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港口发展的区位势理论研究

区位论的发展与演变

研究区位的理论和学说统称为区位论,或称生产力布局理论。稍后,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利用克氏理论的框架,出版了《经济的空间分布》,并提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其后,随着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的应用以及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思想和运筹学方法的相继引入,区位论的理论和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归纳起来,区位论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古典区位论。
理论教育 2023-06-10

空间相互作用区位引力模型探究

空间相互作用区位引力模型主要为求出区域内两个地点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量的大小而提出的。最早的引力模型是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移植到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领域,因而又称为“牛顿模型”。商业区自身规模反映的是其市场的供应能力,用营业面积或营业量表示。在图3-1中,商业区i的规模为Si,商业区j的规模为Sj,它们之间分布着消费者线形市场,其中某一点x处有消费者规模Px,Tix和Tjx分别表示商业区i和商业区j对x点的吸引力。
理论教育 2023-06-10

港口区位因素体系结构分析

建立港口区位势因子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定量化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港口区位势测度的数学模型。现代港口区位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功能多元化发展。这些影响港口区位势的主要因素称为港口区位势因子,根据这些因子的性质和内容可将其归纳为港口自然区位势因子、港口运输区位势因子、港口经济区位势因子、港口技术区位势因子和港口管理区位势因子,共同组成现代港口区位势因子体系结构。
理论教育 2023-06-10

区位势的概念与模型的分析介绍,

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和最大熵模型主要是分析和预测两个区位之间空间的相互作用量;区位势模型主要不是解决相互作用量本身,而是考虑区位与区域系统内不同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机遇或概率。因此,区位势反映的是某一地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是其在特定区域系统中的重要性和竞争力的一种测度模型。
理论教育 2023-06-10

推动港口综合区位势发展的区位合作机制

区位合作的目的是增强港口综合区位势。另外,集装箱化与多式联运的开展为港口区位与内陆节点之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广义运输成本的下降为港口区位功能圈内部的集散配送、储存、加工以及商业贸易等节点的区位合作奠定了基础。港口间竞争不仅对各港口所在的物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还会影响该港口对物流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影响港口综合区位势的发展。
理论教育 2023-06-10

港口技术区位势因子分析

目前,发达国家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化率超过80%。这些均对港口区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港口各项生产的技术水平及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增强港口区位势的主要因素。技术因子成为港口区位势因子体系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港口装卸装备技术的自动化和高效化发展;二是以EDI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理论教育 2023-06-10

港城相互关系与港口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港城相互关系与港口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仍以港口个案探讨居多。陆峰和徐永健分别以山东沿海港口城市和广州港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港城相互关系和港口城市空间发展进行探讨。富宏亮以董家口港城规划为例,运用港城联动的相关理论,剖析了立足港区功能定位,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城市发展思路。
理论教育 2023-06-10

港口管理模式与发展政策的优化方案

在以上众多因素中,港口管理模式与港口发展政策对港口区位的影响与作用最为显著,也是港口管理区位势最为重要的内容。港口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多因素的影响。这种港口行政管理以地方为主,政企分开的港口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港区和临港工业区管理合一、协同发展。大多数港口相关债务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举债而不是由港口企业
理论教育 2023-06-10

现代物流的内涵与特征简介

现代综合物流服务逐渐取代传统的运输业是当前社会向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时代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物流是将商品经济活动中所有供应、生产、销售、运输等流通活动综合为一个系统总体,关心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能与费用,而不仅仅是某一局部。现代物流是以集装箱运输为基础,实现了运输标准化和信息化,从而有利于开展货物的多式联运。运输空间网络化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理论教育 2023-06-10

提高港口生产效率的方法

港口装卸机械与装卸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自动化与高效化,以适应日益提高的大宗散货进出口系统的生产率和单台集装箱岸桥、抓斗卸船机的台时效率,从而减少船舶在港的停留时间,提高船舶周转效率和港口泊位的利用率。近年来,鹿特丹港持续推进港口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该港建成后,大士港将取代这些港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动化港口。
理论教育 2023-06-10

港口与城市的关系研究

国外对港口与城市关系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港口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二是港口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最早在Bird提出“任意港”模型时就有所涉及。在港城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中,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港城界面,即滨水区研究。港口城市的滨水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理论教育 2023-06-10

港口企业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探析

从港口企业的角度来看,港口区位的发展与港口企业的竞争力,即港口服务质量、港口生产与港口经营的管理水平和潜力密切相关。因此,港口区位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港口企业为顾客提供高效优质的全程运输服务能力。这不仅要求港口企业对发生在港口区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高效化的管理,同时还要求港口企业能与其他开展联运的运输部门充分协作,提高全程运输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增强港口区位的市场竞争力。
理论教育 2023-06-10

临港区的产业化发展

临港地区的产业化性质与规模是现代港口经济区位要素的主要内容。其次,临港地区往往有主导产业的支撑,重工业较为发达,工业门类齐全,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负龙头作用。最后,港口对临港地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总之,临港地区的产业高级化、规模化,使得这些港口区位在国家甚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理论教育 2023-06-10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本书的启示

国内外港口与区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对笔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本书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研究现代港口区位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应综合考虑海洋贸易、航海技术和内陆交通运输、区域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共同发展。因此,港口工业化与多元化应成为当前港口区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外港口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港口与城市关系经历了从相互依存到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发展阶段。
理论教育 2023-06-10

港口规模对大型船舶运输的影响

航运经济规律决定了长距离运输的货物需要采用大型船舶。而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港口都具备建设接纳大型船舶的能力和条件。这些中小港口及其直接腹地就成为相关各大港口争夺的共同腹地。图4-1港口运输网络的层次结构资料来源:张培林,黎志成.港口布局层次性的形成机理及经济分析[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113-116.总之,港口的腹地条件、集疏运系统和吞吐能力等区位要素则是构成港口运输区位势因子的重要内容。
理论教育 2023-06-10

现代港口区位势概念的内涵解析

取决于港口区位势,港口区位势越大,则活动可接受的最长港口距离就越大。图3-2港口区位势、最长港口距离和港口功能区三者关系理论上,由于港口区位的竞争力反映为港口对所有相关活动的吸引力,港口区位势应是港口获取或供应对各港口活动相关区位要素的能力或潜力的总和,因此,第i港口区位势Vi的概念模式表示为:
理论教育 2023-06-1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