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州寺观教堂与文化历史

扬州寺观教堂与文化历史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州的寺观教堂历史悠久且风格各异,成为扬州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二是古运河沿岸寺观教堂群。古运河两岸寺观教堂棋布星罗,著名的有宝应宁国寺、泰山殿,高邮镇国寺、护国寺,江都来鹤寺、仙女庙,扬州城区天宁寺、高旻寺、文峰寺、香阜寺、静慧寺、福缘寺、禅智寺、山光寺、天宝观、普哈丁园、耶稣圣心堂、神在堂等。三是明清古城寺观教堂群。高旻寺与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常州天宁寺并称佛教禅宗四大丛林。

扬州寺观教堂与文化历史

扬州的寺观教堂历史悠久且风格各异,成为扬州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扬州已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三大寺观(教堂)群。

一是蜀冈沿线寺观群。“蜀冈上自六合县界来,至仪真小山入境,绵亘数十里,接江都县界。迤逦正东北四十馀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其脉尚过泰州如皋赤岸而后止。”(27) 大明寺、观音山、法海寺、建隆寺、铁佛寺、洪恩寺、司徒庙、堡城城隍庙等均坐落于蜀冈沿线。

二是古运河沿岸寺观教堂群。古运河从扬州城南瓜洲至宝应县域全长125公里。古运河两岸寺观教堂棋布星罗,著名的有宝应宁国寺、泰山殿,高邮镇国寺、护国寺,江都来鹤寺、仙女庙,扬州城区天宁寺、高旻寺、文峰寺、香阜寺、静慧寺、福缘寺、禅智寺、山光寺、天宝观、普哈丁园、耶稣圣心堂、神在堂等。

三是明清古城寺观教堂群。扬州明清古城内曾有寺观教堂百余处:佛教的石塔寺、西方寺、祇陀林、万寿寺、兴教寺、兴善庵等,道教的蕃釐观、武当行宫、东岳庙、槐古道院等,伊斯兰教的仙鹤寺、马监巷礼拜寺、卸甲桥礼拜寺等,基督教卸甲桥浸礼会礼拜堂、皮市街内地会教堂等,都是宗教名胜。其中最有名的有:

大明寺。大明寺位于蜀冈中峰,“是寺为郡中八大刹之首”(28) ,寺名见于南唐《大明寺残碑》。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为庆贺生日,下诏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大明寺建“栖灵塔”,故寺又称“栖灵寺”。唐鉴真大师曾在大明寺讲律,特别是东渡后,大明寺成为名刹。唐时,栖灵寺和栖灵塔是扬州胜迹,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五代至明末,大明寺累遭兴废。清初,因讳“大明”二字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敕改“法净寺”。咸丰三年(1853年)法净寺毁于太平军兵火,后又分别于同治九年(1870年)、1934年、1944年重新修缮。

高旻寺。高旻寺位于城西南十五里的三汊河口。高旻寺与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常州天宁寺并称佛教禅宗四大丛林。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也有“上有文殊(成都文殊院)、宝光(新都宝光寺),下有金山、高旻”之说。清顺治八年(1651年),南河漕运总督吴惟华在三汊河口建造“天中塔”,后又依塔建“塔庙”。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至扬州,见塔年久失修,欲修葺。两淮盐商得知后,在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倡导下,争相捐金,修缮天中塔,增扩庙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第四次南巡,康熙帝亲临降香并赐名“高旻寺”,第二年作《高旻寺碑记》(29) 。康熙帝第五、六次南巡和此后乾隆帝的六次南巡,均驻跸于高旻寺行宫,且写下了许多诗词、匾额和楹联。高旻寺为禅宗临济宗道场,名僧辈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曹寅请纪荫法师入寺任第一代住持。

图18-2 高旻寺行宫图

(选自《江南园林名胜图》,扬州博物馆藏)

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玉琳国师的法裔天慧和尚奉诏任高旻寺住持。此后有际圣、昭月、方聚等高僧住持高旻寺。1919年,来果禅师到寺住持,并扩建寺庙,整顿寺规,不做经忏佛事,安心参禅悟道,所撰《高旻寺规约》成为各大丛林管理范本。随着声誉日隆,皈依僧俗弟子数以万计。来果禅师与国共军政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均有交往,对抗战颇有贡献。来果禅师晚年传位其弟子妙善住持高旻寺,妙善1944年辞位后赴普陀山,日后成为普陀山全山方丈。

蕃釐观。蕃釐观在大东门外,“即古后土祠。汉成帝元延二年建,唐中和二年高骈更崇大之”,宋“政和中,赐‘蕃釐观’额。明宣德中,郡守韩弘增修,吏部尚书魏骥有《记》。万历二十年,郡守吴秀创玉皇阁于三清殿后,当旧后土祠遗址。观后有井,道家谓下有玉钩洞天,因名玉钩井。旧有琼花一株,一名琼观。相传世无此种,宋欧阳修守郡,建无双亭”(30) 。蕃釐观西原有“西雷坛”一处,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张清伦师徒操持,经主政马曰琯、吴玉山等组织捐资改造,五年(1740年)建成“文昌祠”两进,前三间,后五楹。太守高士钥撰碑记。1949年前,蕃釐观北部已改作江都县立中学,观内仅存琼花台、大殿、玉钩井、焚纸亭、门楼、石牌坊道士居室和粮食仓库等少数建筑。观中已基本无香火,仅为不定期向穷人施粥的场所。

(www.daowen.com)

图18-3 琼花观三清殿

(马恒福摄)

仙鹤寺。仙鹤寺又称“清白流芳大寺”,位于南门大街,南宋末年由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创建。明洪武三十三年(1390年)哈三重建。嘉靖三年(1523年)寺住持哈铭在商人马宗道资助下重修。仙鹤寺与广州狮子寺(怀圣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同为中国伊斯兰教东南沿海的四大名寺。仙鹤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鸟,有长寿吉祥、得道成仙等诸多寓意,故将该寺建成鹤形:仙鹤寺大门对面的照壁为鹤嘴,大门堂为鹤头,露天通道为鹤颈,礼拜殿为鹤身,南北两厅房为鹤翅,南北两古井为鹤眼,南北两棵柏树为鹤腿,大殿后的竹林为鹤尾。此后,该寺一直成为扬城伊斯兰教的主要活动场所。

图18-4 仙鹤寺

(马恒福摄)

天主教耶稣圣心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籍耶稣会神父刘德跃来到扬州,在缺口城门内购地建造耶稣圣心堂,1875年初步竣工。1876年1月1日,江南代牧区主教郎怀仁来扬州祝圣。耶稣圣心堂于1900年全部建成,教堂坐西朝东,约360平方米,有2座高17米的钟楼,建筑主体风格为哥特式,同时也体现了扬州特色。教堂建有照壁和水磨砖刻“天主堂”门楼,教堂南有神父楼一座,为主教、神父的居所。1949年,罗马教廷从天主教上海教区分设天主教扬州宗座监牧区,耶稣圣心堂便为监牧区主教座堂。

基督新教神在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基督新教神在堂由美国传教士韩忭明在美籍会长沈克礼的协助下创建,属于圣公会教派。神在堂取“神与我们同在”之意。1924年改建成457平方米的新教堂,新教堂外部尖形拱门,内部高旷,教堂两侧有侧廊,侧廊上有大面积的排窗,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神在堂西北有牧师楼和美汉中学校长楼,均为西洋式“别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韩忭明在左卫街(今广陵路)租赁民房创办教会学校,后又迁此地。在学校筹办过程中,美国海军大将美翰曾捐巨款,故取名美翰中学,后为密切中美关系,改称美汉中学。美汉中学曾将现代英语教育引进扬州。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扬州缺医少药,联合国救济总署苏宁分署、美国援华会赠给神在堂病床药品、奶粉、毛毯、衣服等物品,神在堂无偿分发给扬州市民。

综观扬州寺观教堂,其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扬州的寺观教堂在各自教派中都有一定地位甚至是重要地位。佛教寺院中,大明寺是鉴真大师驻锡之地、日本律宗祖庭;高旻寺是禅宗古道场;天宁寺以编刻《全唐诗》闻名;建隆寺之《建隆寺志》开扬州寺院撰志先河;西方寺以清初曾有南源禅师住持,弘扬戒律而被收录入《百丈清规证义记》,成为丛林管理的典范。道教宫观中,蕃釐观因汉、唐、宋、明俱有著名道士住持,清代顺治、康熙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观内,正一派视作圣地。伊斯兰教仙鹤寺是东南沿海四大清真寺之一。天主教耶稣圣心堂是扬州监牧区主教座堂。基督教内地会皮市街教堂的创建人戴德生是基督教中国内地会创始人。

二是扬州的寺观教堂,形成重要的人文景观。帝王将相、文坛盟主、宗教领袖不少人在扬州的寺观教堂留下足迹。隋初,晋王杨广在扬州建慧日、法云佛教道场和玉清、金洞道教道场。唐宋帝王对扬州寺观多有赏赐,宋徽宗赵佶、高宗赵构设行在于古运河畔山光寺。清代扬州是康熙、乾隆南巡必经之地,古运河沿线不少寺院都有帝王临幸的足迹。李白、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钱谦益以及“扬州八怪”等文人墨客为扬州寺观留下无数的诗词文章和文化典故。佛教之法慎、鉴真、真如、道忞、印光、来果,道教之王远知、李含光、聂师道,伊斯兰教之普哈丁、米里哈只,天主教之艾儒略、史惟贞、毕嘉,基督教之戴德生等都是闻名全国的宗教人士。扬州的寺观教堂在依据本宗教教义、仪轨进行建设的同时,也按照中华传统文化、扬州文化加以改良和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