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富”到“民富”: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总结

日本在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并适时地运用财税政策调节经济增长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961年,日本建立的配偶者扣除制度,有效减轻了工薪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日本政府从1960年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涵盖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年金制度、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制度等全国范围内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理论教育 2023-05-25

实施后的中期探讨优化方案

会上,经济审议会委员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替换,对于“中期探讨”的目的和范围需要重新认识的意见登场。关于补充性探讨的方针和重点的放置方法,从“中期探讨”后期的出发点可看到两种见解出现了对立的状况。
理论教育 2023-05-25

反思日本社会:各界的评价与思考

关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评价,多认为其带来了日本经济史上一个时代的转换,同时作为要点有必要指出的是“经济增长”这一用语在日本社会渗透的效用。此后,在池田勇人后继的内阁中,如佐藤内阁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评价是,认为它仅是单纯的“计算性口号”,没有积极展开实质性内容的意欲,仅仅只是作为表示政权独立性的“增长战略”而已。
理论教育 2023-05-25

政府公共部门的计划:优化方案

一方面,计划的对象以政府公共部门为中心;另一方面,对于民间部门的参与表示了抑制的意思,也表明本计划被给予与至今为止的计划所不同的地位。[21]本计划中,政府在对日本经济潜在增长力进行正确评价的同时,还承担了积极培养增长要因、排除阻碍增长要因的任务。按照日本现有状况,基础设施薄弱,基本上表现为后发性的结构不均衡,为完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计划实施期间进行持续长期的努力。
理论教育 2023-05-25

计划执行后的实际效果分析

而与基准年度的9.7兆日元相比增加值超过了4倍。由此看出,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表3-1“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值和1970年的实绩值比较[3]其次,从总人口来看,倍增计划中厚生劳动省人口问题研究所在1960年4月进行了人口预测,实际的结果比1970年的实绩预期值要多增加150万人。计划中贸易实质性的增长率原来预期为4.5%,但实际的情况是高于这一预测值的,达到了约8%。
理论教育 2023-05-25

农林渔业现代化:共同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业、林业、渔业,也就是所谓的总称为第一产业的各部门在经济机构和技术性格上不一定相同,但这些又形成了日本经济结构的底层,在强烈地要求现代化这一点上拥有共同的问题点。农业的现代化和经营型企业的确立紧密联系。并且应强化和活用生产、流通和加工的农业合作社,有必要实施贯穿整个农林渔业合作社组织的相关政策。在以上预测的基础上,将来的渔业结构必须提高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从而推进渔业的现代化。
理论教育 2023-05-25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经济史上的重要性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高度增长时期,最有影响的经济计划莫过于池田勇人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宗名义地表明:“本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完全就业,为此必须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的稳定成长”。从其他指标来看,日本经济、社会及产业变化都较好地实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的目标。
理论教育 2023-05-25

本书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书既是关注中国现代民生重大问题的时事研究,又是纵观“二战”后日本60余年经济发展进程的系统性经济史研究,同时还含有关注该计划中对中小企业高度发展的具体举措及实施路径的微观研究,这是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
理论教育 2023-05-25

国民总生产需求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分析

首先,从国民总生产的需求结构来看,表3-2中关于主要需求各自的构成比是指计划的预测与实绩的对比值。与此相对地,实绩中因没有实际生产收入的统计而不能进行统计,就以表3-3中表示的就业结构层面的若干情况来进行比较。表3-3就业结构的预测和实绩[6]注:括号内为构成比。如表所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计划预测的要少约180万人,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多出了140万人、180万人,因此整体的就业人数约多出了140万人。
理论教育 2023-05-25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理论逻辑及依据

整体而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带来了日本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模式、政策实施方式的改变。而对于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理论逻辑分析,有必要逐层剖析决策过程中的各项决策要素,即决策指导思想、决策目标、决策组织和决策者、决策过程以及实施模式,从而探究得出该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据。“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在池田勇人“月收入翻番论”的指导思想下制定和决策的。
理论教育 2023-05-25

促进劳动力产业间流动与消除低收入阶层

将来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计划实施期间有必要大幅度推动劳动力的产业间移动。为了使促进劳动力移动的政策有意义,必须进一步促进日本劳务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这种情况下,中高年龄层劳动力的就业困难会进一步增大。在强调提高劳动力流动性政策的同时,应该意识到积极消除当前存在的低收入劳动人群是非常重要的。为家庭内的劳动者确定相应的工资、安全、卫生等制度。
理论教育 2023-05-25

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的深入剖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变量一阶差分后,都可以通过平稳性检验。(一)门限效应检验本书运用统计软件Stata12.0来估计,通过对300个样本进行门限回归,选取了城市化水平、对外依存度、人力资本积累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四个变量,检验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水平的显著性,模拟得到相关结果。由于样本有限,考虑到统计效能问题,我们此处最多检验到两个门限值。表5-5人力资本门限效应估计与检验结果注:***分别表示1%的水平下显著。
理论教育 2023-05-25

日本经济变革:劳动力、人口和国际环境的挑战

第一大变化表现为技术革新和现代化的逐步深化。当前阶段劳动力丰富是日本能实现低工资的主要原因,但日本正逐步向少子、低死亡率的发达国家转型,总人口与“二战”前相比也只是停留在少数增加的状态。第三大变化表现为国际环境的变化。但与以往的计划相比,此次计划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即在制定之际不像以前一样按照部分进行广泛的展开,而是重点列举出计划的要点事项。
理论教育 2023-05-25

计划实施后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人们预期,政府与市场主体对问题的估计不足,该计划的实施导致了工农业生产率差异较大、通货膨胀严重、大都市人口过密、环境公害等负面效应。(一)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首先,以通胀问题最为突出。
理论教育 2023-05-25

实施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的路径与策略分析

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的收入分配格局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国应把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有效需求的根本途径,在实施的路径上有必要参考日本政府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扩大有效需求的做法。
理论教育 2023-05-25

构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分析

在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日本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经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并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步建立了其独立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2]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课题组:《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111页。
理论教育 2023-05-25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