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阐释

20世纪中国话剧:个人本位到民族本位的转变

《赛金花》在创作上的错位,表明历史剧从个人本位向民族本位转换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在民族“生存与毁灭”的危急关头,现代性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尖锐的民族生存论问题,而不再是一个奢侈的个人文化问题。正是在救亡图存这一时代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化运动无可避免地从五四那种个人本位话语,转型为抗战时期的民族本位话语,并深刻地规范了这一时期历史剧创作的人物设置、叙述范式和戏剧接受模式的演变方向。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批判与建设

中国现代风俗喜剧对现实生活文化底蕴的把握和对人物文化态度的反映,使得它们普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一笔丰富的文化宝藏。现代风俗喜剧作家的文化批判糅合进了五四以来人们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批判落后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思想的同时,也表现了国人心理的愚昧和麻木。[4]应该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批判都是指向文化建设的,譬如笼统的泛文化倾向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的政治心理形态揭示

中国30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普遍的政治焦虑心态,戏剧创作界也不例外。文学群体的政治化倾向突出,对国民党权力主体表现出对立或是游离状态,使革命文学成为这一时代的创作主流。危机感和责任感互相增进和冲击,成为政治焦虑心理最基本的成因。主体的焦虑心理投射到作品当中,形成独特的文学景观。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白热化,可以说,1928—1937年间,中国社会完全处于一个极端的政治功利化时代。
理论教育 2023-08-28

现实观众的客观要求-20世纪中国话剧文化阐释

[12]当然这决不是几十年后研究者们的最新发现,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观众“意识形态化”稍露端倪之时,时刻关注现实观众的剧作者们就迅速地把握了观众的时代脉搏,明确了观众的时代要求。当然,对于夏衍、冯乃超、楼适夷等原本就站在政治斗争第一线的剧作家来说,“意识形态化”的现实观众正是他们所希望的理想观众。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另一类剧作家由于现实观众的时代要求而发生的巨大改变。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的叙事方式:自然和谐与机智蕴藉

[10]丁西林李健吾等在喜剧传达时都力求从生活情趣出发,以丰富的知识溶于喜剧艺术中,使观众在平淡自然中体会其深刻的哲理性,从而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幽默机智、蕴含丰富的特点。李健吾的《青春》中杨村长虽然百般阻挠田喜儿与香草的幸福,甚至把香草嫁给了年仅十一岁的罗童生。[12]从而使整个剧情体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戏剧文化的彻底变革

五四话剧与此次文化转型显然关系极为密切。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思想、个性大解放的时代。戏曲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制文化的载体,以表现封建文化为己任,又为封建文化所制约。于是易卜生批判社会、张扬个性的剧作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新型戏剧的楷模。[9]两种戏剧,分别代表着两种文化,在艺术本质精神上大相径庭的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当然不可能简单地焊接在一起,而必须依赖一次彻底的戏剧文化改革。
理论教育 2023-08-28

青春岁月的感伤和奋进: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解读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悲剧意识是一种时代的忧患意识,是五四时期具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深层意识。忧郁、感伤的风格是这种悲剧观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上述剧中的调子确是伤感和悲凉的,田汉作为有理想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剧中对人生,对现实的苦难,并无回避,并无讳饰,而更重要的是他绝不放弃对理想的寻求和对生命的讴歌。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表现人生的自我之剧

[16]显然,徐不仅“找到了自己”,而且还把“自己”和“人生”视为一体,以表现自己为表现人生,因而“自己”在他的创作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整个创作都是作家自我的表现,戏剧创作也是如此。徐的“自我之剧”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他的戏剧观的“自我性”。与现代戏剧史上的大多数剧作家不同,徐很少想到用自己的作品去为政治、为现实人生服务,他对周围的客观现实兴趣不大,只求表现自己在哲学世界中的个人领悟。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西方与东方的融合

在审美形式上,田汉继承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剧诗传统,注入话剧以诗的品性,在戏剧领域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合做了有成效的探索。而西欧近代以来的戏剧即所谓话剧,则是散文剧,五四以后在中国传播的即是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这类作品,它们都是以散文为体裁的。
理论教育 2023-08-28

政治宣谕剧对焦虑的舒解与释放的文化阐释

“政治宣谕剧”的概念,是我们参照1929年德国戏剧家皮斯卡托所著的《政治剧》一文而提出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从特定的政治目的出发,带有强烈政治宣传鼓动色彩的戏剧形式,一时风行整个30年代中国剧坛,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化特征。仅仅从政治层面进行取舍的文学评价是有所不足的,那么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和逼近中国的政治宣谕剧?[2]以当时的文化形态作为标准来考察中国30年代戏剧创作者的心理内涵是研究政治宣谕剧的比较好的中介。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规范与创新

戏剧创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戏剧冲突的问题。《北京人》中的曾文清、思懿与愫方的三角关系,使得三人之间有许多矛盾因素,并把思懿和愫方摆在对立地位,于是出现了“退信”“议婚”等精彩的戏剧场面。曹禺深知观众的心理,力求剧本中的结构紧凑严密,使剧情的发展有起伏,有波澜,动人的情节和紧张的场面,自始至终强烈吸引着观众。悬念是引起戏剧兴趣的主要因素,是一切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阐释:无奈与抗争的生命启示

曹禺前期剧作不仅是对旧的文化制度的批判,它更为夺目之处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意识深处的关注。[10]曹禺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表层,而且还穿透了社会历史的外壳,剖析人类生命本体,寻找人类社会深层的破坏力和创造力,因而他的剧作不仅具有广泛社会批判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现代文化意蕴,让人从最根本的生命价值层面上启迪人生感悟人生,真可谓一部生命的启示录。
理论教育 2023-08-28

小人物的热切关注: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阐释

也即作家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围绕着他笔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以自己对人物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展开对人的存在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探寻,从而完成其艺术描写和审美创造。[2]夏衍式的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文精神,最本质也是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对广大底层人民生存问题的关切。他的确真诚地同情着他笔下的各色底层人物,并关注他们的灰暗生活,从心灵深处感觉他们的无奈与疲乏。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文化阐释及艰难进展

尽管如此,但却又不能据此就认为现代化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一以贯之的共同特质。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于,20世纪的中国,在第一次现代化的文化转型完成之后,并没有一直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向前发展,而是开始经历一次巨大的文化迂回,直至完全消解由第一次文化转型所带来的现代化特质。文化的迂回始于40年代前期。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新浪漫剧的现代主义表达

新浪漫主义本是传统浪漫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最早的倡导者为英国的斯蒂文森和奥地利的霍夫曼斯泰尔,但由于其特点与后来的现代主义有相似之处,五四时期就把所有的现代主义流派都称为新浪漫主义。[2]同样,五四时期的新浪漫剧实际上也是指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等现代派戏剧。
理论教育 2023-08-28

20世纪中国话剧如何保留传统文化元素

虽然文明戏已经具备了现代话剧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并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作用,如同前文所述,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早期话剧已经完全脱离了戏曲及其所代表和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不纯粹性或与传统戏曲的密切相关性首先充分表现在文明戏演员中心制的确立上。这一戏剧传统显然也对文明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文明戏与传统戏曲的密切关系及其戏剧观念的陈旧还表现在剧作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理论教育 2023-08-2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