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蒙古人的服饰,你知道多少?

蒙古人的服饰,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3-04-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260年自称蒙古帝国可汗,汗号“薛禅汗”,但未获普遍承认。至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正式登基称皇帝,即为元世祖。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采用汉、唐、金、宋的宫廷服饰,特别是灭宋以后一段时间,宫中服制长期沿用宋式。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女服的色彩也比较灰暗。

蒙古人的服饰,你知道多少?

元代服饰的变化

元代蒙古男子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子帽。“瓦楞帽”是用藤篾做的,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族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

知识链接

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年,1260-1294年在位),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蒙哥汗之弟。1260年自称蒙古帝国可汗,汗号“薛禅汗”,但未获普遍承认。1271年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位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蒙哥汗即位后,把治理漠南地区的任务交给忽必烈。1256年,忽必烈在滦河上游地建开平府,起用儒士,兴办屯田。1253年,奉命征云南,次年灭大理。1259年,围攻南宋鄂州(湖北武昌)时,得知蒙哥汗死讯,与宋贾似道讲和,率军北还,准备夺取汗位。

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蒙古故都哈拉和林被选作帝国大汗,而忽必烈则在开平自立为大汗。于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开始争夺汗位。虽然忽必烈在这场斗争中获胜,但中央汗国外的四大汗国——拔都的金帐汗国,西亚的伊尔汗国,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乃蛮故地的窝阔台汗国——却因他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至此,忽必烈的政权只包括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吐蕃地区(包括今青海、西藏等地)、蒙古草原全境,西伯利亚南部地区以及今新疆东半部。

忽必烈即汗位后,遵循汉法,建元中统,立中书省,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立十路宣抚司。至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正式登基称皇帝,即为元世祖。同时开始了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元朝军队虽用了六年时间才攻陷重镇襄阳,但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1276年攻克南宋首都临安,灭亡了南宋。

元世祖遵循汉族传统,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统一,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采用汉、唐、金、宋的宫廷服饰,特别是灭宋以后一段时间,宫中服制长期沿用宋式。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绛纱袍,百官戴梁冠、青罗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汉族的公服也为通用服式。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从款式上看,公服与周代近似,衣袖较紧、窄,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

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这种“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很方便上马下马。“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世祖皇后察必像,展示了头戴“罟罟”的蒙古贵族妇女形象

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服的有15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15个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9个等级,夏季有14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www.daowen.com)

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据《元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其实在晚唐五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只是到了元代更加突出,除服饰大量用龙之外,在其他生活器具中也广泛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蒙元文化博物馆藏织金锦质服装

元代平民男子服装,以长袍为主,“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知识链接

永乐纯阳殿壁画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西南黄河北岸的永乐镇。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整体迁至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历时110多年最终建成。永乐宫是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

纯阳殿是永乐宫中的第二大殿,殿中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吕洞宾的一生。从吕洞宾降生咸阳画起,一直画到他赴考、得道、辞家、超度凡人和游戏红尘等等,共五十二幅画面。画中人物繁多,身份各不相同,所穿服装也各有特色,对了解元代的社会风尚、生活习俗,特别是平民百姓的衣冠服饰有较高参考价值,有“元代《清明上河图》”之称。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宽大而且衣长曳地,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因此外出行乐时,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牵拉袍角。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局部——扎巾、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形象

元代蒙古族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女服的色彩也比较灰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