之类的诗歌开始兴起。帝王的恩泽枯竭后,诗歌就不能再写了。帝王的官员失去官职,《雅》《颂》之诗出现混杂现象,孔子加以研究然后确定,所以他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音乐就被纠正了,《雅》和《颂》有了各自原有的用途。”这时候,周王朝严重衰败,诸侯恣意横行,设立了两观,坐天子的车。诸侯的臣子管仲、季氏之流,还在三归台宴饮撤膳时演奏《雍》乐,在室内舞蹈《八佾》。制度于是被败坏,逐渐衰落下去而无复兴之望,桑间、濮上,郑、卫、宋、赵的靡靡之音一同出现,对内则造成疾病减少寿命,对外则扰乱政治伤害百姓。奸巧虚假之徒用它来修饰自己,以扰乱富贵之人的耳目。平民百姓用它来求取利益,各诸侯国用它来互相离间。所以秦穆公把女乐给西戎后由余就离开了,齐人赏给鲁国女乐后孔子就出走了。到了六国的时候,魏文侯最为好古,但他对子夏说:“寡人听到古乐就想打瞌睡,等到听郑、卫之音的时候,我就不知道疲倦了。”子夏责备他并且与其辩论,但最终不被接受,从此以后礼乐就丧失掉了。

【原文】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干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筦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

【注释】

①制氏:善长乐事,得鲁乐之真传。②铿锵(kēng qiāng):形容音乐钟鼓及其他金属器声音响亮。③干豆:古时将干肉置于豆中以祭祀天地祖先。干:干肉。豆:祭器。④筦(guǎn):同“管”,古代绕丝的竹管。⑤唐山夫人:汉高祖之姬,姓唐山。

【译文】

汉朝建立后,乐家有位制氏,因为懂得正乐和音律而世代任太乐官,但只能记下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含义。高祖的时候,叔孙通依靠秦朝的乐人制作宗庙音乐。太祝在庙门迎接神灵,演奏《嘉至》之乐,就像古代使神降临的音乐。皇帝进入庙门,演奏《永至》之乐,作为行走的节奏,就像古代的《采荠》《肆夏》之乐。献上祭品,演奏《登歌》之乐,只有皇上一人歌唱,不用管弦伴奏,这是希望参加的人都能听到,就像古代的《清庙》之歌。《登歌》演奏两遍后,再奏《休成》之乐,赞美神明已经享受了祭祀。皇帝到东厢去饮酒,坐好后,演奏《永安》之乐,赞美祭礼已完成。又有《房中祠乐》,是汉高祖的唐山夫人所创作的。周朝有《房中乐》,到秦时改叫《寿人》。凡音乐,喜欢它的出现,注重礼仪才能忘记根本。高祖喜欢楚国的音乐,所以《房中乐》有楚国音乐的旋律。孝惠二年(公元前194年),让乐府令夏侯宽加入箫管伴奏,改名为《安世乐》。

【原文】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人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出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氐皆因秦旧事焉。

【注释】

①主出《武德舞》:此谓《武帝舞》出,则奏《昭容乐》。②人:应为“入”之误。③至尊:君主,皇帝。④氐:通“抵”。

【译文】

高庙里演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的舞蹈音乐;孝文庙里演奏的是《昭德》《文始》《四时》《五行》的舞蹈音乐;孝武庙里演奏的是《盛德》《文始》《四时》《五行》的舞蹈音乐。各帝庙都最常演奏的是《文始》《四时》《五行舞》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时又制作了《昭容乐》《礼容乐》。《昭容乐》,就像古代的《昭夏乐》,主要是在跳《武德舞》时演奏。《礼容乐》,主要是在跳《文始》《五行舞》时演奏。舞蹈时没有音乐,是表明将到最为尊敬的人面前时不敢使用音乐;使用音乐,是为了舞蹈不失去节奏,能合着音乐结束。这大抵都是依照着秦朝的旧制而来的。

【原文】

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注释】

①《风起》:《大风歌》。②原庙:正庙之外别立之庙。③肄:习。④律吕:泛指音律、乐律、声律。律吕也称十二律。⑤十九章:《郊祀歌》十九章。⑥辛:斋戒自新。用事:郊祭。

【译文】

起初,高祖平定天下后,路过沛县,同旧时的朋友及父老乡亲相庆祝,喝醉酒后乐极生悲,就创作了《风起》一诗,命令沛县中的儿童一百二十人练习并演唱。到孝惠帝的时候,把沛宫作为原庙,叫唱歌的孩子全都练习吹奏用来相和,经常以一百二十人作为定员。文帝、景帝的时候,礼官只是练习现成的东西罢了。到武帝时确定了在郊外祭祀祖先的礼仪,在甘泉祭祀太一,位于京师西北的乾位;在汾阴祭祀土地神,是在水洼中的方形丘地。于是就建立乐府,搜集诗歌后就在夜晚歌诵,包括赵、代、秦、楚等地的歌曲。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次举荐司马相如等几十人创作诗赋,简要地讨论律吕,用来调和各种乐器的音调,创作出了十九章歌曲。在正月皇上于甘泉圜丘斋戒祭祀时,派少男少女七十人一同歌唱,从黄昏一直唱到天亮。夜间经常有神光如流星般汇聚在祭坛上空,天子就从用竹建造的宫室中遥望并拜祭,一同陪着祭祀的几百名官员无不肃然心动。

【原文】

至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能说其义。其弟子宋晔等上书言之,下大夫博士平当等考试。事下公卿,以为久远难分明,当议复寝。

是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哀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声兴。夫奢泰则下不孙而国贫,文巧则趋末背本者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孔子不云乎?‘放郑声,郑声淫。’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然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陵夷坏于王莽。

【注释】

①谒者:官名。掌宾赞。常山:郡名。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②倡:古代对歌舞艺人的称谓。③五侯:指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等人,同日被封为侯。定陵:指淳于长。富平:指张放。 ④疾:憎恨。⑤孙:通“逊”。⑥在经:合乎常道。⑦条奏:分条奏闻。⑧渐渍(jiān zì):浸润,引申为沾染、感化。⑨湛沔:与“沈湎”同,亦作“沉湎”,沉溺之意。自若:依然如故。⑩陵夷:衰落,衰败。

【译文】

到成帝的时候,谒者常山人王禹世代传授河间的音乐,并能够陈说它的含义。他的弟子宋晔等人就给皇上上书说了这件事,皇上就下令让大夫博士平当等人对其进行考试。

这个时候,郑国的音乐更加多了起来。宦官中有名的歌舞艺人丙彊、景武之流富贵显名于天下,贵戚五侯定陵淳于长、富平张放等和外戚的家族过分放纵奢侈,甚至同皇帝争夺歌舞伎。哀帝从任定陶王时就痛恨这些事,又加上本性不喜欢音乐,等到登上帝位,就下诏说:“由于世间习俗挥霍无度而又舞文弄墨,以致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兴盛。挥霍无度就会造成下面的人不恭顺以致国家贫困,舞文弄墨就会使背本趋末的人增多,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兴盛就会使放纵与邪恶的教化流行,如此还想使黎民百姓敦厚朴实家中能够自给自足,这就像使源头浑浊而又要求水流清澈一样,难道不是很困难吗!孔子不是说吗?‘远离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邪恶。’因此废除乐府官。郊祭的音乐以及古代兵法中的军乐,合乎常道而又不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的,逐条上奏,再分别转告给其他的官员。”然而百姓所受感染的时间很长,又没有制作出正乐来相应加以转变,豪富官民依旧沉湎其中,逐渐衰落以至于败坏在王莽之手。

【原文】

今海内更始,民人归本,户口岁息,平其刑辟,牧以贤良,至于家给,既庶且富,则须庠序礼乐之教化矣。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百世可知也。”今大汉继周,久旷大仪,未有立礼成乐,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发愤而增叹也。

【注释】

①更始:除旧布新。②归本:还务农业。③息:孳息,繁育。④平: 公平。刑辟:刑法,刑律。⑤庶:众多。⑥庠序:古代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⑦法象:效法,模仿。⑧经纪:纲常,法度。⑨损益:废除和增加。百世可知:谓以后一百代也可预先知道。⑩旷:空缺,荒废。大仪:指礼乐制度。

【译文】

现在国家正除旧布新,人民回归农业根本,户口年年增加,放宽刑法律令,任用善良贤能的人来统治国家,已经达到家家自给自足,既多又富,如此一来就要进行学校的礼乐教育感化。现在幸好有前代圣人遗留下来的制度中的礼仪细节,完全可以效法模仿并加以补充完备,法度可以因此而得以保存著录。孔子说:“殷代因循夏代礼制,加以增减,可以相互了解;周代因循殷代礼制,加以增减,可以相互了解;后来有人继承周礼的,百年之中都可以相互了解。”现在大汉继承周室以来,很长一段时间空缺大的礼仪,没有建立礼乐制度,这就是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人发出愤慨而产生感叹的原因。

【简析】

本篇主要论述礼、乐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历史。作者首先大谈“礼、乐之用”,说“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强调礼、乐的重要意义和万能作用。其中,礼的部分,详叙自古以来礼制的变化,同时说明汉朝各代帝王因不采用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有关制礼的建议,导致“礼乐未具”;乐的部分,详叙自古以来乐的变化,强调汉初因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导致汉的宗庙之乐“大抵皆因秦旧事”,最终是“久旷大仪,未有立礼成乐”,这对汉代礼乐制度显然寓含讽刺与感叹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