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时间:2024-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百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百戏”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汉代。图七十秦始皇陵出土的百戏俑汉初曾罢角抵戏。图七十一铜说唱俑1969年在山东济南市郊无影山西汉墓出土的汉代乐舞杂技陶俑,充分反映出当时乐舞百戏的盛况。两女子长跪吹笙,其余都是男性。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第五节 百 戏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百戏源于夏商,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形成,两汉时期广泛发展。西汉之前主要在宫廷表演,东汉在民间广为流传。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杜佑《通典》在引述汉代蔡质《汉仪》关于“舍利兽从西方来”的记述之后指出:“如是杂变,总名百戏。”[8]徐坚《初学记》引梁元帝《纂要》也指出:“古艳曲有北里、靡靡、激楚结风、阳阿之曲。又有百戏,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高img93凤皇、安息五案、都卢寻橦、丸剑、戏车、山车、兴云、动电、跟挂、腹旋、吞刀、履索、吐火、激水、转石、嗽雾、扛鼎、象人、怪兽、含利之戏。”“百戏”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汉代。

汉墓中出土大量的文物呈现出汉代社会中宴饮、杂技、歌舞、百戏的热闹场景,当然也有怡情益智的六博棋艺,促进体能的蹴鞠(足球)等。不分宫廷民间,汉人的休闲活动丰富多彩,不论是体育竞技、百艺杂耍,或是文人的琴棋书画,宴集聚会,显得多姿多彩、异常生动。

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就发现了百戏俑坑,出土了形色各异的陶俑。秦代的角抵戏甚为盛行,秦二世即嗜好之。《史记·李斯列传》说:“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可见秦代的角抵戏已经与优俳发生了关联,秦二世是在上林苑的甘泉宫观赏角抵戏的,其场面规模应该不小。

图七十 秦始皇陵出土的百戏俑

汉初曾罢角抵戏。至武帝,则复盛,比秦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帝广开上林苑,穿昆明池,建千门万户之宫,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欧阳询《艺文类聚》引《汉武故事》说:“未央庭中,设角抵戏,享外国,三百里内观,角抵者,使角力相触也,其云雨雷电,无异于真,画地为川,聚石成山,倏忽变化,无所不为。”角抵戏已经是大量吸收了鱼龙曼延等的“姊妹艺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于是大角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这里的角抵已经是“奇戏诸怪物”。《汉书·武帝纪》也指出: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可见场面之壮观。《汉书·西域传》指出:“自是之后,……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及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

汉和帝时期的李尤曾写下著名的《平乐观赋》。此平乐观是东汉洛阳表演大型综艺娱乐节目角抵戏的主要场所,它展现了角抵戏的“秘戏连叙”情形。“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乌获扛鼎,千钧若羽。吞刃吐火,燕躍乌跱。陵高履索,踊跃旋舞。飞丸跳剑,沸渭回扰。巴渝隈一,逾肩相受。有仙驾雀,其形蚴虬。骑驴驰射,狐兔惊走。侏儒巨人,戏谑为耦。禽鹿六驳,白象朱首。鱼龙曼延。”[9]张衡则以“角抵之妙戏”总领所有的散乐百戏。说明角抵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百戏的代称,它已经与“讲武之礼”没有什么关系,而成了一种综合性更强的大型杂技幻术表演。(www.daowen.com)

由于汉代的角抵戏已经不是“两两相角”的简单角力游戏,而是规模宏大的综艺表演,因而它的耗资便是巨大的。于是,当后世帝王意识到国家财政危机的时候,就会有“去角抵,减乐府”之举措。[10]

足球运动也是当时的一种游戏,称蹴鞠,即现在的踢足球。两汉此运动竞技更见风行,汉成帝刘骜、大臣梁冀、大将霍去病等都是两汉蹴鞠的好手。霍去病出征塞外时,就常与士兵们一起蹴鞠,借以振奋士气。在汉代,人们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场”。当时在三辅离宫中建有球场,供军士举行蹴鞠比赛、定期校阅之用。汉武帝是足球场上常见的观众。他的宠臣董偃曾将各郡国的足球名将云集长安,开展比赛。武帝常去观赏,看到精彩之处,就令文学侍从枚皋吟诗作赋,讴歌足球运动。政治上没有多少建树的汉成帝刘骜,在足球场上却是龙腾虎跃,常常弄得群臣惊慌失措。当时“贵人之家”无不爱好“蹴鞠、斗鸡”,五陵少年,游闲公子,多喜蹴鞠之戏。文帝时的下层官吏、安陵阪里公乘项处是一个足球迷,在患了“牡疝”病之后,还不听医生的劝告,仍旧踢球,最后劳累过度,呕血而死。

1954年出土于成都羊子山东汉墓乐舞百戏画像石,左起一人席地而坐,身后站一侍者。左上四人席地而坐,一侍童站立旁边。图右长席上坐五人奏乐,有吹竽(或笙)、吹排箫、抚琴者,另二人辨不清手操何器(或为歌者)。图中为舞蹈与百戏表演,一女子跳耸袖舞,一人倒立行走,一人飞剑,一人跳丸,一人举竿旋盘,一人跳盘鼓舞(地下置五盘一鼓),一怀抱小鼓的鼓舞伎,伸臂昂首跳跃。一反弓伎,一蹬伎(似倒立蹬物),一徘优赤臂作滑稽表演;另一伎着长服立姿举择击小鼓,即如文献记载中之击节者。此画像石规模大,内容丰富,画面简洁。

图七十一 铜说唱俑

1969年在山东济南市郊无影山西汉墓出土的汉代乐舞杂技陶俑,充分反映出当时乐舞百戏的盛况。杂技陶俑烧造于一个长方形陶盘上,有21人,7人登场表演杂技,姿态生动,其中两人为女子,穿长袖花衣,相向起舞。两人倒立,两手着地,上身挺直,下肢前曲,头部前伸,作“拿大顶”姿态,造型矫健稳重而有力。一人腾身而起正在翻筋斗;另一人作难度很大的柔术表演,双足由身后上屈放于头侧。表演者左前方一人,穿朱色长衣,可以转动,似为指挥。右乐队7人伴奏,使用的乐器有钟、建鼓、小鼓、瑟、笙等。两女子长跪吹笙,其余都是男性。陶盘左右两端有7人,长衣曳地,拱手而立,作观赏状。一侧三人戴冕形冠,另侧四人头戴环形帽。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布局井然有序,气氛热烈欢快,人物生动传神,再现了当时风行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场面,是当时百戏形式的具体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