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空间与欲望:抽象关系及视觉艺术的意义

空间与欲望:抽象关系及视觉艺术的意义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空间”与“欲望”成为认知世界的两大对峙阵营。在空间的认知中,“空间”与“欲望”分别对应“无”与“有”的存在世界,对应抽象与具象、意念与物质、非欲与欲望的矛盾纠缠;更对应着神性与人性的两极差异,是“空间本体”与“空间载体”之间的区别。而作为对空间之“有”的追求,即视觉形象的展现,人类最伟大的形式莫过于“视觉艺术”,是欲望的语言媒介。

空间与欲望:抽象关系及视觉艺术的意义

对“所见”的满足与享受,是人类获取信息最自然最原始的方式,凭借“视觉”方式,开启了对空间的理解。

事实上,对空间而言,“眼见为实”这一古老的铁律是一个谬误,完全是由认识方式的先天性障碍所决定。而这样的认知方式又决定了人对视觉过程的追求,还将获得最坦然的认可和满足。甚至于如此满足所导致的认识快感,又逐渐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着人性中最深层的欲望诉求,距离空间真相亦日趋渐远。

由此,“空间”与“欲望”成为认知世界的两大对峙阵营。对“空间”的追求也始终成为对“欲望”的博弈

所谓“欲望”是指一种对“有”所持的方式与追求,是对“获取”的选择与冲动。

“欲望”可分解为“智性欲望”与“物性欲望”两种类型,后者是欲望的狭义解读。如:“所见之欲”与“口腹之欲”就分属智性(精神意识)与物性(物质肉身)两重性。其本质都是对某种“有”的满足与享受,而“智性”层面的欲望,更多反映出认知过程对“有”的开始与建构,是对“有”之方式的创造与追求。

广义的空间,即纯粹意识中的空间,似乎是世纪混沌初开之先的存在,是彻底的非物质、非语言、非欲望状态,是“无”的存在,永恒的抽象。如若揭开呈现空间的铁幕,必得注入形式语言的物质载体,即物化媒介,使“无”化作为某时、某地之某景的存在,即“有”的诞生。

在空间的认知中,“空间”与“欲望”分别对应“无”与“有”的存在世界,对应抽象与具象、意念与物质、非欲与欲望的矛盾纠缠;更对应着神性与人性的两极差异,是“空间本体”与“空间载体”之间的区别。

本体之“空”,并非什么都“无”,只是不被所“见”。通过所见之境的转释,使人眼见万千缤纷的世界,却也隔阂了对空间本体的认识。在此意义上,对空间的理解,似乎盲眼人会比明眼人更胜一筹!

而作为对空间之“有”的追求,即视觉形象的展现,人类最伟大的形式莫过于“视觉艺术”,是欲望的语言媒介。与此相对,则是逻辑与数学的形式,也是人类最贴近神性的语言媒介。

此外,“有”也是具有程度之区别。不同程度的“有”同样体现不同程度的“无”,与“欲望”的距离也就各不相同。

我们不难发现,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中,平面化的表现语言将比立体化的表现语言显得更为远离欲念的倾诉;无装饰表现比有装饰表现,特别是多装饰表现的空间更贴近神性;同一性表现手法比多样性表达更加节制朴素;平静的传递比激昂的表述更趋崇高……彻底之“无”只存在于意识之中,所有的造物活动都是不同程度“有”的表现,更是不同程度欲念的结果。艺术与设计的道德精神,便存在于“有”“无”之间的语言选择与分寸把握。为此,绘画史与设计史无疑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佐证,回顾美术史上安格尔与德拉克罗瓦之争,也就更加清楚回答在谁一方!(见图2-3-1~图2-3-4)。

通过“有”—语言,间接传递“无”—关系。进而,“有”与“无”,又是什么终极关系呢?

图2-3-1 布鲁纳列斯基
佛罗伦萨圣灵大教堂 1428(Basilica di Santo Spirito)文艺复兴的设计典范,超乎寻常的简洁与优雅,摒弃同时代的立面装饰范式,质朴见神(www.daowen.com)

空间通过万物表象呈现出不同风姿,表象依附空间的抽象性而显现出不同的具象魅力。脱离抽象的空间本体,一切表象均不复存在;但,剥离了表象载体,空间的抽象性却依然存在。因此,只存在没有物质表象的空间,不存在没有空间的物质表象。

所以说,“无”之显现通过“有”,“有”如果离开了“无”,即什么都不复存在;但,“无”离开了“有”,“无”依然是存在之“无”。相对“有”之存在,“无”是无时间限定的,“有”仅是“无”某一时段场域的再现。这便是“有”与“无”的关系。

如此关系,是否也道出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呢!

于是,从狭义的专业空间到广义的空间初探,对空间的认识,实为对宇宙万象的哲学思考。“眼见为实”并非是不可怀疑的真理,“眼见为表”才是真正的事实。认识空间,就是认识世间的起源;认识宇宙,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是对真相本体的开悟。这便是对空间思考所带来的价值,一个从专业视角出发的意外收获

图2-3-2 多米克·安格尔
安东尼亚·杜瓦嘉肖像 1807 油画
平面化表现语言。静穆隽永,气息高洁

图2-3-3 〔 法〕亨利·马蒂斯
作品:钢琴课 245 x 213 cm,1916油画二维空间的创新意识,高度提炼的平面化主观表现,抽象性语言的探索,但具象形态依然存在

图2-3-4 〔 美〕罗斯柯ROTHKO
作品NO.9 1950 油画
抽象表现,空无之道,蕴藉神性

空间思哲,帮助我们开悟世纪前后。世纪之前,混沌初开之先,我们似乎都是神;混沌初开之后,我们来到地球,演化成人。人,因此天然带有神性,却在演化中聚集越来越多的魔性。随着人的演化,离神性日趋渐远,直到毁灭。继而为迎接下一世纪的来临准备,周而复始,宇宙轮回。

一切起始于神性,又毁灭于魔性。人性在此两极之中,以欲望为舟,驰向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