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的使命和贡献

它勇于“啃硬骨头”,解决一些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取得“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科技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扮演了科技创新引领者、改革先行者的角色,并且率先与发达国家进行科技合作,实行所长负责制,建设开放实验室,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国家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寄予厚望。
理论教育 2023-05-30

科技知识的传播特点的介绍

通过阐释在特定与境中的科学技术由欧洲向明清两朝的传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概括跨文化的科技知识传播的若干特点,这有助于我们理解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的转变及农业社会的延续等的原因。明清之际,欧洲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其跨文化传统的特性而在学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传教士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特殊身份限制了传播的内容与程度。
理论教育 2023-05-30

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的分析介绍

在此,我们仅列举若干事例,以展现科技突破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聂荣臻召集出席会议的有关人员研讨国内尖端技术的发展状况和进一步研制导弹、原子弹的技术基础等,坚定了研制“两弹”的决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104型计算机、109型丙机和119型通用计算机以及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的J501型计算机成功用于解决核弹理论设计、核爆炸、运载火箭等方面的计算问题。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建议中国也研制人造卫星。
理论教育 2023-05-30

高校院系调整:优化策略与实践

9月24日,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苏联专家的直接参与下,高教部参照苏联的教育体制或者说办学模式,以华北和华东两区为重点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的调整完成了3/4。在调整过程中,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的工学院被大幅度地改组。
理论教育 2023-05-30

被迫开放与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

清朝的开放和改革是由外患诱发的。此后,清朝一再败给列强,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接受列强提出的治外法权、最惠国待遇、固定关税等要求。曾、李、左等人都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兴办洋务,启动了自强运动,即以制造军用船炮为主导的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运动。日本的威胁为奕、李鸿章等自强派官员引进近代技术提供了理由。清朝派沈葆桢率兵赴台交涉、驱逐,日军在双方签约后撤离。
理论教育 2023-05-30

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接受了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将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定为: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生产总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 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种认识转变对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理论教育 2023-05-30

文化传统:明清不同的取向和传承

明朝末年,社会秩序濒临崩溃,儒家学者试图恢复传统的儒家行为规范,并倡导“实学”以期经世,应对困局。不过,清代文化取向与明代相比仍有一定的区别。他们从夷夏之辨的角度重新审视传教士传授的西学,万历年间开始的反天主教的活动一直延续下来。
理论教育 2023-05-30

西学东渐:历狱风波下的南怀仁

三年后,杨光先以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为由,上折参劾汤若望。由于杨光先、吴明烜等所做的推算与实测不符,而南怀仁据圭表观测和西法所做的推算皆与观象台的实测一致,这使南怀仁重新赢得康熙帝的信任。从科学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杨光先发动的历狱风波似乎是一场灾难。这种将儒学附属于天主教的解说引起中国学者的强烈反感。
理论教育 2023-05-30

民营工业的起步与崛起

1903年,清政府设主管工艺、制造、铁路和采矿等产业的商部,但拿不出多少资源支持发展工矿产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机器设备和其他工业产品进口锐减,这为中国民营资本发展工业扩大了市场空间。上海等地的一些工业家在战火中将企业迁往内地,以保存中国的工业能力。国民政府颁布《工业奖励法》和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生产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轻工业品和其他产品,及参与军工生产。
理论教育 2023-05-30

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建设:现状与展望

实业部、资源委员会所、航空委员会等部门要发展的正是国家急需的重工业及相关技术,若能如愿建设,将改善工业结构,带动工业化建设,加强国防力量。日本入侵打乱了中国的发展布局,使国民政府的建设计划和技术引进无法正常实施,不得不缩减计划或放弃原定目标。1943年4月,经济部、教育部举行会议,召集政府相关部门、工矿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代表,讨论并通过了《战后经济建设计划》。
理论教育 2023-05-30

制度改革引发政治革命

制度改革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这使得经济、教育、政治等维新思想得以实践。甲午战争之后,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威[7],缺少凝聚精英、整合资源和践行改革举措的有效机制,而主张政治革命的力量则在民间不断积蓄[8]。这场辛亥革命使清朝快速瓦解,清政府推行了近十年的改革未能挽救王朝灭亡的命运。列强扩张与清朝软弱等因素导致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政治革命的爆发。
理论教育 2023-05-30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及苏联的援助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工业化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展开。“一五”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410—411。可以说,到1957年底国家工业化已奠定初步基础。工业化建设和技术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理论教育 2023-05-30

技术与科学知识的传播

欧洲科学技术的传入起始于火器和计时器等技术领域。随着贸易、军事和传教等活动展开,中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欧洲科学技术知识。16世纪,随着欧洲加速向亚洲扩张,佛郎机和鸟铳技术传入中国。耶稣会士积极参与引进火炮的事务,借机重新在北京公开活动。利玛窦向中国学者介绍了世界地图、地理学等知识。这暗示着,传播数学知识并不是利玛窦和徐光启译书的全部动机。
理论教育 2023-05-30

重构国际关系: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苏结盟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1952年9月,由北约成员国和日本参加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增设了一个中国委员会,定期公布对中国及其邻国禁运的“战略物资”清单。中国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但认为不宜过早实行社会主义政策22。在此基础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以新民主主义作为国家的政治基础。然而,中国共产党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和管理国民经济的经验,因而十分看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发展道路和体制[4]。
理论教育 2023-05-30

改革科技体制与创新战略提出

科技事业在“文革”中遭受重创,许多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拉大了。“文革”结束后,国家通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加强技术创新等举措,使科技界迎来“科学的春天”,科研恢复到正常状态。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中国与欧洲及日本、美国等开始进行正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计划经济体制也影响了科技体制,特别是技术研发管理模式。
理论教育 2023-05-30

三线建设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探析

三线建设使东部的技术向西部进一步转移,同时也检验了工业实力、技术引进效果和研发能力378。支援三线建设的许多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是苏联援建的或者使用过苏联技术和设备的,它们为三线项目提供人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从筹建、施工到建成投产一包到底。此类情况表明,技术转移及其本土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还尝试从日本、西欧及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1962年,从日本引进一套维尼龙设备,迈出寻求发达国家技术的重要一步。
理论教育 2023-05-3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