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古代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古代兵学圣典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的史书中,首次出现“兵法”一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带兵打仗用兵如神,后人将他的著作整理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乃至现代战争中的战术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古代兵学圣典

在我国的史书中,首次出现“兵法”一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想而知,因为打仗打得太多,用兵用得太频繁,渐渐形成了一套带兵作战的方法,称之为“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带兵打仗用兵如神,后人将他的著作整理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那么,在没有兵法之前,大家在战场上都是怎么打仗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请一位老熟人出来解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这位充满“仁义”情怀的宋襄公之所以在泓水之战中败得一塌糊涂,最后还丢了性命,正是因为他不能够与时俱进。

在周代早期乃至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作战要讲究礼法和套路。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开始有了国家概念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战争。从夏到商,社会是基于部落性质的奴隶制社会,打仗基本是一片混战。而到了周朝社会进步了,有了“周礼”,礼法的地位被摆在了国家的首要位置上,这就影响了作战打仗的方式。

这个时期的战争更注重于礼节和仪式感。

例如:甲国要向乙国开战,那么甲国首先要写一封公开信,昭告天下,告诉大家乙国在某件事上违背了周天子之意,我要代替周天子惩罚你,然后约好时间、地点相见。

乙国则会按照约定时间准时到场,开战的那天,双方要先摆兵布阵,所有的队伍都进场之后,敲鼓宣布战争开始。分出胜负之后,获胜一方点到为止,以分出胜负为目的。

所以,有人说这个时期的战争就像两个诸侯国之间的大型典礼,只是一种形式。(www.daowen.com)

到了春秋后期以及战国时代,周天子没落了,“周礼”不再受到大家的重视。群雄并起的时代,大家看重的是抢地盘、谋发展。因此,打仗就不再是一种仪式,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当年宋襄公就是因为在战场上讲究“仁义”结果被不讲“规矩”的楚国打了个落花流水。换句话说,春秋时期的战场已经开始讲“兵法”,“礼法”已经被残酷的生存法则所淘汰。

孙武,就是一位成长于“兵法时代”的军事奇才,他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后来,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国做了三年养马的奴隶才被放归。

《孙子兵法》共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包括了从战争的准备动员到战场用兵、地形分析、谋略计策等内容,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乃至现代战争中的战术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不仅指出了用兵作战的精髓——“兵者,诡道也”,指出了“智谋”是用兵的要领,而且“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章节并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从中演变出的治国和外交之道被后世治国者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孙子兵法》里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充分探讨了关乎战争成败的各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譬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矛盾。《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些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之上,系统总结了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深深影响了历代军事家。《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声誉。

孙子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目前,《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很多国家的军校将它列为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