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绿松石
绿松石又名松石,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解释道:“此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绿松石英文名Turguoise,意为“土耳其玉”或“突厥玉”。其实,土耳其这个国家并不出产绿松石,而是古代波斯(今伊朗)出产的绿松石经土耳其输入中东及欧洲,于是人们就习以为常地把绿松石称为“土耳其玉”。
绿松石是一种具有独特蔚蓝色的宝石,被视为“蓝天和大海的精灵”,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在中国被列为四大名石之一。绿松石是世界穆斯林和美国西南部人民特别钟爱的宝石,我国蒙、藏民族也视之为珍宝。绿松石是土耳其的国石,在生辰石中被列为12月诞生石,是成功和必胜的象征。
一、基本性质
(一)矿物组成
绿松石玉主要组成矿物是绿松石,另外绿松石常与埃洛石、高岭石、石英,云母、褐铁矿、磷铝石等共生,高岭石、石英、褐铁矿等加入的比例将直接影响绿松石的品质。
(二)化学成分
绿松石为一种含水的铜铝磷酸盐,化学式为CuAl6(PO4)4(OH)8·5H2O。其理论成分:P2O5占34.12%,Al2O3占36.84%,CuO占9.75%,H2O占19.47%。自然界产出的绿松石与理论成分有很大差别。
晶体中PO3-4四面体和Al 3+、Fe3+的八面体配位体通过公用的O-H键相结合,而Cu2+则分布于上述混合骨架的空隙中,并被OH-和H2O分子所围绕。绿松石的结构及Cu2+决定了它的基本颜色为天蓝色,另含Fe、Zn等杂质元素。铁在化学成分中可以替代部分铝,使绿松石呈现绿色,水的含量也影响着其蓝色的色调。
(三)晶系及结晶习性
绿松石属三斜晶系,平行双面晶类,偶见有短柱状单晶,晶体极少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通常见到的绿松石多为致密的隐晶质—非晶质集合体。
(四)结构构造
绿松石的原矿大致可分出结核状、浸染状、细脉状三种。成品绿松石在结构构造上常有一些典型特征。
(1)绿松石在绿色、蓝色的基底上常可见一些细小的不规则的白色纹理和斑块,它们是由高岭石、石英等白色矿物聚集而成。
(2)绿松石中常有褐色、黑褐色的纹理和色斑,宝石界称之为铁线,是由褐铁矿等杂质聚集而成。
(3)个别样品中可以见到微小蓝色的圆形斑点,这是绿松石由沉积作用形成。
(五)光学性质
1.颜色
绿松石具有独特的天蓝色,人们称之为绿松石色。绿松石的常见颜色为浅至中等蓝色、绿蓝色至绿色,常伴有白色细纹、斑点、褐黑色网脉(铁线)或暗色杂质。
绿松石的颜色可分为蓝色、绿色、杂色三大类。蓝色包括蔚蓝、蓝,色泽鲜艳;绿色包括深蓝绿、灰蓝绿、绿、浅绿以至黄绿,深蓝绿者仍然美丽;杂色包括黄色、土黄色、月白色、灰白色。
绿松石是一种自色矿物,Cu2+的存在决定了其蓝色的基色,而Fe3+的存在将影响其色调的变化。绿松石中FeO3与Al2O3的含量呈反消长关系,随着Fe3+离子含量的增加,绿松石则由蔚蓝色变为绿色、黄绿色。绿松石中水含量一般在15%~20%之间,其间水以结构水、结晶水及吸附水三种状态存在。随着风化程度的加强,绿松石中结晶水、结构水的含量逐渐降低,结晶水、结构水的脱出与铜的流失一样,将导致绿松石结构完善程度的降低,随着Cu2+和水的逐渐流失,绿松石的颜色将由蔚蓝色变成灰绿色至灰白色。
2.透明度及光泽
绿松石具蜡状光泽、油脂光泽,抛光很好的平面可达到亚玻璃光泽。一些浅灰白色的绿松石可具土状光泽。
3.折射率和双折射率
在宝石检测中,测得绿松石集合体的折射率在1.610~1.650之间,但一般情况下仅能在1.62处见到一些阴影边缘。
在绿松石的检测中应避免绿松石与折射率液长久接触,以防止绿松石被测部分变色。
绿松石的折射率值与其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验室中详细测定绿松石的折射率可以发现,不同颜色的绿松石折射率值稍有差异。鲜艳的天蓝色绿松石折射率较低,为1.623~1.630;绿色或略带黄色色调的绿松石折射率值明显增高,为1.641~1.670,这是由于成品中铁含量增高所致;灰白色绿松石折射率值最低,为1.617~1.626,这与其结构的部分被破坏有关。
4.发光性
在长波紫外线下,绿松石一般无荧光或荧光很弱,呈现一种黄绿色弱荧光。而短波紫外线下绿松石则无荧光。
绿松石在强的反射光下,在蓝区420nm处有一条不清晰的吸收带,432nm处有一条可见的吸收带,有时于460nm处有一条模糊的吸收带。
(六)力学性质
1.解理
绿松石多为块状、结核状集合体,无解理,具参差状断口。
2.硬度
绿松石的摩氏硬度为5~6,硬度与品质有一定的关系,高品质的绿松石硬度较高,而灰白色、灰黄色绿松石的硬度较低,最低为3。
3.密度
绿松石的密度为2.76(+0.14,-0.36)g/cm3。高品质的绿松石,其密度应在2.8~2.9g/cm3之间。多孔绿松石的密度有时可降到2.40g/cm3。不同产地的绿松石密度不同,中国郧县绿松石的密度为2.7g/cm3、西藏绿松石的密度为2.72g/cm3、伊朗绿松石的密度为2.75~2.85g/cm3、美国绿松石的密度为2.6~2.7g/cm3。
(七)其他性质
1.热学性质
绿松石是一种不耐热的玉石,在高温下绿松石会失水、爆裂,变成一些褐色的碎块。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干裂和褪色。
2.化学稳定性
在盐酸中绿松石可溶解,但速度很慢。
3.绿松石孔隙发育
绿松石孔隙发育,所以鉴定过程中,绿松石不宜与有色的溶液接触,以防有色溶液将其污染。
二、品种特征
对绿松石的品种划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根据颜色、结构构造、质地等方面均可划分。
(一)按颜色分类
按照颜色的不同,可以将绿松石分为天蓝色、深蓝色、浅蓝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浅绿色等品种。
(二)按结构构造分类
1.晶体绿松石
晶体绿松石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透明绿松石晶体,粒度很小,琢磨成成品宝石不足1ct,仅产于美国弗吉尼亚州。
2.致密块状绿松石
致密块状绿松石是一种致密的绿松石集合体,摩氏硬度在5~6之间,外表可呈团块状、结核状,外层常有灰褐色、黑褐色、黄褐色包壳,包壳内部可见到颜色鲜艳均匀、质地细腻、无缺陷的高品质绿松石。绿松石断口呈贝壳状,抛光后光泽似瓷器,故俗称瓷松。这种绿松石为首饰和玉器加工的主要材料。
3.块状绿松石
块状绿松石是一种受到不同程度风化的绿松石,摩氏硬度低于5,外表呈团块状,外层带有灰白色、灰黄色包壳,其中绿松石的颜色一般为浅灰蓝色、浅蓝色等,质地较疏松。断口呈粒状,用指甲能刻划,故俗称面松。有的块料可用作玉雕材料。
泡松是比面松还软的绿松石,质地很差,为劣等品,不能用作玉雕材料。这种绿松石常作为优化处理的原料,多经人工着色、注胶或注蜡处理。
4.浸染状绿松石
浸染状绿松石是一种呈浸染状充填于围岩角砾间的绿松石。绿松石常有压碎现象,呈斑状、角砾状。宝石在加工过程中连同围岩一起切磨的情况非常少,但绿松石是个例外,浸染状绿松石常同围岩一起切磨。
当绿松石与细脉状黑色铁质、碳质共生时,又称铁线绿松石。
5.脉状绿松石
脉状绿松石指呈脉状赋存于围岩破碎带中的绿松石。
三、鉴定与评价
(一)鉴定
绿松石的鉴定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与相似玉石及人造仿品的区别;二是处理绿松石的鉴别;三是吉尔森合成绿松石的鉴别。
1.与相似玉石及人造仿品的鉴别
与绿松石相似的玉石及人造仿品主要有天蓝石、磷铝石、染色玉髓、蓝铁染色骨化石、染色羟硅硼钙石、玻璃和瓷等,其鉴别特征如下(表6-6-1)。(www.daowen.com)
表6-6-1 绿松石与相似玉石及人造仿品的鉴别特征
2.处理绿松石的鉴别
绿松石的人工处理归纳起来主要有浸泡、上蜡、染色和稳定处理几种。
浸泡是将绿松石浸泡在汽油等液体中,以改变颜色和光泽。但浸泡后的绿松石极易褪色,此种方法目前已很少用。
上蜡是将绿松石成品在蜡中煮,过蜡后使其颜色加深。目前过蜡已成为绿松石加工普遍采用的一道工序。
染色是将绿松石浸于有机或无机染料中,使其染色。染色的绿松石颜色不稳定,染色绿松石颜色深度较浅,因此,在样品表面的剥落处和样品背后有可能露出染色的痕迹,部分染色绿松石可使蘸有氨水的棉签变色。
稳定处理包括灌注无机盐和注塑,目的是提高其稳定性、透明度,并改变颜色。稳定处理后的绿松石密度、硬度会降低,在红外光谱下会有无机盐和塑料的成分等。
3.吉尔森合成绿松石的鉴别
由吉尔森生产的合成绿松石于1972年面市,它被认为是原材料再生产的产品,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合成品。市面上有两个品种,一种为较均匀、较纯净的材料,另一种加入了杂质成分,外表类似于含围岩、含基质的绿松石材料。这种合成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的鉴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颜色。吉尔森合成绿松石颜色单一、均匀,而天然绿松石颜色丰富、不均匀,即使是同一块色斑,颜色也会出现不均匀现象。
(2)成分。吉尔森合成绿松石成分较均一,而天然绿松石杂质较多,如高岭石、埃洛石等黏土矿物,它们常集结成细小的斑块和细脉充填于绿松石间,还可见石英微粒集结的团块、褐铁矿细脉斑块和不均匀的褐铁矿浸染等。
(3)结构构造。吉尔森合成绿松石采用了制陶瓷的工艺过程。吉尔森合成绿松石结构单一,放大50倍时,可见到这种“合成”绿松石浅灰色基质中大量均匀分布的蓝色球形微粒,称“麦片粥(cream-of-wheat)”效果。天然绿松石具细粒结构,并常具角砾状、碎斑状构造。即使是仿含基质材料合成绿松石,也仅表现出几条生硬的细脉,绝无天然绿松石中千变万化的构图。
(4)折射率。吉尔森合成绿松石具有较低的折射率,为1.610~1.650,点测法测得折射率通常为1.61。
(5)硬度。吉尔森合成绿松石的摩氏硬度为5~6。早期的合成材料硬度低,并有破裂的趋势,数月之后,在其表面往往会出现绿蓝色的碎屑物质。
(6)吸收光谱。合成材料缺失天然绿松石的吸收光谱。
(7)X射线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吉尔森合成绿松石在作X射线分析时,虽可见晶质绿松石的衍射线,但是与天然绿松石的衍射图相比,吉尔森合成绿松石中可有一种或多种附加晶质相引起的附加衍射线,个别样品中还发现了磷铅矿的衍射线。
在红外光谱的鉴定中发现,天然绿松石的吸收光谱与合成绿松石的吸收光谱大不相同。天然绿松石结晶良好,每个晶胞内的原子排列非常规则。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由于光线进入晶体引起磷酸盐基仅在几个界限明确的频率内振动,因此,天然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图表现为明显的特征吸收,合成绿松石的吸收光谱线与天然绿松石有相似之处,但是合成绿松石的吸收光谱曲线较宽,带的界限不明显,很难彼此区分开来,这是由于合成绿松石内大量杂乱原子排列造成的。
在部分吉尔森合成绿松石的红外光谱中,还存在1 725cm-1的吸收峰,据认为此吸收峰是由塑料引起,因此有人推测部分吉尔森合成绿松石在其合成过程中或合成之后有过塑料的再处理。
(二)评价
绿松石的品质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颜色
颜色是评价绿松石的重要因素。颜色要纯正、均匀、鲜艳,最好的颜色是天蓝色,其次为深蓝色、蓝绿色、绿色、灰色、黄色。
2.结构
高档绿松石要求结构致密,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硬度,密度在2.7g/cm3左右,摩氏硬度在6左右。因为密度值直接反映出绿松石受风化的程度,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绿松石相对密度降低,硬度降低,品质也明显降低。相对密度低于2.4g/cm3,摩氏硬度低于4的绿松石,一般要经稳定化处理才可使用。
3.纯净度
绿松石内常含黏土矿物和方解石等杂质,这些杂质多呈白色,在玉器行里称为白脑或筋。白脑发育的绿松石加工时易炸裂,品质明显降低。
4.特殊花纹(铁线)
绿松石是一种可与围岩共同磨制的玉石,当围岩与绿松石构成优美的图案时,可以提高其品质。
5.块度
绿松石可呈结核状、块状,一般在50g以下,大块的多为100~4 000g,5 000g以上的少见。块度越大越好,同样大小的绿松石要看是否有杂质。在绿松石原石销售中,对块度有一定的要求,总的原则是颜色品质高的绿松石,块度要求可以低些。如在美国,浅蓝色、浅绿色绿松石的原石块度不小于10mm,重7~28g;天蓝色绿松石可以薄些,但质量不应小于4g。
绿松石的品质评价可根据颜色、质地和块度进行,根据这些依据可将绿松石分为四个品级(表6-6-2)。
表6-6-2 绿松石品质分级表
四、产状和产地
绿松石矿床的工业类型不复杂,但对绿松石成因看法却并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绿松石是一种内生的热液交代产物;绿松石是在外生条件下,被次生矿物交代而成;是属于风化壳产物。多数人认为,绿松石是地表地质作用的产物,应属于淋积成因类型。绿松石常与褐铁矿、高岭石、蛋白石、玉髓等共生。
按照围岩类型,绿松石矿床工业类型可分为三类。
(1)酸性火山喷发岩中的矿床。
(2)碳质-碳酸盐-硅质岩中的矿床。
(3)含钼或多金属矿床氧化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中的矿床。
绿松石的主要产出地有伊朗、美国、中国。中国的绿松石主要集中于鄂、豫、陕交界处,以湖北十堰产的绿松石最为著名。
五、选用及制作工艺要点
(一)选用原则
松石适于制作各种首饰、玉器,是高档名贵的玉石材料。
松石可贵之处有三点。
(1)颜色娇艳,其颜色被称作天蓝色、翠蓝色或海蓝色。
(2)松石质地细腻、柔和,硬度适中,表现质感强烈,光泽之美不掩质色之美。
(3)松石产出稀少,成为石中珍品,得之不易。
这三点基本上确定了松石的高贵身价。
松石产出多小块,呈核状、瘤状、豆状,大块亦有,块度越大就越稀少了。
划分松石品质级别是严格的,质硬、色蓝、块大是特级料,块大以及中小块色好的硬松石是一级料,色由蓝到豆绿,大块是一级料,中小块是二级料。以上料全无杂色、杂质和炸性,其他能使用的为三级料。淡蓝(月白)色面松为次等料,只有大块才能使用。
在选料中要剔除灰、白、黄三种颜色的料,其中的白就是指面松的月白色或者泡松。
小块松石大量用于首饰,特好的做戒面石、坠饰,一般的做珠串饰,使用中要进行严格分选;中到大块松石用于小件、中件、大件。先去皮,去泥线,去黄,求得料干净,然后依料形设计像或卧像产品,不得任意缩小料的体积。
有黑的松石,要分清黑和松石的分布状态,能去净当然好,如不能去净,要把松石中的黑利用好,不能因黑伤害松石的色和质,不能把黑作为主体设计。
要看松石的软硬和质地的韧性进行设计。硬质的可细工,软质的不可细工,以免在制作中被破坏掉。
松石造型的细工还要根据料的级别来确定,优质料要优等工,劣质料要一般工。无论是优等工或者一般工都必须把细部交待清楚,都必须达到造型美的要求。
(二)工艺要点
松石首饰石在生产中,应根据料的质色、形状、等级,以及产品造型规定出活产率,即500g松石能出多少首饰石。另外,对造型的大小、形状以及选料要进行严格的检验,达到首饰石用松石的品质标准。松石首饰石要综合用料,从用于主要首饰石的料到一般的,以致零碎头,都要分门别类地制作产品,呈非常碎的碎渣,磨光以后,还能用于其他产品的点缀。
松石件活在清代就有,风格以肉头、滋润为主,在造型变化上和工艺上不如现代的生动活泼,变化多样。松石色的鲜艳,以表现古代仕女、草虫花卉最好,以灵巧、秀气、纤细和富于细部刻画而著称。我国对松石的利用积累了丰富的技艺经验,有了一整套松石原材料利用的传统工艺操作技法,从而使产品达到工巧于料,增加了松石质色美和造型美相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松石产品之所以产生较好的艺术美的效果,除了由于它的质地和颜色特点以外,还因它的光泽,其光泽之美不掩质色之美。硬质的光泽太强,虽然晶莹,但由于反光而产生时对观察不利的因素;软质的光泽太弱,又不具备玉器的光泽特点,所以,松石的光泽恰到好处,作品的细部很容易表露,又有较高的光洁度。
松石色娇怕污染,水、油、杂色液体很容易顺孔隙侵入,使松石变色。为了防止任何杂色的染入,应该避免与茶水、皂水、污油、铁锈等长期接触,对于面松更要特别注意。因此在制作时需要有干净的环境,在放置时最好浸在干净水里,手拿没有上蜡的松石必须把手洗净,防止手上的水和脏物把松石脏污,直到抛光上蜡后才可随便取放。
松石怕高温,就是日晒也会褪色。在抛光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使材料发白,温度再高就发褐黄色或黑褐色,亦不能直接用火烘烤。
松石抛光完毕后,要过蜡。松石过蜡最好不用铁器,一般剔蜡用竹木,擦蜡用蜡布。过蜡时必须掌握过蜡的温度,注意松石的炸性。
中硬松石有炸性。硬的似石英质,微有透明度,断口为贝壳状,性脆;中硬松石有油亮光泽,手摸有滑腻感,可依经验把它们挑出来。有炸性的松石,在制作中常常自然裂开。裂开面平整光滑,方向性不强,有多有少,很像玻璃骤然遇冷热炸裂一样,是自然现象。这种材料在没制作时,表现不明显,在制作过程中或半成品存放中容易发生炸裂。有人认为料常浸在水里不炸,干燥容易炸;也有人认为制作完成后在过蜡过程中炸,种种情况都有,只不过有的炸性表现强烈,有的轻微而已。
(三)产品鉴赏
一件好的松石作品,首先是看用料是否恰当,如果是色质均匀的还好鉴别,如果是有铁线和黑斑的,就要看造型对铁线和黑斑的处理。松石产品有黄是大缺点,影响很大。注意松石产品光泽,从光泽中分出软、硬质松石。
松石作品的造型和题材喜善、喜美,不取恶像。以仕女、小孩、佛像及各种花卉草虫美的形象为题材造型的较多,而怪人、武人、凶禽猛兽的造型较少。有的产品表现五子闹钟馗和狮子滚绣球,其造型仍给人喜相和情趣,总的效果也是表现快乐。
松石产品的细部刻画要有神态,和作品的表现内容相一致,并着意描写,不能含糊和交待不清,如人物作品中的人脸、衣纹,陪衬刻画都要细腻,再如花卉中的蝈蝈、豆角都要刻画到细致入微。有的松石外表很美,作者不愿破坏掉这种美的外形,以随形写意制作产品,也不失为一种章法。这种章法注意了找形和找细,找形是保留松石形好的特点,通过加工使形更美,找细是注意了题材内容,用细工刻画局部,以表现艺术感染力。目前这种作品似有抬头之势,但掌握规律比较困难,还有待开发研究,如作品《松石韩湘子》,就是发挥了料形的特点,使人物的脸部刻画得传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