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引进与西迁案例研究

党的科技政策与技术引进创新的影响

不同阶段科技理论及政策的创新,是新中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科技理论及政策的创新也为新中国科研机构的设立,以及科研人员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除“文革”外,新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明显稳步上升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对经济促进作用比较快,主要归因于苏联军事技术、工业技术大量向中国的转移。
理论教育 2023-06-10

新中国初期技术引进的战略与成效

中国国内百废待兴,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各项事业几乎都处于瘫痪状态,这一时期急需恢复生产、稳定政权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苏两国政府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了技术转移的主要内容、形式、原则及交换条件等。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经济仍占绝大比重。苏联技术向中国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理论教育 2023-06-10

重塑呼和浩特市众环集团:改制后的经营之路

改制后的呼和浩特众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卡盘制造商和卡盘研究开发中心和出口基地,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厂址位于回民区海拉尔西路三十五号。国家发改委确定了4个国债资金支持的数控功能部件的国债项目,众环集团的数控机床上的动卡、油缸被列为该项目之一。
理论教育 2023-06-10

包钢稀土工业的全面发展与高速增长

包钢稀土真正进入全面高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稀土的发展,许多中央高层领导都视察过包钢稀土并作出重要指示。中央领导在政策上为包钢稀土的发展保驾护航,开启了包钢稀土发展的新纪元。包钢的稀土工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稀土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20世纪80年代期间,包钢稀土工业竣工的重点技改工程就多达23项。随着包钢稀土产品的质量提升,出口创汇能力逐步增强。
理论教育 2023-06-10

三线建设推动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

回顾“文革”期间“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工作,及其对西部当时及后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对当前的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借鉴意义。西部地区的“三线建设”从1965年开始持续了17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而西部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也在此时形成,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推进作用。1969—1971年,“三线建设”出现第二次高潮。“三线建设”和其他各个领域一样,陷入了空前的动乱
理论教育 2023-06-10

包钢自主创新首建稀土工厂

稀土科研试验工厂的切实需要是包钢稀土工厂兴建的最直接原因。同年6月,第二选矿厂成立,11月利用高炉渣生产稀土合金的一期工程竣工。其第一工段为5吨电弧炉冶炼稀土合金工段;第二工段为湿法处理稀土合金和电解生产稀土金属工段。包钢是我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那么,包钢第二选矿厂当之无愧是我国首个稀土工厂。至此,包钢稀土工业已具雏形。
理论教育 2023-06-10

156项工程推动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

“一五”计划时期,通过实施“156项工程”,西部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56项工程”成为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核心,贯穿整个“一五”“二五”时期。到1960年苏联政府中断对华援助时,“156项工程”已建成133项。至1969年,“156项工程”实际建设的150项工程全部完成。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经过反复多次的论证,“156项工程”中最后投入实际施工建设的共计150项。
理论教育 2023-06-10

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的移植与变迁

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卡盘制造商,也是中国机床附件的龙头企业。该厂于20世纪60年代由烟台机床附件厂全建制搬迁而建,是中国机床附件行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在内地发展起来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研究沿海地区转移到内蒙古的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内容。本章对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的建立与发展进行探讨,为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改革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启示。
理论教育 2023-06-10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政策探析(1949-1978)

1949—1955年,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处于初创阶段,党和政府科技政策的重点是讨论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针、科技机构的调整及科学队伍的整编。这是我国科技政策的奠基阶段,是新中国科技政策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第一个全国科技发展规划是前瞻的、卓有成效的。
理论教育 2023-06-10

包头钢铁公司的创立与变迁历程

包头钢铁公司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最早建设的三大联合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理论教育 2023-06-10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特点分析

在特殊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西部装备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三线建设”时期,经过东部地区的支援和国家大力支持,使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真正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前的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156项工程”和“三线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缺乏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在驱动力。东部沿海企业的内迁使得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理论教育 2023-06-10

包钢建厂立项的时代背景

把一个大型钢铁联合厂建在一半风沙一半草原的包头,在当时应该是一件奇怪的事。包钢建立主要是基于白云鄂博矿的发现,发现者丁道衡提出在包头可建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这8次调查,有7次是调查铁矿,1次是调查稀有元素。薗部龙一的调查结果发布后引起鞍山日本昭和制钢所的极大兴趣,1942年派出以采矿次长冈本为首的调查队对蒙疆资源进行调查。
理论教育 2023-06-10

中国水下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探析

机器人工业的发展,包括水下机器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当时背景下,研发新型的水下机器人这一高技术攻关项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探析水下机器人的样机化发展模式,对中国当代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有所启示。回顾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诞生时的前期准备工作,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追踪世界高技术领域进程中的一次成功突破。
理论教育 2023-06-10

工业机器人在七五计划中的实施情况

为了进一步发展机器人技术,与国际机器人技术接轨,国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863计划”中,都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纳入国家政策加以重视,我国机器人技术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七五”期间,国家安排了76项国家科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共349个子项目。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始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七五”计划,原机械电子部受当时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的委托,负责工业机器人的科技攻关实施工作。水下机器人项目。
理论教育 2023-06-10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军民融合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是西部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一航制动的这种军民结合的方式,为西部军工装备制造企业成功转民提供了良好的样本,也为进一步“军转民”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二阶段,是逐步确立主导产业和改革运行机制的阶段,即“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电子工业系统内企业的民品产值已达9.7亿元,民品比重由23%上升到72.8%。
理论教育 2023-06-10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笔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把新中国成立前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划分为晚清出现萌芽、抗战时期迅速发展以及抗战后逐渐衰落三个阶段。这一时期西部装备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官办、官商合办以及私人工矿业的创建与发展为主,但这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不顺利。清末,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为了满足军事装备的需要,中国西部先后建立了一些军械厂,这是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端。另一种是改制中国原有的劈山炮。
理论教育 2023-06-1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