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田野调查: 方法与实践

史学田野调查方法:县域研究

县不仅在行政、经济等方面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且一个县域范围内常常存在不同的社区。陈璞注意到各乡镇的差异,认为任何一个乡镇都不足以代表新昌县的整体状况,故而他对新昌县的研究,以整个县域为调查对象。
理论教育 2023-07-19

史学田野调查方法选择和设计

在社会历史调查中,某些课题也适用问卷法。因此,问卷中的问题应范围明确,不应提出模棱两可的设问,相应地,问题的答案选项也是预先设定的。预调查的目的就是检验调查问卷的适用性及其内容的有效性。在史学田野调查中,如果有必要使用问卷方法,通常也需要以访谈调查法作为补充和配合。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常熟西堰头村在江浙沪妇女婚姻关系变迁调查中,我们也采用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理论教育 2023-07-19

个人生活史研究:对社会制度与文化的真实描绘

相应地,研究者撰写的调查对象的个人生活史就成为对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及其运作机制的“真实而贴切的描绘”。因此,个人生活史研究不同于个人日常生活的泛泛记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个人生活史只有在群体的生活史中才能得到确认,也即个人生活史只有置于群体生活的场景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
理论教育 2023-07-19

典型与特殊地点调查方法与实践

“典型”在这里并不意味着特殊,而是强调调查地点所具有的普遍性。因此,所谓“典型”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而非特殊的个案。反过来也可以说,那些越是缺乏特征、越是普通的区域或社区,越有可能是“理想的”典型调查地点。因此,陈郢村的基督教信仰具有典型性,陈郢村被调查者作为基督教信仰的典型村庄重点调查。从这一地区数百年来农业变化的大趋势看,粮食总产量的减少正是其特
理论教育 2023-07-19

民间生活回忆:自己吃得少,还要卖,以及婚姻法对生活的影响

自己吃的少一点儿,还要卖,自己不够吃。两斤鱼可以换一斤米。妇女是主要劳动力。《婚姻法》还没颁布,媒人说合的,四年以后离婚了。《婚姻法》已经颁布了,当时我们的生活也确实困难。日本人来了以后,和尚跑了,附近的老百姓也去沾点便宜。一年有三次,清明、七月半、过年,要拜老祖宗,小人磕头,大人不磕的。一年三次祭祖宗,到现在还有的。实际上是借佛游春,大多是老年妇女。
理论教育 2023-07-19

史学田野调查:如何制定综合调查提纲

综合调查提纲的目标通常是供研究者了解一个社区的普遍状况和一般情形,因而应尽可能涵盖这个社区各个方面的历史变化,诸如生态环境、人口、家庭、政治组织、经济活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状况、基础设施等,以便研究者从整体上掌握一个社区的社会变迁。这类综合调查提纲的目的决定了调查项目最好能够覆盖尽可能全面的内容,将调查之前能够预判到的项目全部列在提纲中。
理论教育 2023-07-19

史学田野调查中的文献资料准备步骤及方法

文献资料的准备既是整个田野调查过程的必经阶段,又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步骤。与早期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缺乏文献资料的所谓“异文化”不同,史学田野调查的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献。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即使查阅相关的资料线索也需要花费相当的工夫。因此,在文献资料的准备工作开始之初,研究者需要设定一个大致的研究范围。已经出版的专题文献资料集为调查人员收集资料和编写资料长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理论教育 2023-07-19

民间文献收集与地方史的细节发掘

与收藏在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以方便公众咨询和查阅的文献不同,民间文献通常由不提供公共服务的个人或机构收藏。调查地点的图书馆或图书室也是调查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文献收藏地点,尤其是一些地方和民间文献,在一些县级图书馆有较为丰富的收藏。民间文献的采集特别有助于地方史以及社区史的细节发掘。这种将档案文献、民间文献的研究与实地观察结合
理论教育 2023-07-19

深度访谈在史学田野调查中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

非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特别受到重视[3],而在史学田野调查中,这个环节甚至决定着一次调查的成败。非结构式深度访谈还包括另一种形式,那就是我们常称之为“聊天”式的访谈。这种访谈多用于参与式调查的过程中。理想的非结构式深度访谈,首先要求访谈的内容要有时间纵深,关注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经历。做这类深度访谈时,每采访一个个体,通常至少要往前追溯“三代”,不仅要了解他自己,还要了解他的父辈、祖辈。
理论教育 2023-07-19

史学田野调查: 文献收集与研究的方法

[1]同样,中国的人类学者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时也特别注重历史文献研究,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因而没有自身的历史文献,人类学者是通过发掘汉文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来研究这些民族的源流的。因此,对档案文献、民间文献等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和解析应被视为田野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教育 2023-07-19

史学田野调查:研究课题的选定及实践

研究课题的选定是一次史学田野调查的起点。一个明确的课题是进行文献资料积累、制定调查提纲和设计访谈问题的前提,甚至调查地点的选择也应视研究课题的需要而定。遇到这种情况,研究课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理论性课题主要涉及相关社会理论的检验与发展。经由某一区域社会历史过程的微观研究,社会理论家有机会从中国历史乃至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中,发掘中国历史的独特经验。
理论教育 2023-07-19

功能分析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对社会现象的功能分析是以一个假设为起点的。[69]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不能分开讨论,因此,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72]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都主张,作为整体构成要素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功能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学者认为,功能分析方法的假设前提往往并不符合社会的具体情况,因为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社会“整合”只是一个研究假设,并不是客观的现实。同样,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亦有过分强调生物性需要之嫌。
理论教育 2023-07-19

史学田野调查中学科方法的融合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是中国人类学发轫之初即具备的一个学科特征,将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正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重要贡献之一。[21]近来,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密,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乃至融合也越来越深化,这已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导致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的建立。史学田野调查即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方法相互借鉴与融合的产物。
理论教育 2023-07-19

史学田野调查:区域研究中的优势与适用性

史学田野调查方法在微观社区社会变迁研究中的优势以及在县域研究中的适用性已如前述。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之弊,可在初步调查基础上,将所要研究的社会现象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再在不同类型之中选择个案加以研究。例如,在区域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中,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与耕地问题。我们逐一收集了这49个县的相关统计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合计做整体的区域研究。
理论教育 2023-07-19

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 研究成果

常宗虎:《社会史浅论》,《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乔健:《谈中国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李彬:《社会文化变迁对田野调查的挑战》,《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刘海涛:《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矛盾与困境》,《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秦懋:《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几点思考》,《群文天地》2009年第2期。郭志超:《历史人类学视野的畲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三峡论坛》2011年第1期。
理论教育 2023-07-19

地方档案整理实践:浙江平湖案例

据浙江省平湖市档案馆一位当年参与组织档案征集和编排的工作人员回忆,他们收集到档案之后,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人员,档案馆曾经聘请一些退休教师到馆中参与编订档案目录和整理档案。[8]江南地区的市、县(区)级档案馆有相当丰富的地方档案资料,有些甚至拥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理论教育 2023-07-19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