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元代被载入我国元太祖的发展史

元代被载入我国元太祖的发展史

时间:2023-04-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元代又是中国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提到元代中国棉纺织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了不起的女性——黄道婆。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元代的丝织业虽然因为棉织业发达而有所衰退,但技术依然有进步。这对于研究元代纺织业,尤其是丝织刺绣业的发展,以及研究元王朝的社会历史形态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元代被载入我国元太祖的发展史

元代纺织的发展

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又经过长期战争,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并建立了以蒙古人为核心的民族等级和民族歧视政策。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又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元代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

同时,元代又是中国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是棉花种植的普及,改变了传统以麻布为主要衣着原料的习惯。其次,棉织业的兴起,以及一整套设备和技术的传入和改良,使得棉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发生了飞跃式的提升。而提到元代中国棉纺织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了不起的女性——黄道婆

黄道婆,元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据传说,她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间,虚心向当地的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都所提高。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

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长,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了4尺长、装绳的大弹弓,使弹棉的速度加快了。

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莩车演变而成的。黄道婆推广了3锭棉纺车,是用脚踏发动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在西方人于工业革命时代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筒捻绪,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极高的水平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当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可见黄道婆推广这一成就对于中国纺织业有多么重要。

   

黄道婆(邮票图案)(www.daowen.com)

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元代的丝织业虽然因为棉织业发达而有所衰退,但技术依然有进步。元朝在苏州平桥南设立织造局,开创了朝廷在江南设置织造局的先例。为适应蒙古贵族审美需要得到发达的织金等纺织技术,将元朝高级的纺织品装饰的更加彩缤纷、富丽堂皇。

1976年,内蒙古集宁市东南30公里、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公社南5公里处发现一批窖藏元代丝织品。其中几件丝织品,无论是光泽、弹性,还是抗折性都比较好,保存较完整。它织刺精细、图案别致,以蓝、绿、黄、褐等多种颜色的丝线刺绣而成。这对于研究元代纺织业,尤其是丝织刺绣业的发展,以及研究元王朝的社会历史形态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在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18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世祖忽必烈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