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玄:马融门下求学,三年未见,日夜诵读经文,不接受朝服

郑玄:马融门下求学,三年未见,日夜诵读经文,不接受朝服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玄的八世祖郑崇,汉哀帝时任职尚书仆射。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马融素来骄贵,郑玄在他门下求学,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徒去传授郑玄。郑玄日夜诵读经文,不知疲倦。郑玄不接受朝服,依然以幅巾的样子觐见。郑玄住了一宿后便逃走了。后将军袁隗又推举他为侍中,郑玄以丧父为由不肯就任。并且还命令高密县专门为郑玄设立了一个乡。

郑玄:马融门下求学,三年未见,日夜诵读经文,不接受朝服

【题解】

郑玄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一生专注于经学,将“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建立了以古文经学为主的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有着很深远的影响。郑玄不喜为官,曾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一心投入经学的研究,留下了《诗》《书》《礼》等经典的笺注之作。

【原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尝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注释】

①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一带。

②《京氏易》:京房的易学著作。《公羊春秋》:对《春秋》的解读著作。《三统历》:汉朝刘歆的专著。《九章算术》:相传为周公所著,一共有九篇,分别是《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均输》《方程》《傍要》《盈不足》以及《勾股》。

【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高密人。郑玄的八世祖郑崇,汉哀帝时任职尚书仆射。郑玄年少时为乡啬夫,每次空闲回家的时候,都要去拜访那些教导官员的老师,他并不喜欢为官,父亲几次怒斥他,都无法将其阻止。于是郑玄又前往太学进修,拜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开始知晓《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跟随东郡的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又因为山东地区已经没有可以拜访的学者,郑玄西进入关,因为涿郡卢植的关系,拜在马融的门下。

【原文】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注释】

①道东:此处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汉代易学大师田何的爱徒丁宽在离开师门时,田何对他说“《易》东矣”。意思是说丁宽可以将易学发扬光大,并传播到东方。而此处运用这个典故,表示出马融对郑玄的重视,也预示了郑玄之后的成就。

【译文】

马融的门徒有四百多人,近身求学的有五十多个。马融素来骄贵,郑玄在他门下求学,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徒去传授郑玄。郑玄日夜诵读经文,不知疲倦。恰好赶上马融召集学生谈论经纬之道,听说郑玄擅长算术,便在楼上召见了他,郑玄也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辞别回去了。马融慨然对他的门徒说:“郑玄今天离去,定会将我的学术发扬到东方了。”

【原文】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瑰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注释】

①孙嵩:字宝石。禁锢:朝廷禁止异己分子参与政事,此处指党锢之争。

【译文】

郑玄自从游学后,十几年没有回过家。郑玄家贫,只能在东莱以耕田为生,不过跟随他的门徒却有几百上千人。等到党锢之争爆发,郑玄和同郡的孙嵩等四十多人被朝廷禁止参与政事讨论,于是郑玄便退隐而开始修习经书,闭门不出。当时任城的何休喜好《公羊》学说,于是便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郑玄阐发《墨守》,针砭《膏肓》,发起《废疾》。何休看过之后而感叹说:“康成进入我的房间,拿起我的矛,并征讨我!”当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辈争相谈论古今经学,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太守刘瑰以及郑玄回答了何休的疑问,义理、依据都极为通顺精深,由此古时经学的义理才算是明了了。

【原文】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威,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年六十,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

【注释】

①几杖:几案和手杖。

②屣履:脚拖着鞋,此处指鞋没有穿好,非常急迫的样子。

【译文】

灵帝末年,党锢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并想要征召他入朝为官。州郡的人都因为何进的权势威慑,而不敢违背他的意思,于是便一起胁迫郑玄,郑玄不得已之下只能前去应召。何进为郑玄设置了几案和手杖,对他的礼遇也非常优厚。郑玄不接受朝服,依然以幅巾的样子觐见。郑玄住了一宿后便逃走了。当时郑玄六十岁,他的弟子河内赵商等人从远方前来拜访的有几千人。后将军袁隗又推举他为侍中,郑玄以丧父为由不肯就任。国相孔融对郑玄很敬重,鞋都顾不上穿好便前去登门拜访。并且还命令高密县专门为郑玄设立了一个乡。

【原文】

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玄后尝疾笃,自虑,以书戒子益恩曰: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焭焭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饥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注释】

①赵相:赵王乾的国相。

②捧手:古时候,晚辈拜见长辈或者是向长辈询问问题的时候所行的礼仪。

③比牒,并名:比牒,连牍;并名,齐名。

④传家:家事传给后世子孙。

⑤勖(xù):勉励。

⑥绂(fú)冕:代指权臣、高官。

⑦坟垄:坟墓。

⑧差多于昔:如今的生活已经和往日的窘迫不同了。意思是比之前的生活要好些。

【译文】

董卓将都城迁到长安,公卿推举郑玄为赵王乾的国相,郑玄因为道路被阻隔而没有赶去就任。恰好赶上黄巾贼寇在青州作乱,于是郑玄便前往徐州避难,徐州牧陶谦以师友之礼接待他。建安元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路中遭遇黄巾贼寇几万人,他们看到郑玄后都下跪拜见,相互约定不会侵犯高密境内。后来郑玄曾经病重过一次,考虑到自己可能会离开人世,便写下书信告诫儿子郑益恩说:(www.daowen.com)

我们家以前贫困,我不被父母兄弟所容纳,辞去了职位较低的小官,在周、秦的旧都游学,往来于幽州、并州、兖州、豫州之间,得到了能够拜访学识通达的高人的机会,还有那些隐居在外的大儒学士,而最让我得意的是他们都愿意接受我,并且愿意传授给我知识。我于是得以涉猎《六艺》等经典儒家学说,粗略地浏览经书传记,能够时常窥探到秘籍和纬书的奥秘。我年过四十,才回到供养我的家乡,耕田播种,以此来欢度时日。遭遇宦官专权,又因为党锢之争而被牵连,十四年之后,才承蒙恩赦,被人举荐为贤良方正,后又得到了任职大将军和三司府的职位。两次得到了公车的征召,和我齐名被征召的人,早就已经成为宰相。也只有这几个人,德行美好、风范儒雅,能够担当王臣重任,理应按照秩序予以重用。我自己私下思量,自知无法担当这份责任,只想感念先圣的真意,整理百家学说,也希望在这一方面能够竭尽全力,所以即便被征召也从未听从过政令。然而黄巾乱贼作乱、危害四方,我犹如浮萍一般漂泊于南北,如今才得以回到故里。到今年,我已经七十岁了。而我之前的学识也已经慢慢衰弱,还有一些缺漏、错误的地方,根据礼法典制,我这个年纪是应该将家事传给后世子孙了。而今我对你说我已经年迈,应该将家事托付给你了,我准备安逸居住以休养身心,勤于思考以完成我一生的学业。如若不是君主的命令,不是问候宗亲的病况,不是恭敬地祭祀祖先坟墓,观察省视外界事物,我又何尝会拄着拐杖而走出大门呢!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你一个人承担。只是孤身一人,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兄弟姐妹。勉励你寻求君子之道,不懈钻研,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仪表,以亲近有仁德的人。同僚友人会促成你显赫的声誉,而德行的确立则来自于你自己的志向。如若别人称赞你的名声,这也是人生光荣的事情,这可以不深切思考吗!可以不深切思考吗!我虽然没有高官的功业,但却有几次辞让高官爵位的高洁志向。自己则以谈论古时圣贤典籍的功业为乐,希望不会给后世子孙带来什么羞辱,最后我所感到心中难安的,也就只有亡亲的坟墓还没有修成罢了,我所喜欢的书籍大都已经腐坏,无法在礼堂上写成定本,然后传给他人了。太阳将要落山,还有什么可图的!如今的家境比往日要好很多,你要勤于务时,就不会担忧饥饿和寒冷。饭菜简单,衣服简朴,你只要从这两方面着手节约,尚且会让我少留些遗憾。如若因为你的疏忽而忘记了这些,那也就算了吧!

【原文】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注释】

①自赞:自我引荐。

②安车:朝廷召见德高望重的人时所赐予的由马拉着的小车。

【译文】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带兵,派遣使者邀请郑玄,并大会宾客,郑玄是最后一个到达的,袁绍却让人将他引入上座。郑玄身高八尺,可以喝下一斛酒,长相眉清目秀,容貌温润而仪表俊伟。袁绍的宾客大多都是豪杰才俊,而且还都非常有才华,看到郑玄这样的儒者,都没有将他看作是学识通达之人,便争相利用奇说怪谈、百家观念来刁难他。郑玄依据经学回答辩论,他的答案都已经超出了问题本身,都是在座之人闻所未闻的事情,没有一个人不对他叹服的。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附于袁绍,因而自我引荐说:“前泰山太守应中远,想要做您的弟子如何呢?”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所要考的是德行、言语、文学和政事四门,颜回、子贡之类的弟子也都不称呼自己的官位和门第。”应劭面上有了惭愧之色。袁绍于是举荐郑玄为茂才,并上奏让他任职左中郎将,但郑玄都没有答应。随后朝廷公车征召他为大司农,并赏赐给他一辆安车,他所经过的地方长吏都出来欢送迎接。于是郑玄便称病要求回乡。

【原文】

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注释】

①官度:津名,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北面。

②缞绖(shuāi dié):丧服的一种。

【译文】

建安五年春天,郑玄梦到孔子对他说:“起来,起来,今年为庚辰年,明年是辛巳年。”郑玄醒来后,便依据谶法推算,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没过多久郑玄便卧病在床了。当时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抗,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人前去逼迫郑玄随军出征,郑玄不得已,只能带病前往元城县,但却因为病情严重而无法前行,同年六月离世,终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薄葬。自郡守之下曾经在他门下学习的,穿着丧服赶来悼念的有千余人。

【原文】

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注释】

①相与:共同。

【译文】

郑玄的门人一起编撰了郑玄回答弟子关于《五经》所提出的问题,又依照《论语》的体例作了《郑志》八篇。郑玄所注解过的书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一共有一百多万字。

【原文】

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孰,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又乐安国渊、任嘏,时并童幼,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其余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陨身。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

【注释】

①郗虑:字鸿豫。

②王基:字伯舆,魏镇南将军安乐乡侯。崔琰:字季珪,魏东曹掾,后升任中尉。

③国渊:字子尼,魏司空掾,后升任太仆。任嘏:字昭光,魏黄门侍郎。

【译文】

郑玄对于经学的注解切实质朴,学识通达的人经常讥讽这种做法很烦琐。至于说到对经传的熟习,郑玄称得上是真正的儒者,齐鲁地区的人也比较尊崇他。他的门人山阳郗虑官拜御史大夫,东莱人王基、清河人崔琰在当时是比较著名的人物。又有乐安人安国渊、任嘏,当时他们还年幼,郑玄便称赞国渊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任嘏有道德品格,郑玄对其他人也都有评价和推举,之后都如他所说的那般。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名为郑益恩,孔融在北海任职时,将其举荐为孝廉;等到孔融被黄巾乱贼包围时,郑益恩挺身而出最后丧命于这场荒乱中。郑益恩有一个遗腹子,郑玄因为他的手纹和自己的相似,便起名为小同。

【原文】

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

【注释】

①艺文:六艺群书的概述。

②东京:东汉。

③滞固:固执,学者们都固执己见,不懂得疏通。

④删裁:删减,裁定。繁诬:繁冗错误的内容。

⑤刊改:校刊,修改。漏失:遗漏和缺失的内容。

⑥略知所归:大概了解经学的意旨所在。

⑦王父:祖父。

【译文】

论说:自从秦朝焚烧《六经》后,圣人的文章化作尘埃而灰飞烟灭。汉朝兴起,诸位学者大都研习经典文章;等到了东汉,学者也便各自划分学派。而墨守经文的人,都有些固执己见而不知道有所变通,异端学说纷纷而起,相互诡辩攻击,于是经学又分出了几家学派,每一学派中又有几种学说,有些章句繁多的甚至达到了一百多万字,学者白白辛苦却很少有成效,后来人虽然内心生疑但却也无法更正。郑玄囊括各个经典,网罗百家,删减裁定繁杂错误的观点,添加更改一些遗漏缺失的地方,自此学者们大概都能够了解经典的意旨了。范晔的祖父豫章君每次考究先儒学说时,都会依据郑玄的注解,并常常以为即便是孔子的门徒也是无法和郑玄相比的。他在传授门徒的时候,也是一心推崇郑玄并以他的学说为家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