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论丛 第15辑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孙诒让传,共享二十八价值

(《续通志稿》谓光绪二十八年,又荐经济特科,误。比朝议兴学,益资倡力行,光绪二十七年,设瑞安普通学堂,二十八年,设温州府中学及温属各县中小学堂。明年卒,年六十一。(《碑传集补》,章炳麟《孙诒让传》,朱孔彰《孙征君诒让事略》,张謇《张季子九录·孙征君墓表》,俞樾《墨子闲诂序》,刘师培《名原序》,孙延钊《孙征君年谱稿》,《续通志稿》。)[1]原载《浙江学报》第1卷第1期(创刊号),1947年9月。
理论教育 2023-08-18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钱先生逸文辑目、出处补充

另外,《续编》中偶有文章没有出处,或系据先生手稿排印,兹补所见出处如下:《中山狼传》,载《战时中学生》1940年第8期,页51—54;《漫谈国学》,载《战时中学生》1940年第9期,页16—23。
理论教育 2023-08-18

高雅表演:昆曲避低俗卖弄

戏曲舞台上的低俗与卖弄,是花部与雅部争夺观众的手段之一。受之影响,昆曲舞台上出现了取向低俗的卖弄习气。[1](卷二)陈五福是最好的昆曲演员,以至于《消寒新咏》在品评具体戏码时,“惟五福官不载,独得其窍,不可言传”[1]。[1](卷三)此戏是极易演出“野俗态”的,但徐才官、刘大保二人并无卖弄,为当时京城的曲坛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理论教育 2023-08-18

京城昆班活动的记录过程,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不仅记载了昆班在京师的活动,而且还记载其到京外的演出,如记载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八月四日,金升部适天津”[1]。集秀部,是为了迎接乾隆第六次南巡和庆贺乾隆六十大寿,而于乾隆四十九年集苏州、杭州、扬州昆曲诸班中的精英演员成立于苏州。[1]由此可知,在乾隆五十九年京城已有集秀部的昆曲演出,比通常所认为的集秀部在嘉庆初年进京的时间要早[4]。
理论教育 2023-08-18

昆曲表演的分寸技巧让您把握得当

昆曲表演要控制好表情达意的度,过了度即为过火,必须防止。[1](卷三)表演太多,似乎是当时许多昆曲演员最易犯的毛病。《消寒新咏》不止一次指出李玉龄表演存在过火的问题。[1](卷一)装扮过于妖冶,也是表演过火的表现。当然,表演达不到火候,同样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1](卷三)不过,又非不及,方为自然之态,最佳的效果。[1](卷三)可见,把握表演的分寸固然难度很大,但并非无法实现。
理论教育 2023-08-18

宁波九龙墟梁祝庙:庙貌重建,香金归庙,梁祝卧室完整

梁祝的庙,在宁波西门外十里许的九龙墟。庙的正屋为五开间,前后三进。(只要看“皇清雍正”的一行和前面的字体相同,可见是雍正时重刻的,不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获香金,归庙充公。兹重建祠宇,庙貌重新,用述始末,并先后增置田亩总数,开列于后。庙里还有梁祝的卧室,妆台鸳帐,颇似新房,里面也有梁祝的偶像。烧香妇女往往以新绣弓鞋置室中,这是从前盛行缠足时应有的现象。
理论教育 2023-08-18

签诗小考:观音签坊刻本举例及其他签的内容

时多逊尚未识字,得一签归示其父。其所引的第五十七和第二两签,正与《关千谱》同。观音签亦有坊刻本,兹举例如下:全书共二十四签,末附“来意不诚”,“平安”,“如意”三签。刘将军签,西山十二真君诗签,陆使君庙杜诗签,均未见传本。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三日。[1]原载《民俗学集镌》第2辑,1932年8月1日。
理论教育 2023-08-18

南丰县石邮村傩戏调查-祭祀·祈祷·娱乐

朱恒夫至迟在商周时代,中国许多城乡就有了融祭祀、祈祷、娱乐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这就是“傩”。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的傩戏基本上属于前一种形态,它更接近于傩的原始面目,因而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笔者认为,石邮村的傩戏是现存最古老的傩戏种类之一,是一扇了解旧时乡民宗教观、社会观、宗法观以及娱乐活动的存世极少的窗口。
理论教育 2023-08-18

尊昆抑乱的审美取向,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成果

在花部兴盛的乾隆末年,昆曲在京城的剧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然而一些文人对昆曲却情有独钟,把昆曲视作戏曲艺术的最高水准。《消寒新咏》的作者就是这一文人群体中的代表人物。[1](卷四)其对昆、乱态度明显不同:“余到京数载,雅爱昆曲,不喜乱弹腔,讴哑咿唔,大约与京腔等。”[1](卷四)所谓“梨园旧部”当指梨园中的雅部昆班,其倾向性也十分明显。[1](卷一)也流露出其对昆曲庄雅风格的推崇。
理论教育 2023-08-18

刘三妹戏剧: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中有乐人所扮演之刘三妹戏,兹录之如下:郎种合欢花,侬种合欢菜。小仙刘三妹,新兴人也;生于唐时;年方十二,淹通经史,妙解音律,游戏得道,往来溪峒间,与诸蛮操土音作歌唱和;后来得遇白鹤秀才,遂为夫妇,成仙而去。(相抱下)戏剧不过随意点缀,自然与实在情形不同,手头无书,无从考证。[1]原载《妇女与儿童》第20卷第1号,1936年1月1日。
理论教育 2023-08-18

中国古代祭祀的盛行及意义

祭祀,在中国古代就很盛行,其所祭的对象,除祖先外,还有天地山川等类。试问为什么要祭祀?由此观之,人因祭祀而得福免祸,鬼因祭祀而免馁赐福,这是很公平的交易,所以人们都乐于祭祀了。倘然仅靠“报本尊祖”这一句空空洞洞的话,恐怕祭祀祖先的习惯,流传至今,不会这样普遍罢。所以《孟子》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原载《开展》第10、11期合刊“民俗学专号”,1931年7月25日。
理论教育 2023-08-18

宋元戏曲词曲转变情况揭示

王静安先生《宋元戏曲史》计算南曲五百四十章,出于词者二百十四,北曲三百三十五章,出于词者八十六。观此,可知词曲转变之情况了。由词入曲之诸调,以今考之,有全同者:《探春令》[13]北宋晏几道词绿杨枝上晓莺啼,报融和天气。至于《人月圆》一词、一曲则完全相同。前所举《纥那曲》、《罗唝曲》等,为诗为词,犹介于两可之间。清钮少雅合《南九宫谱目》,各为之补词,名《九宫正始》。
理论教育 2023-08-18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消寒新咏》编著者

《消寒新咏》现在最早版本之《凡例》署“三益山房谨识”。该书各卷署“三益山房外编”,书末所附《消寒集咏》署“三益山房录”。《消寒新咏》既为“三益书房”所编,则即为铁桥山人、石坪居士、问津渔者三人所共编。[1](卷二)铁桥山人《王琦官序》又云:“余与刘君石坪、陈君问津,以花鸟品题优伶,互相迭咏,不觉积帙成编矣。”[1](卷二)石坪居士针对卷二内容所写的《跋后》云:“消寒之咏,仆与陈、李二君戏为耳。”
理论教育 2023-08-18

昆曲演员的生活状况,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揭秘

在舞台演出之外,昆曲演员会参与许多社交活动,并有侑酒现象。不仅如此,《消寒新咏》还以实际例证揭露了京城戏曲演员生活上的坏习气。结果李君在赴席之时,被某旦一顿羞辱。[1](卷四)这一事例真实地说明了包括昆曲演员在内的京城戏曲演员好逸恶劳、趋炎附势的丑行。对于昆曲演员的感情问题,《消寒新咏》亦有所涉及。对于花部演员的感情生活,问津渔者是从不自珍的角度去评判,乃至批评的。
理论教育 2023-08-1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