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国变法:从落后到强盛

秦国变法:从落后到强盛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国是个地处偏远的小国。此后,商鞅在秦国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带领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之路。一开始,秦国的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反对变法。经过商鞅的改革政策,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国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长官称郡守。秦国百姓都感觉到了商鞅变法的好处。这是秦国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事情,而这一切是变法所赐。秦国的强盛是以商鞅变法为开端的,与商鞅推行的一系列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变革密不可分。

秦国变法:从落后到强盛

秦国是个地处偏远的小国。秦人的祖先以放牧狩猎为主。当时,中原诸国提到秦国,都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秦人只是不值一提的“秦夷”,早期的秦国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地贫民穷,毫无经济优势可言。商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秦国。

商鞅原本是卫国国君公孙氏的后裔,故也称卫鞅或者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原本是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生。公叔痤将他推荐给魏惠王,结果魏惠王并不赏识商鞅,于是他就离开了魏国。恰在此时,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商鞅就来到了秦国。此后,商鞅在秦国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带领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之路。

一开始,秦国的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反对变法。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不同朝代民众的教化不同,治国的理念不同,所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不必僵化照搬前朝的东西。商鞅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经过一番辩论,秦孝公决定实行变法,并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农业上,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大力发展国有农业。在商鞅眼里,治理国家其实只有两件大事,即耕和战。商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人从事农业耕作。

战国初期,秦国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属于国家的公田,农民在耕作公田之后才能在自己的私田上耕作,这导致耕种效率极低。商鞅废除了这种传统的公田制度,提高了农民耕种效率以及积极性,还获得了底层农民的支持。此外,商鞅还对商业行为进行严控,严禁粮食买卖、对商人用重税压制,并且限制各地区人口流动。通过这些手段大大增加了从事耕种的人口数量。

经过一番辩论,秦孝公决定实行变法,并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商鞅变法规定,对于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那些因为懒惰和游手好闲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为官奴。此外,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同时推行小家庭政策,鼓励甚至强制成年男性另外建立新的家庭。这些政策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为了取得百姓对变法的信任,保证变法的顺利实施,在详细制订好各项法令后,商鞅并没有急于公布,而是派人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对百姓说:如果有人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当场赏赐十两金子。百姓们很快围了上来,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

商鞅见百姓不相信,接着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终于,有个人半信半疑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赐他五十两金子。百姓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此时,商鞅便下令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经过商鞅的改革政策,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很多成就,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使得农牧业迅速发展。秦国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于是又在郡下设若干县。(www.daowen.com)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这次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军队战斗力增强,在对外战争中还没有失败过。这一时期,秦国国富兵强,士卒能战,这不能不说是变法带来的巨大变化。秦国百姓都感觉到了商鞅变法的好处。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家家富裕。人民勇于为国家作战,不敢为私利争斗,社会秩序安定,人人都在自觉遵守法律法令。这是秦国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事情,而这一切是变法所赐。秦国的强盛是以商鞅变法为开端的,与商鞅推行的一系列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变革密不可分。

有个人半信半疑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赐他五十两金子。

史学成语

横空出世:突然出现或(不被注意的人)突然做出引人注目的事情.形容人或物高大,有很伟大的成就,或比喻卓尔不群,十分优秀。

例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形容昆仑山横亘在空中,突出于世界之上。

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却没能完成.

例句:我们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否则终会功亏一篑。

但是,商鞅变法仍有历史的局限性。商鞅变法从本质上轻视教化,大肆宣扬轻罪重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承受的剥削与压迫,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商鞅变法并没有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等彻底决裂,“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