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方生态美学史中的罗尔斯顿生态思想

西方生态美学史中的罗尔斯顿生态思想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尔斯顿的学术生涯发轫于1975年,他在国际伦理学权威刊物《伦理学》上发表论文《存在一种生态伦理学吗?》,由此开始在学术界产生影响。下面简要介绍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在《环境伦理学》中,罗尔斯顿探讨了人对有感觉的生命、对有机体、对濒危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义务,有力地批驳了现代西方的人类中心论观点。

西方生态美学史中的罗尔斯顿生态思想

罗尔斯顿的学术生涯发轫于1975年,他在国际伦理学权威刊物《伦理学》上发表论文《存在一种生态伦理学吗?》,由此开始在学术界产生影响。他至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参与编写36本专著,其论著被译成16种文字出版。他的研究成果被多种不同领域和不同语言的期刊、著作引用,其著作被150多所高校选为教材。

罗尔斯顿已出版的专著有《哲学走向荒野》(Philosophy Gone Wild,1986),《科学宗教:一项批判性的调查》(Science and Religion:A Critical Survey,1987),《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1988),《保护自然价值》(Conserving Natural Value,1994),《基因、起源与神》(Genes,Genesis and God,1997),《三个巨变:物质能量、生命与精神》(Three Big Bangs:Matter-Energy,Life and Mind,2010)和《新环境伦理:地球生命的下一个千年》(A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The Next Millennium for Life on Earth,2011)。

下面简要介绍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哲学走向荒野》出版于1986年,收录了罗尔斯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撰写的15篇论文,这些论文已由刘耳、叶平教授翻译成中文。这部著作系统阐述了大自然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宗教象征价值等等。美国学者F.E.伯纳德(F.E.Bernard)在《伦理学》杂志上发表书评指出,“罗尔斯顿的著作经常带来美国自然哲学的上品。他天生具有写作的才能,文笔优雅。这本书是很好的读物,因为它也是完美的文学作品。罗尔斯顿提出了令人不安的问题,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内容安排非常得体”[3]。(www.daowen.com)

《环境伦理学》出版于1988年。该书在出版当年就再版5次,并被8所大学选为教材。这是一部试图从价值观和伦理信念的角度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值指导的扛鼎之作,其已由杨通进教授翻译成中文。这本书是环境伦理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之一,也是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在《环境伦理学》中,罗尔斯顿探讨了人对有感觉的生命、对有机体、对濒危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义务,有力地批驳了现代西方的人类中心论观点。他认为生态系统不仅对人类具有工具价值,其自身亦有内在价值。环境中任何事物都具有道德意义,而不是如西方传统伦理观所论述的那样—只有人才具有道德意义。

《保护自然价值》出版于1994年。该书介绍了生物保护所涉及的伦理和哲学价值,使读者熟悉社会所面临的、保护自然的同时促进文化发展的一般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新环境伦理:地球生命的下一个千年》出版于2011年。作为导读型著作,该书对环境伦理学的重大议题有广泛的涉及。除了1988年版《环境伦理学》所探讨的人对生态系统成员的义务之外,本书还增加了很多新的议题,如第一章第九节探讨了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The Women’s Touch),第七章探讨了地球的伦理学(Earth:Ethics on the Home Planet),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资本主义、人口爆炸等严重的社会及生态问题。耶鲁大学威利斯·詹金斯(Willis Jenkins)教授说:“这本书从最重要的思想家那里简要地概述了这一领域,是环境伦理学不可或缺的导论。”纽约大学的戴尔·杰米森(Dale Jamieson)认为,“这是一本只有罗尔斯顿才能写出的环境伦理学导论,痛快淋漓,激发诗意,它会将未来一代又一代人吸引到这个他筚路蓝缕的领域”[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