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即生活世界: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

探究的思想线路:1.5.1

生活实践是人类在具体的生活中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具体的思想线路如图1-4所示。图1-4本书研究思想线路图基于以上原则,本书将场景的类型学划分,设定为以下几种:空间型场景。这一情境更强调其活动的作用、行为方面的目的。应该指出,这四类场景的划分,并不是严格的结构化的分类,彼此之间也并非完全有明确的界限。仅是根据实践论范式的条件和内涵差异来进行的区别性划分。
理论教育 2023-07-19

生活实践与新场景构建下的时间轴优化

首先,近年来流行的几首歌曲折射出国人时间意识的隐秘。另一个在中国流行并能在各个阶层、年龄段都引发共鸣的时间现象是对代际更替的敏感。而在当下的中国,每隔10年乃至5年,就产生一代。对时间“加速感”的抗争,在不经意间成为一个中国人生活里的景观,以及很多场合下的趣味选择。案例15:时间的考古。较为知名的类似活动场景,参与度较高的还有“微信第一个朋友”。2015年11月,韩国tv N有线台开始播出《请回答1988》这部连续剧。
理论教育 2023-07-19

漂移、逃离和行走:优化方法

看到这里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德波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景观社会》里提出的那些对生活的抗争策略——漂移、异轨等,以及德赛都的“行走”“假发”等主张。案例10:漂移或逃离——“四小时逃离北上广”活动。德波所说的漂移,对生活周围的景观世界、影像中“物化的世界观”快速逃离,其实就是一种抗争的姿势和态度。由于这封信引发的社会情绪共鸣极其强烈,一直绵延到2015年的全年。
理论教育 2023-07-19

场景传播:叙事的意义与特征

斯蒂文森指出了德赛都的“生活实践”如何成为生活的“叙事”的。[4]综上,无论是广告、传媒、电影、文艺、文学这些生活中的景象和事件,还是人们的主动的城市“行走”等实践行为,都是生活以及城市空间的叙事者和意义的制造者。场景的传播,本质上则是对人们日常生活过程的记录和扩散,也是对人的各种生活实践的叙事。
理论教育 2023-07-19

场景技术:催逼人还是与人共生?

[2]对于技术,技术与人的生存,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给我们有益的启迪。技术观念并非只能在工具层面上来谈,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看法,代表了人类对现代技术思考的哲学深度。山东大学张详龙分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时指出,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对物质而言是一种“催逼”,本质上是一种“座架”,即“摆置”。
理论教育 2023-07-19

场景神器:技术集成和社会实现的优化方案

场景技术的五大神器,并非仅仅是每个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集成,也并非是仅仅看技术的效用,而要看这些技术的集成大规模应用,即社会化应用的影响,看技术应用的社会过程。场景五大神器之中,GPS是基本技术。因此,从导航定位,到生活形态的塑造,再到人文历史的建构,这是GPS对生活深度影响的一个可能的技术和社会逻辑。
理论教育 2023-07-19

人的信息化存在: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技术与个体联系

弗洛伊德证实了人类大脑中的无意识存在,以及屈从于抑郁等心理防卫机制,带来了人类“向内的”自我认识的第三次革命。上海大学王天恩认为,人越来越以信息方式存在,则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和自我意识的建构都会发生重要转换。本质上,这正是人类主体信息化存在现象。
理论教育 2023-07-19

乌托邦与异托邦:想象与现实

复旦大学汪行福指出,福柯态度上是反乌托邦的,认为乌托邦是“把自己呈现为完满的社会,或者把社会颠倒过来,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乌托邦基本上都是非现实的空间”。泸沽湖和摩梭族女系社会,就是个典型的“异托邦”。在当下中国的网络空间中,真正能对“乌托邦”和“异托邦”的差异和分野理解的并不多。案例11:乌托邦和异托邦。这是一座典型的“异托邦”,只不过与福柯所想象的不同,它是建立在电子的虚拟空间中,却又真实存在。
理论教育 2023-07-19

媒介融合空间与缝隙的新场景构建

新旧媒体的融合,本质上也代表着新旧生活空间的融合。詹金斯是全球知名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媒介融合带来了用户在不同媒介之间的游牧心态,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缝隙也为用户参与提供了各种可能。案例17:戏谑式模仿——媒介融合缝隙的“盗猎”和“游牧”。2017年11月23日的感恩节,著名的安全套生产厂商杜蕾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缝隙。可以说,它是一种媒介融合性场景,也是一种与现代人感官模式适配的“超真实”场景。
理论教育 2023-07-19

戏梦人生:当代城市生活中的戏剧与梦境感受

[23]在芒福德看来,当代人类的城市生活就是一种戏剧,人们每天的工作、休息、爱恋生死都是在演戏。[24]但是,应该指出芒福德并非在谈戏剧,而是以戏剧为喻,是以城市为目的的一种阐释。[32]不同的时空并置在一起,这其实和梦的运作机制一样,让人产生迷离的梦境感受。
理论教育 2023-07-19

关于场景概念和理论的研究探索和优化

“场景时代”和场景概念在国内外的影响。然而,作者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对场景概念的阐发和对“场景时代”的想象,激发了全球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些专家被“场景时代”概念激励而做了更多的延伸阐释。基于大数据的场景研究现状和趋势,无论是在产业界、学界,还是网络社会环境中,对“场景时代”和场景概念的关注和研究,开始出现逐步走高的趋势。从2014年开始,关于“场景时代”的研究逐渐出现并日渐走高。
理论教育 2023-07-19

场景概念:当下社会和学术的重要语境

从美国现代以来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历史语境来看,根据信息、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和消费者应用实践,“场景时代”推演和描述在当下已经发生,不久的将来会大规模应用的商业和生活图景,是一部未来学风格的作品。“场景时代”所描述的未来景象,在全球传播中已经形成了强大影响力,构筑了一个有非常具有描述性、解释力、预见性的社会语境[64]。
理论教育 2023-07-19

移动互联时代的主体性境遇优化方案

最终,2天后因技术设计问题活动叫停。互联网络带来的全球化协作和社会化学习,是其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中国当下进入了高铁时代,却又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力量一起——形成了“传播和运输”的再次融合,形成巨大的合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制造了一个个新的场景。
理论教育 2023-07-19

研究问题:场景研究转向实践范式的原因和方法

本书研究的对象,就是斯考伯和伊斯雷尔二人所提出的“场景时代”、场景概念。这是本书需要补充的重要思考内容,“场景时代”仍处在社会性建构的历史进程中。基于上述的原因,场景研究的内涵与范式就必然要面临着转换,场景研究的问题领域应该发生根本的转变。但无论是功用化研究倾向,还是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倾向,又如何去超越这些范围和范式呢?
理论教育 2023-07-19

电子化分割与人的主体性:观察现象与抗争虚拟场景

波斯特指出,归根结底,是信息时代人的主体性被电子化分割。这些成为被电子化分割的主体在网络空间中重要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特点。因此,当我们在观察当下的生活,判断哪些潜在的契机可以成为新的场景时,我们则必须回到人的主体性被电子化分割这个源头症结。2014年,著名的网络知识问答社区知乎,在线出版了一期封面名为《新技能get√》的专刊。从而,“新技能get√”就成为一个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其被电子化分割后积极抗争的虚拟场景。
理论教育 2023-07-19

空间性批判和抗争实践探析

国内关于“空间转向”“空间性”有大量研究。福柯空间思想形成的主要概念,一个是带有历史哲学色彩的“异托邦”,一个是在《规训与惩罚》中关于权力社会和权力空间的批判。他称这种历史遗存或“他者”在现实的纠缠叠合为“异托邦”。福柯关于权力空间的思考主要来自其《规训与惩罚》一书,借用边沁的圆形监狱“全景敞视建筑”,说明现代社会的权力和惩戒的机制无处不在。
理论教育 2023-07-19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