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代瓦当文化-汉文化论略

汉代瓦当文化-汉文化论略

时间:2024-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汉代瓦当文化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总之,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我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汉代的瓦当纹饰精美。

汉代瓦当文化-汉文化论略

第十一章 汉代瓦当文化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瓦当还是我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谓瓦当?瓦当文字中有自名曰“当”的,如“京师庾当”之类,也有曰“瓦”的,如“都司空瓦”、“长水屯瓦”之类,又有曰“裳”,如“长陵东裳”等,还有曰“甬”,如“庶氏冢甬”等等。前人训当为“底”,谓瓦栉比置于檐际,瓦瓦相值,而带瓦头的筒瓦正当众瓦之底。瓦当的下面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具有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的功效。

图五十五 千秋万岁瓦当

陈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赋》“裁金以饰珰”句,释“珰”为“椽头饰也”。以今瓦当之位置考察,正是位于筒瓦之端、椽头之上,用于蔽饰屋檐口出头之木,故“瓦当”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来。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古代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瓦发现于4000年前的宝鸡桥镇遗址,是一个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有筒瓦、板瓦、槽型瓦,是我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把我国用瓦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1]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在房屋的顶部覆瓦时,相对宽大的板瓦先顺次仰置于屋顶,然后再以相对弧度较窄的筒瓦覆扣于板瓦与板瓦纵向相接的缝上。在最接近屋檐的最下的一个筒瓦头部有一个下垂的半圆或圆形部分,即瓦当,俗称瓦头。

目前发现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的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所用的瓦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图像瓦当为多,如山东临淄故城出土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饕餮纹半瓦当,陕西凤翔秦都雍城出土的动物纹圆瓦当和咸阳出土的云纹、葵纹瓦当等,其中以秦动物纹瓦当最为杰出。秦代以后,云纹、葵纹瓦当流行了起来。

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他纹饰发展。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西汉初年,经过了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宏大,以国都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能容“千乘万骑”,可见当时建筑的规模之宏伟。而在这些建筑上必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

汉代瓦当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及书法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www.daowen.com)

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平和精神风貌的反应。汉代是瓦当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这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物质和精神所发展的基础上的。当时的建筑装饰构件体现了雕塑艺术的成就,“秦砖汉瓦”是古代建筑构件上的艺术典范。

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更加鲜明的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思想意识形态。总之,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我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瓦当本来是应建筑构件之实用需要而产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向装饰化的整体发展,从而导致了瓦当亦趋于装饰化。因此,瓦当由素面发展到画像瓦当、几何纹瓦当、文字瓦当等。从西汉全盛时期开始,文字瓦当与文字砖的装饰功能日渐突出。就书体而言,瓦当文字以篆书为主、隶书间之。由于装饰的需要,这些文字瓦当也会因不同的文字内容以及不同的适用场合而有不同的变化。一般而言,文辞为吉语一类的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宜子孙”、“宜富贵”、“毋相忘”、“永受嘉福”等,装饰意味浓;文辞为纪年的,装饰意味次之;文辞为记事、记名一类的,则装饰意味少,甚至完全不考虑其装饰性,如西汉的“盗瓦者死”瓦当等。在装饰性强的瓦当文字中,几乎都以篆书为载体。原因之一是篆书本身的象形、会意成分较明显,其点画、结构的可塑性较强;原因之二是篆书在汉代已经不作为日常实用。

汉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西汉瓦当以“延年益寿”、“长生无极”等吉祥语作为装饰内容、动物纹样多采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在圆面范围内,尽量体现形体的伸展力度,神态性格明显,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装饰浮雕作品。

汉代的瓦当纹饰精美。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豹纹、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的数量最多,特点是在形制上分区划界,中心为乳钉,给铭文安排一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文字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最少的是一个字。例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万寿无疆”、“永受嘉福”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我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汉代的瓦当继承了秦及以前的瓦当的形制,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圆形瓦当流行于汉初。圆瓦当的形制变化是:汉初与秦代瓦当风格近似,武帝以后特点较为明显。制作实行用模子将瓦面印好,再附在瓦筒坯上,因此一般是瓦面变大,背面光平,没有切痕和棱角,瓦当边轮较宽且平整,质地明显较秦瓦好。陶色为灰色或浅灰色。

西汉素面瓦当较为少见,所见者多为饰纹瓦当和文字瓦当,其饰纹瓦当亦可分为图像画和图案画两类,图像种类繁多,据《陕西金石志》记载有麟凤、狻猊、飞鸿、双鱼、玉兔、蟾蜍等数十种,构图巧妙,独具匠心。值得注意的是,与秦图像瓦当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同,汉代瓦当图像多是取材于现实而又经过了高度艺术夸张的超脱于现实生活的珍禽异兽,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细腻而不繁琐的线条勾勒,将汉代质朴浑厚、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根据汉代瓦当纹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