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刀游走下的艺术

雕刀游走下的艺术:传统工艺艺术的活态传承

传统工艺艺术不但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更需要活态传承。木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以人为本的载体,传业的方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和形成的。为寻求更大的艺术追求,2016年我在华侨大学泉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的支持下成立泉州市海峡两岸雕塑艺术研究院。先后多次被聘到惠安党校、泉州市人才市场为“工艺美术发展继续教育”授课。
理论教育 2023-08-26

木雕艺术:优秀作品的多样化与广泛性

发现木中藏“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木“立魂”。无论是“藏魂”还是“立魂”都得先对木料有一番观察和抚摸,甚至有时还要敲击。待到对木料有了全面的直观感受,就该考虑在木中藏什么样的“魂”,或说为木立什么样的“魂”。在脑海里构思出预期的雕塑形象,便是为木料注入了一个“灵魂”。雕塑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藏魂”的多样化和广泛性。优秀的木雕艺术品就应该既能养眼,又能养心,真正做到“木里藏魂”。
理论教育 2023-08-26

深度研究福建德化陶瓷产业

在高校进修深造期间,我对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课题中我结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针对德化陶瓷产区的发展现状,使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从福建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困境入手,分析人物陶瓷的艺术属性和产业结构特点,发现原来产业的机制与现有社会经济的结构产生了错位,即工艺品的产业脱离了原有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的实际需求。希望以此节内容为契机,探讨相关艺术门类的手工业发展道路。
理论教育 2023-08-26

雕刀游走下的艺术:给人欢喜,产生正能量

给人欢喜并非媚俗媚众,只为博人一笑。给人欢喜、产生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能够使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会悲观和灰心,在失败时能总结教训,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原因,从而战胜困难,重新树立信心和勇气。在给人欢喜的同时,也给自己欢喜。一件木雕艺术作品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产生愉悦感,激发正能量,就达到“给人欢喜”的效果。
理论教育 2023-08-26

雕刀游走:万刃一发的刀法艺术

而雕刻师对刀法的精益求精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刀法是每一雕刻师展示其技艺深度和难度、完成其艺术造型和成品的根本。可以说一旦主题构思确定,成败全在刀法。与石雕或根雕相比,木雕的刀法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较为自由地用刀。如同狙击手的枪、书法家的笔、神箭手的弓一样,雕刻家的刀具就是他制胜的法宝,一般不能与人共用。刀工的优劣与其使用的刀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理论教育 2023-08-26

和而不流:雕刀游走下的艺术之路

若能做到“和而不流”,就达到矛盾的统一。“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是哗众取宠,而求推陈出新。呐喊·香樟木而我在木雕创作意念中的“和而不流”则含有反其道而用之的意思。因此,我的“和而不流”就是挣脱这些桎梏,解放思想,独具匠心地读透木雕艺术这本“书”。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压力下,我和其他从业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而不流”的距离感。
理论教育 2023-08-26

《弘一法师》获得三度大赛金奖

作品《弘一法师》曾三度获奖:2014年荣获首届全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现场技艺大赛金奖,还荣获第八届“华礼奖”中国礼物设计大赛金奖和福建民间艺术新秀佳作展银奖。创作《弘一法师》之先,我心中酝酿已久。弘一法师云游祖国各地。而在面部表情上,则细腻表现弘一法师的那种宁静淡雅的神韵。在创作《弘一法师》之前,我首先要对李叔同深入了解。这件事让我了解到弘一法师豪爽干脆的性格。
理论教育 2023-08-26

雕刀游走下的艺术:萌芽孵发与卓越追求

于是我一发不可收拾,艺术的种子开始萌芽。我虚心好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的精神被卢思立大师慧眼所识,收为关门弟子。2015年,在卢思立大师工作室木雕设计制作专业满师之后,我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于2017年5月获得了该校毕业证书。从当初临摹连环画人物到今天创作圆雕作品,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从实践提升到理论,这并不是结果而是萌芽孵发的开始。
理论教育 2023-08-26

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厦门文化博览会金奖作品《草原印象》引人遐想

作品《草原印象》,荣获由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厦门文化博览会金奖。在作品的创作表现形式与形态上,《草原印象》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能在人的精神与思想上,给予“正能量”的传递;能给人带来信心,带来希望,带来追求。作品《草原印象》中最夸张的是姑娘高耸的“帽子”,那似发簪又似头盔的装饰,是草原独有的特色。有观赏者评价说:“《草原印象》令人百看不厌,产生遐想。”
理论教育 2023-08-26

木雕艺术:灵魂与大自然的默契

人生有几何,均付雕镂中,木雕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一斧一凿一刀雕刻的作品,是我的灵魂与大自然的默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是艺术,亦是人生。在雕镂人生的道路上,我对艺术感悟良多。以著名雕刻艺人蒋金辉为代表的雕工群体在台湾民间更是闻名遐迩。作为一名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雕刻艺人,我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不只是受到了美院教育的影响,还源自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区域的土壤孕育出的那种拼搏、果敢精神。
理论教育 2023-08-26

鉴木的雕刀艺术:百木齐秀

尤其在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尚未绝迹时,更显示出鉴木的重要性。雕刻技艺的第一课就是学会鉴木,即鉴别木材(木料)、鉴定木材和鉴赏木材,所以鉴木也称“相木”。鉴木的三个层次:鉴别、鉴定和鉴赏,这也是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三个层次,只有完全掌握了对木材的鉴别、鉴定和鉴赏能力,才可以说懂得了鉴木。下面分述鉴木的三个层次:
理论教育 2023-08-26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春秋》荣获金奖

作品《春秋》又名《颂》,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百花奖”金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春秋》抛开人物是非,着力记录历史符号。木雕作品《春秋》表现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种思想,即春秋时期的“春秋大义”。他可以著述有《春秋》,也可以写《橘颂》。《春秋》又取名为《颂》。透过《颂》的人物表情,其忧国忧民的内心显而易见。
理论教育 2023-08-26

善心体现在雕刀游走的艺术中

善,是一种同情、一种牵挂,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事木雕艺术创作时,必须永远怀着一颗善心。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则需要作者的善心注入,一刀一凿,一丝不苟。爱心是善心,同情心也是善心。求真与求善是最基础的价值观,求美则是更高的需求。创作总归不离其根本大法,一个“善”字在心头。木雕艺术的发展需要有肥沃的土壤,需要有良好的气候,它既是智性与灵性的呼唤,也是水滴石穿的功夫,它更是善在心头的具体实现。
理论教育 2023-08-26

德化陶瓷发展困境|雕刀游走艺术

就是从明代开始,传统人物陶瓷成为德化陶瓷产区生产的主流产品,并走向其历史的最高峰。特别是市场经济浪潮的到来,激活了陶瓷产业的出口贸易,然而内销的传统陶瓷,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德化传统人物陶瓷的发展受到冲击。实际上,据业内人士估计,整个德化地区这类传统陶瓷作坊(研究所),包括没有登记注册的,有1000多家。
理论教育 2023-08-26

雕刀游走:自由多变的艺术风格

经过多年来的艺术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那就是“变化不拘”,即不拘一格、顺其自然的“自然型”风格。“变化不拘”的艺术风格正顺应了艺术发展的新潮流。我们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弘扬、变化、创新,因此要有“变化不拘”的独创精神。我在木雕创作中也变化不拘地将之作为参考。万变不离其宗,在变化不拘风格的同时,保持自己“自然型”木雕的本土风格,弘扬民族传统风格,才是最重要的。
理论教育 2023-08-2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