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能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

智能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看来,要实现这种由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智能型人才的转变,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但几十年改革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界至今没有确切地认识与时俱进的时点,这也就对教育理念的创新造成了根本性的障碍。一种是非惰性的解释。在这种惰性很大的前提下,无论是什么样的改革,都是很难推进的。可以说,这种惰性的难以改变,确实是现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理念更新和改革的大难点。

智能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

虽然,就培育技能型人才而言,各所高校都在尽力而为,提高教育质量,但时代发展了,不将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智能型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无法达到智能时代的要求。目前看来,要实现这种由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智能型人才的转变,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界对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要求缺少确切的时点认识。改革开放后,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对与时俱进的特点的理解还一直停留在表层,始终缺少深刻认识。本来这一领域应该是起到先驱作用的,因为高等教育界既包括顶级的自然科学研究队伍,又包括涵盖各门类的最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但几十年改革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界至今没有确切地认识与时俱进的时点,这也就对教育理念的创新造成了根本性的障碍。客观的事实是,与时俱进并不是指每一天都有思想上的进步,而只是要求人们的思想或思维方式从新技术革命之前,进步到新技术革命之后。这就是说,现代的人们必须充分地认识新技术革命的作用,认识新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智能时代是新技术革命的结果,没有新技术革命,就没有现代的人类智能化生活的实现条件。在新技术革命中,最重要的是有了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化微型化,由此才使得人类劳动从依据延展肢体作用的劳动工具为主向依据延展脑力作用的劳动工具为主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借此打破了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空间的封闭性,使得现阶段的人类能够发现和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和掌握更多的自然规律,彻底地改变了人类以往的生存方式,开创了人类生存的新时代。将人们的思想或思维方式从新技术革命之前进步到新技术革命之后,实现这样的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认识智能时代到来的理论渊源和技术成果,认识到高等教育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而创新进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有了这样的与时俱进,就会有智能教育理念的创新;而缺乏这样的与时俱进,就会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常规教育理念。

此外,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束缚下,也确实很难改变传统的常规教育理念。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即使是客观需要的新理念,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许多人的头脑中,由许多人同时提出;事实上,只能是少数人先有新的认识,先由少数人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在现有的体制下,如果这先有新的认识的少数人是决策层的人士,那么由这些少数人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是可以较快实施普及的;而倘若这些少数人不是决策层的人士,新的教育理念的普及进程就会慢一些。现有的体制无法保证这不属于决策层的少数人的认识能够迅速抵达决策层,更不能保证新的认识抵达决策层之后能够迅速为决策层所接受,现有的决策机制体制基本上还保留着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保证进行根本性教育理念改革的效率。就现实来讲,改革已走过了几十年,在顶层设计方面,还没有产生过高等智能教育理念的提法,甚至没有改革教育理念的意识。但是我们也不应有太多苛责,因为新的事物出现,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况且这还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变化,相应的体制机制不适应终归是难免的。而且,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自下而上的改革是很难推进的,体制性力量的强大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淹没了少部分人对于改革创新呼唤的声音。只不过,人们对此必须要有明确的辩证认识,更需要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这一难点继续存在,尽可能地消除或避免体制机制障碍产生的对于改革创新的不利影响。(www.daowen.com)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理念改革创新的阻力还来自各所高校教育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的惰性。惰性就是指人的惰性。从日常工作来看,惰性似乎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的自发表现。但严肃地讲,这种惰性的存在是十分可怕的,因为这会使问题继续延存下去,很可能会使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阻碍。现在,就高等教育来讲,已经是到了极为关键的时刻。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用说新的智能教育理念很难更换一些人头脑中既定的观念理念,就是目前国家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倾力推动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原因就是惰性太大,很多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现状,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拿自己教了多年的课养成的习惯“开刀”,都愿意因循守旧,不想多费心思和气力。就这种情况来讲,或许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非惰性的解释。就是说这些人不以为目前国家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倾力推动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是有用的,认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不到位,小打小敲的应对措施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太认真对待,表现为催一催,动一动,不催就不动,让上级部门急得没有办法。再一种是惰性的解释。就是说这些人明知目前国家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倾力推动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是好的,是十分有意义的,应该积极地贯彻执行,可就是难以付诸行动,一拖再拖地不予执行,来了检查的,就应付一下,没有检查,就原先是什么样的还是什么样,一点儿改变的意思都没有,让上级管理部门对于这些人的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这种惰性很大的前提下,无论是什么样的改革,都是很难推进的。可以说,这种惰性的难以改变,确实是现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理念更新和改革的大难点。若要积极地推进智能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实践,开创智能教育的新时代,目前对各高校来说,必须要坚决地克服现实存在的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