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宜昌市夷陵区抗日团体的成立及活动

宜昌市夷陵区抗日团体的成立及活动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领导的全民抗战开始以后,全国性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青年救国团等社会抗战团体组织,先后在宜昌县成立,带动宜昌县本地抗战团体成立并开展抗战活动。2月2日,经国民党宜昌县党部登记承认,正式成立青救宜昌区团部,青救工作迅速展开,团员很快发展到300多名,组织及其活动已深入到城市各阶层,而且逐步向乡村开展。4月中旬,国民党宜昌县党部通知,凡建有青救分团部的单位禁止职员参加社会活动。

宜昌市夷陵区抗日团体的成立及活动

党领导的全民抗战开始以后,全国性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中国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等社会抗战团体组织,先后在宜昌县成立,带动宜昌县本地抗战团体成立并开展抗战活动。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一二·九运动以后,北平学生会组织的抗战宣传队。1936年2月,民先在北平正式成立。此后,民先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宜昌的进步青年亦纷纷加入民先组织。

1936年冬,在上海、北平、武汉等地求学的一批宜昌籍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带着民先组织关系回到宜昌,在读书会和梅安里话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宜昌民先。负责人张维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一批中共党员均于此时参加了民先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先组织及其成员通过开办书店、出版刊物、创办各类实习班,以合法名义组织广大青年读书、看报、讨论时事、设计抗日救亡大计、抵制日货。运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民先队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冬,宜昌民先组织了一次抵制日货的群众示威游行。游行队伍走到二马路江边日本人开设的日清公司门口,日军军舰上的炮兵将炮口转向游行队伍,人们毫不畏惧,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昂首前进。接着,游行队伍又在城区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并将媚日派穆子斌商店的日货抬到铁路坝焚毁。

这些群众性抗日救亡举动,在宜昌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振奋了民族精神,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

1938年8月,国民党湖北省政府由武汉迁至宜昌,宜昌民先被迫解散。

宜昌民先组织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对当时宜昌县及其周围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中国青年救国团。中国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直接领导的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是一个以公开名义出现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亡组织。

1937年底,中共湖北省委青运部派苏震到宜昌发展青救团员,筹建青救组织。苏震到宜昌后,在学院街小学、四川小学、梅安里话剧组等单位和地方,以民先队员为基础,发展青救团员50多人。

1938年初,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瑛派张清华到宜昌,同苏震一起积极发展青救团员。他们一方面发展青救成员,另一方面同宜昌警备司令部、国民党宜昌县党部进行交涉,办理备案手续,争取合法地位。2月2日,经国民党宜昌县党部登记承认,正式成立青救宜昌区团部,青救工作迅速展开,团员很快发展到300多名,组织及其活动已深入到城市各阶层,而且逐步向乡村开展。(www.daowen.com)

青救宜昌区团部成员经常工作到深夜,印刷表格、工作大纲和各种宣传品,深入到各分团部组织学习讨论各种文件,组织团员上街演戏、开座谈会、出墙报,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策等。广大团员下乡村访问,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各阶层人士座谈,宣传党的抗日政治主张。区团部还创办了《新文学》《收获》刊物,举办歌咏训练班、工人夜校、码头工人识字班。唤起民众,激发工农群众的爱国热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群众运动。

国民党宜昌当局,对青救的号召力和组织力量十分恐慌,他们惊呼青救区团部在学院街小学“成了共产党的大本营”,扬言要关闭学院街小学。4月中旬,国民党宜昌县党部通知,凡建有青救分团部的单位禁止职员参加社会活动。

1938年4月22日,苏震、张清华正在主持召开青救区团部代表大会,反动军警包围了会场,将张清华和苏震带到宜昌警备司令部扣押起来,以苏震并非宜昌县人为借口,勒令苏震24小时内离开宜昌。

5月,张清华赴汉参加省委扩大会议,汇报了宜昌青救遭受国民党宜昌当局禁止活动的情况,省委指示:“形势变了,活动方式要改变,公开的组织争取继续活动,另外要搞隐蔽的。”张清华回到宜昌后,立即筹建青年救亡协会宜昌分会(简称青协),将青救团员转为青协会员。宜昌青救从此便由公开斗争转入隐蔽的斗争,暴露了的骨干也由党组织转移,一部分疏散到外地,一部分成员转到宜昌抗战剧团,继续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青救在宜昌从筹建、发展至公开的群众活动到最后被迫转入地下斗争,虽只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由于青救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组织并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方面要取得合法公开斗争的权利,一方面又得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宜昌当局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也为中共宜昌县地方组织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领导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出版。这是一份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纲领和政治主张的党报。

《新华日报》创刊当月,由中共湖北省委派到宜昌的中共党员,即在宜昌县城艾家巷9号建立了《新华日报》宜昌分销处,并办起了合作、生活光明书店和书摊、阅览室。这些书店、书摊、阅览室,除销售《新华日报》等报刊外,还出售《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抗战到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进步书籍。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控诉日军的侵略罪行,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战救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宜昌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6月16日,国民党宜昌当局不顾社会各界人士的反对,查封了《新华日报》宜昌分销处,并将负责人逮捕。湘鄂西区党委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恢复了《新华日报》宜昌分销处,并在通惠路和二马路增设了销售点。

《新华日报》宜昌分销处恢复后,湘鄂西区党委将中共安福寺中心区委书记刘甡鉴调回宜昌,安排在通惠路一家书店里负责《新华日报》宜昌分销处的工作。刘甡鉴接受任务后,一面负责《新华日报》的分销发行工作,一面利用书店旁的报台后架张贴《新华日报》供群众阅览,扩大了《新华日报》在群众中的影响。

1940年4月,《新华日报》宜昌分销处房屋在日机的空袭中被炸塌,湘鄂西区党委决定其停止营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