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简史:儒术与霸王道

中国古代简史:儒术与霸王道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汉宣帝将这种政治原则概括为“霸王道杂之”。史称此事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对这种状况不满,鼓吹“改制”以表明禀受天命。独尊儒术之后,改制设想亦随之实现。太史令司马谈因故未能前往,乃至“发愤且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

中国古代简史:儒术与霸王道

武帝在位时期,随着统治方针从无为转向有为,黄老思想也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学说取而代之,获得独尊。同时,在实际政策制定和人事任用上,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取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汉宣帝将这种政治原则概括为霸王道杂之

西汉前期朝廷崇尚黄老,但其他学派在社会上也都有流传,并在朝中立有博士之官。其中儒家学派因宣扬伦理道德,长期扎根社会,又注重文字记载和经典传授,最有发展潜力,渐有取代道家地位的趋势,博士官内亦以儒家最多。武帝即位后,《春秋》学博士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请求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3其余儒生亦鼓吹尊崇儒术,贬斥道家,但因太皇太后窦氏(文帝皇后)好黄老而受阻。建元六年(前135)窦氏死后,儒家势力终于崛起。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由于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因此确立。史称此事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独尊儒术相关,这一时期还制定了以儒学为主要考察标准的人才选拔和教育制度。元光元年(前134),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荐举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成为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察举实际上是与儒家思想相适应的一种选官制度,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津侯,开创西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学生由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考试分等第录用,自此博士的主要工作由备顾问转向教学。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太学与郡国学皆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使儒学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正如汉初黄老之学并非先秦道家的简单翻版一样,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在一些方面与先秦儒家不尽相同。当时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正是首倡罢黜百家的董仲舒,他以治《公羊春秋》知名于时,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说当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十分浓重,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他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同时君主也要小心谨慎,顺天之命(亦即儒家的基本伦理、政治原则)而行事,如无道妄为,天就会降灾异以示警,终至大乱。这样他既以天保护皇权,又用天约束皇权,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14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上述思想特征,在西汉儒者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汉初崇尚黄老无为,故国家制度亦尽可能从简,或简单沿袭秦制,无所更作。儒生们对这种状况不满,鼓吹改制以表明禀受天命。他们的改制方案虽以兴礼乐为基本内容,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阴阳家的五德终始学说和封禅理论。独尊儒术之后,改制设想亦随之实现。元封元年(前110),武帝继秦始皇之后又一次登上泰山,亲行封禅之礼。由于是始修汉家之封,典礼非常隆重,从者皆以能参与大典为荣。太史令司马谈因故未能前往,乃至发愤且卒15太初元年(前104),正式颁布改制之令,按照五德次序,定汉朝为土德,颜色尚黄,数目用五,废弃秦以来以十月为每年岁首的《颛顼历》,改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又更定官名、音律等事。武帝时期,还根据各种被认为是祥瑞的自然现象、事件制定年号,开创帝王行用年号之例。根据种种改制之举来看,西汉儒学的迷信和宗教色彩较之先秦有了很大增加,很多地方明显带有方术的色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用人亦不拘一格,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具体而言,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因最具实用价值,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由于法家名声不佳,往往暗用明不用,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

汉武帝的为人,据大臣汲黯揭露,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16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都与儒家基本原则相抵触。酷吏王温舒诛河内豪强,株连至千余家,流血十余里。杜周为廷尉,专伺君主意旨为狱,以诏令捕人达六七万之多。张汤、赵禹等人条定刑法,内容比汉初大增,律令有359章,大辟(斩首)之罪4091882事,死罪决事比(判例)13472事。由于刑法繁密驳杂,官吏容易舞文弄法,上下其手,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故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17桑弘羊等人负责理财,则以与民争利大受儒者攻击。实际上即使是以儒术晋身的董仲舒、公孙弘诸人,也是因为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才受到武帝赏识的。18董仲舒曾用《春秋》经义判定疑狱,作判例200余则,称《春秋决事比》。另一方面,儒术的包装缘饰也并非徒为形式。正因有儒术的调节,汉武帝的统治政策才没有像秦朝那样过于偏执极端,而是留有一定的因时因地变化余地,且能晚年改过而得到后人的称誉。(www.daowen.com)

昭帝、宣帝统治时期,治国方针转向守文与民休息,但这并不表明儒法合流的统治特征有本质变化。昭帝始元六年(前81),诏命大臣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问民间疾苦。贤良文学作为来自社会基层的儒生,对武帝以来的财政经济措施提出强烈批评,要求废罢盐铁、酒榷、均输官,并进而就内外政策阐发了一系列主张。时任御史大夫的桑弘羊则为上述措施进行辩护,双方的争论十分激烈,史称此事为盐铁之议。贤良文学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当时辅政的霍光的支持,他们的言论有利于与民休息方针的继续贯彻执行,使桑弘羊等理财派官员在政治上受到一定挫折。但就具体政策而言,此后仅停罢了酒类专卖,其余垄断性的财经措施并未废止。宣帝在位时,仍旧尊崇儒学,但同时所用多文法吏,又常常以刑名绳下,一些大臣因言语等小过被杀。柔仁好儒的太子奭向他讽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即遭到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19霸王道杂之一语,的确较好地概括了汉武帝以来统治政策的特征,即儒、法两手并行不悖而因时损益,用刑宽严、施政缓急、赋敛轻重,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执一端。这种统治精神以后长期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独尊儒术给汉代社会带来的变化却不可低估。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下层平民有可能通过研习经书致身通显,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学者众多,派别区分亦愈加细密。俗谚至谓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20班固在《汉书·儒林传》赞语中概括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公元1—5年),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风气所及,连武帝时著名酷吏张汤、杜周等人之子亦皆以通经知名于世,形象文质彬彬,与父辈大异。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日后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在社会上拥有巨大影响,一方面加剧了原已普遍存在的迷信心理,另一方面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使君主专制制度有可能在一种相对合理的轨道内继续发展。

西汉帝系表

注 释

1〕《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2〕《新语·无为》、《至德》。
3〕《史记·萧相国世家》。
4〕《史记·曹相国世家》。
5〕《史记·曹相国世家》。
6〕《汉书·刑法志》。
7〕《汉书·王子侯表》序。
8〕《汉书·食货志》。
9〕《史记·酷吏列传》。
10〕《汉书·西域传下》。
11〕《资治通鉴》卷二二汉武帝后元二年二月。
12〕《汉书·循吏传》。
13〕《汉书·董仲舒传》。
14〕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15〕《史记·太史公自序》。
16〕《史记·汲郑列传》。
17〕《汉书·刑法志》。
18〕《汉书·循吏传》。
19〕《汉书·元帝纪》。
20〕《汉书·韦贤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