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六、人际关系学课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智能教育

六、人际关系学课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智能教育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际关系学课程并不是现有的高校都开设的课程,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还没有普遍地受到重视,所以,目前要求各个高校面对所有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人际关系学指出,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人际关系学认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

人际关系学的独特之处是对人的本性进行基本研究,比如认为企业员工是“社会人”。这种假设认为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正是基于对人的本性的这种认识,人际关系学说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使人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人际关系学说的提出,完全改变了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进程。所以,同公共关系学一样,人际关系学也是实施智能教育必须开设的一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

公共关系学课程讲的是社会组织、社会媒体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组织的成员和社会公众的一员,应当怎样理性地面对社会的问题。而人际关系学课程则讲的是作为社会人的人的本性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如何进行社会交往的问题,以及如何使人的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课程并不是现有的高校都开设的课程,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还没有普遍地受到重视,所以,目前要求各个高校面对所有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中,师资的短缺可能是最为现实的困难。本来,即使不讲智能教育理念的创新,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该懂得人际关系学,或者说,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学知识,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连人际关系学课程的专业教师都难以寻觅,这表现出传统的常规教育理念下的某种认识不到位或缺失,这是需要尽快改变的现象,是智能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没有具体的抓手,可以说开设智能教育通识课程模块中的人际关系学课程就是一个具体的抓手,这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开展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人际关系这一想法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在20世纪初率先提出的。人际关系学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于2025年创立。梅约教授认为,现实的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是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的,即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人际关系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人际关系的性质、人际关系的类型、协调人际关系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本质和功能、人际交往的结构、人际交往的形态和方式、人际交往的若干理论、成功交往的心理基础,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效应、人际认知偏差、人际认知的方法,人际吸引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人际吸引的若干理论,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工具、人际沟通的障碍、人际沟通的技巧、人际语言与跨文化的沟通、跨文化沟通中的常用语,有效交际、思想和语言的“原子”分析、深入命题的内部世界、模态与可能世界理论、时态、道义和认知、交际语境、话语预设与恰当性、语旨的行为与恰当性条件、语言交际的艺术性、有效交际的基本准则、有效交际与修辞方式,人伦规范、人伦与道德、人伦中的善与思、家庭亲属关系的伦理、日常社会交往关系的伦理、工作关系中的伦理,处世艺术、处世与人伦,情感的艺术,等等。(https://www.daowen.com)

可以说,人际关系学属于人学的延伸部分。相比归于哲学范畴的人学,人际关系学对于人性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更加具体化。特别是,人际关系学提出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认真学习的。

一是相互原则。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重视与支持。任何人都不会随便地与他人交往。喜欢与他人交往必有前提,相互之间的认可是必要的前提。所以,不与他人交往、相互的疏远、相互的不喜欢是对等的。二是交换原则。人际关系学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每个人都期待与他人交往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所以,人际交往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行为。三是自我保护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人际关系学指出,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四是平等原则。人际关系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五是相容原则。所谓的相容就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的融洽关系,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的相互间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而能够做到心理相容,首先需要保持一定的交往频率,寻找相互间的共同点,并保持谦虚和宽容的心态。这就要求每一个人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能宽以待人,能体谅别人,遇事能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做到和睦相处是很重要的,不仅对于个人有益,更有益于社会。六是信用原则。就个人来说,信用是指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能够取得他人或社会的信任。人际关系学认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揉造作,要充分显示自己的信心。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就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取别人的信任,使他人产生乐于与自己交往的动机。七是理解原则。理解就是指能够理解别人,即能够理解与自己交往的他人。在这种理解中,主要是体察和了解别人的需要,明了他人言行的动机和意义,并愿意帮助和促成他人合理的需要,或是对他人生活和言行的有价值部分给予某些鼓励、支持和认可等正面评价。八是学习原则。要通过人际交往,充分地向别人学习。不同他人交往,就没有这种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向别人学习,至少可以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大收获。总之,人际关系学讲授的人际交往的这些基本原则,是在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智能教育通识课程的人际关系学教育,可以使每一位受教育的大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这些人际交往原则和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在自己的人生中更加理性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造福于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也造福于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