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公共安全风险治理

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再次,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将成为这一时代最重要的标签,极大地解放人类生产力。面向当今风险社会与公共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力量,极大地赋能公共安全风险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理论教育 2023-06-09

发挥数据价值,创新公共安全领域的融合应用

二是以公共数据开放带动社会数据流通利用,推动全域数据互通。三是重视“数据中台”建设,统筹推进公共安全应用支撑和服务运营。比如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调配人员、汇总基层情况、追踪物资发放、督查工作进度、事项清单、公文交换、监管通知、在线督办、风险预警、应急指挥、车辆管理等均可用到“数据中台”,推进相关开发应用。
理论教育 2023-06-09

加强网络安全综合保障措施

加快推进新兴技术治网,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运用数据挖掘、态势感知、关联分析、异常流量监测等技术,强化政府、企业和行业力量安全监测数据共享联动,加强关联验证、可视化呈现和智能化分析,构建全程在线、全域覆盖、实时反馈的“安全态势地图”,提升全局性、整体化态势感知能力。使用数据加密、防火墙技术、身份认证等手段保障物理网络和网络传输的安全[45],实现端到端的安全加密,防止即时沟通被劫持、窃取等。
理论教育 2023-06-09

远程教育与远程办公的创新实践

疫情期间,为解决企业办公、学校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问题,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通过自身产品即服务的解决方案,免费提供远程办公和远程教育服务,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展露出危机中潜在的商机。其有效地降低了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经济损失,并为后疫情时代远程教育与远程办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论教育 2023-06-09

日本公共安全科技政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日本的公共安全科技政策也发生了转向。除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发力,出台了多项公共安全科技政策。从整体上看,日本推进人工智能的公共安全科技政策主要集中于防灾减灾,这一点也与日本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相吻合。
理论教育 2023-06-09

积极主动:风险动态治理的理念优化

风险意识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的隐喻,风险有向全球蔓延趋势,其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发性、破坏性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秉持风险动态治理的理念,推进治理方式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而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公共安全风险的精准治理。
理论教育 2023-06-09

风险社会下公共安全事件的特征分析

综上,在风险社会中,全球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类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呈现高度的全球性、复杂的交织性、突出的人为性、泛化的不确定性,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等特征。全球各类风险,尤其是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对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维护社会稳定,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理论教育 2023-06-09

借鉴日本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经验与启示

日本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其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先进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为日本应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本的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同样经常遭受地震灾害的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开发和应用适合生产、生活的多种灾害预警系统。日本的地震、海啸预警系统中不仅有国家力量的投入,更有社会、企业的参与。
理论教育 2023-06-09

从风险到风险社会:挑战与应对

另一些研究认为“风险”一词的现代词义是舶来品。从社会学与人类学角度看,以玛丽·道格拉斯和维尔达沃斯基为代表的人类学者、文化学者把风险定义为一个群体对危险的认知,指出风险是社会结构本身具有的功能,作用是辨别群体所处环境的危险性。风险是在认识(再认识)中领会到的知识与无知。风险是指知识、潜在冲击和症状之间的差异。风险社会是一个人为的混合世界,失去自然与文化之间的两重性。
理论教育 2023-06-09

公共安全事件类型概述

公共安全事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本书依照上述分类,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社会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理论教育 2023-06-09

什么是物联网?万物互联的新网络

直到1999年,“物联网”这个词并不存在。物联网,从其英文的字面意思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由物组成的互联网。但其实,物联网的含义并不是指由物组成了一个新形式的互联网,而是物与物之间通过各自与互联网连接而组成了一个物的网络。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以书面形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该组织认为,“物联网主要解决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由此可见,物联网强调的是万物互联,其交互的基础仍是互联网。
理论教育 2023-06-09

美国公共安全科技政策历史发展回顾

早在建国初期,美国联邦政府就参与灾害应急管理,但几乎很少见到其出台专门的公共安全科技政策。这一时期,在政策的加持下,信息通信技术逐渐应用于公共安全领域,美国的公共安全治理能力迅速发展。该指令指出,现有的国际和国家传染病监测、预防和应对体系不足以保护美国公民的健康,使其免受新兴传染病的侵害。该法案以防范恐怖主义为目的,极大地扩大了执法部门的权限,并提出通过网络监视等手段提高国家安全。
理论教育 2023-06-09

公共安全:保障人民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

也有研究认为,公共安全是公民生活所必需的环境稳定和秩序安定,包括社会安全、卫生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安全等。从狭义上来说,公共安全专指公安系统负责牵头处置和应对的社会安全事件,如维护公共安全或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从广义上来说,公共安全是公众的生命、健康、财产、生产和生活的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均关系公共安全。
理论教育 2023-06-09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科幻到现实

自1956年在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议上人工智能概念被第一次提出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在这60年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以及80年代的人工智能浪潮期,也经历过70—80年代的低谷期。可以说,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引领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这个实验室里诞生了很多“超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同时期,各国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大大增加。
理论教育 2023-06-09

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治理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新时期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指引了方向。这种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充分合作、取长补短、有机协调的基础上,以形成“1+1>2”的治理成效。
理论教育 2023-06-09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