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泸州可持续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与实践

泸州可持续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与实践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0.10中心城区一体化交通走廊发展图10.11沱江新城、长江生态湿地新城空间指引图5)通道功能复合化加强以跨江桥梁/隧道为核心的城市通道建设,结合城市空间、产业、用地布局构建大容量、快速化、复合型通道格局。

泸州可持续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与实践

1)水陆联运,枢纽衔接

图10.7 泸州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示意图

图10.8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图

发挥泸州港优势,打造水陆交通综合枢纽(见图10.8),利用高速公路、铁路在泸州市形成的交通骨干网络和长江黄金水运通道的契机,加强泸州与成都、重庆、贵州、云南的交通联系,加快云龙机场建设,打造连接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运、航空五位一体的快捷交通体系。

2)泸州大都市区协同发展

泸州—合江—泸县三角区域是泸州市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镇和产业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见图10.9),是泸州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开发和城镇核心发展区,同时也是泸州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立健全都市圈一体化、快速化、复合化交通通道及交通网络,有效支撑人口集聚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力争到2020年,形成城区面积200 km2,人口200万人的“双两百”大城市骨架。

图10.9 泸州—合江—泸县一体化发展

3)龙马潭—江阳—纳溪一体化发展,城市空间有序拓展

坚持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加强龙马潭区、江阳区、纳溪区无缝对接(见图10.10),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以城市跨江桥梁及城市快速环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无缝对接人流、物流;以东向拓展为配合,串联泸州南部新城、泸州国家高新区和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协调统一发展。

4)聚焦重点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加快沱江新城、长江湿地新城建设(见图10.11),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推动公共交通线网、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山水步道特色交通发展,以积极保护为手段,推进新城从经济型城镇化转向生态型城镇化、从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从粗放型城镇化转向效益型城镇化,实现城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依托新城建设,积极推进TOD(公共交通导向)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促进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超市、社区商业的网络集成,带动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城市复合经济。

(www.daowen.com)

图10.10 中心城区一体化交通走廊发展

图10.11 沱江新城、长江生态湿地新城空间指引图

5)通道功能复合化

加强以跨江桥梁/隧道为核心的城市通道建设,结合城市空间、产业、用地布局构建大容量、快速化、复合型通道格局。依托城市骨架道路及主要对外通道,形成泸州市快速路系统,强化城市组团间的快速通道联系,包括快速环线、机场快速、成自泸赤高速改造为绕城快速,采取道路拓宽,增设辅道,交叉口平改立,全线高架等形式以达到近期可实施,远期易改造的效果。

积极推进快速公交建设,大力提升地面常规公交走廊运能和服务水平,对远期轨道交通发展论证分析,确立城市公共交通主导地位。丰富常规公交线网服务层次和品种,提升公交运营技术水平,积极探索创新公交服务体制。通过系统化的提升改造措施,打造路权优先更有保障、线网层次更为丰富、设施规模更为充足、运营服务更加可靠、行业管理更为先进的公交系统,全面提升公交服务品质。

6)停车区域差异化、建设多元化

针对中心区、外围区及郊区不同的交通特点,实施相应的管理政策,包括经济手段,将静态交通纳入管理范畴,合理引导动态交通的空间分布,达到交通运行的最高效率。在中心区配建车位严重不足以及用地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公共停车场需要改变以往路边停车和地面停车场为主的传统形式,推广占地少、用地节约的地下、立体(多层)、机械式等各类停车场。通过国家专项建设债券、社会资金,银行贷款,拓展多元化的停车场建设投融资模式。

7)打造滨水沿山特色步道

在现有慢行系统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慢行系统与公交线网的便捷接驳,努力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满足广大市民日常出行、换乘公交、休闲健身等多方面需求。大力重构连续通达的山水城市步行网络。根据泸州山水城市的特点,打造沿山、滨水的具有泸州自身特色的步道。

8)核心区设施挖潜,增效提质

系统层面进一步完善江阳半岛、龙马潭核心区整体交通组织;建设层面,有序推进次支路网连通、干道交通一体化改造、沿线开口优化及交通组织、交叉口渠化设计、信控路口配时配相优化、规划路内停车、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9)城市交通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

建立系统优化交通运行组织的工作机制,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建立交通综合改善工作管理机制和一体化的城市道路交通动态评价系统,科学评估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建立交通拥堵调控对策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持续改善交通状况。

努力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心城区城市交通动态管理系统,进一步发挥交通系统使用效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主要信息资源包括实时交通流信息、停车交通信息、交通设施信息、基础地理信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