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赤壁鏖战时
刘备、关羽、张飞屯兵新野,是他们从涿郡起兵,东奔西走,历经磨难之后,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安定的局面便被新的战争所打破了。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20余万大军(号称80万),从许都出发,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南下荆襄,想一举消灭刘备,吞掉东吴,建立其一统天下。当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虽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挡曹操的进攻,他不得不放弃新野,扶老携幼,一路南下。在刘备狼狈败逃,形势非常危急之时,由诸葛亮和东吴的谋士鲁肃策划,刘备和孙权联合,誓结同盟,组成联军5万人,布阵于长江岸边,合力抵抗曹操大军。曹操这次南征,虽然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弱点。一是大军远来,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到江南后水土不服,不少士卒染上了疫病,极大地削弱了部队的战斗能力;二是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即使进行培训,也不是一朝一夕见效的事。因此,进行水上战争,就要依靠荆州投降的将士,而这些新降服的将士军心不稳,动摇不定,不肯十分为曹操卖命;三是曹操的后方很不稳定。大军远征,许都空虚。马超、韩遂驻军关西,虎视许都。而在许都的朝廷官僚中有不少反对曹操的人,他们伺机而动,要搞掉曹操。因此,曹操这次率兵南下,也是极有风险的。
孙权和刘备联军在兵少势弱的情况下,利用曹操的这些弱点,使用火攻之法,击败曹操的水师。随之,又乘胜水陆并进,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从政治上说,是诸葛亮在《隆中时》中构思的修好东吴,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从军事上说是孙、刘联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鼓舞了士气,挫败了曹军不可一世的锐气。
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出山后作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进行策划取得成功的一个杰作。以这场战争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又演绎了许多有关诸葛亮神机妙算,诸如借东风、乘船借箭等故事,还有曹操、周瑜等人的故事,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关羽也参加了赤壁之战,而且,他是带领水军万余人参加这场鏖战。在赤壁鏖战中,关羽具体参战情况缺乏详细记载,所以,很难评估他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仅从他能够督率水师万余人沿长江而下参战这一情况看,就说明关羽随刘备来到荆州地区以后,是熟悉了水军的。作为一名北方出生的将领,又长期驰骋在马背上,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熟悉掌握水军,足以看出他的军事才能。
赤壁古战场在何处?世人又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二:一是文赤壁,也名东坡赤壁,在湖北黄州,以苏东坡写了《赤壁斌》而闻名于世。二是三国赤壁,就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垒的赤壁古战场,位于湖北省蒲圻市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境内,由赤壁玑、南屏山、金鸾山组成。
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从华容道遁兵,据记载是这样的:
操行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言雷、瘦弱)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https://www.daowen.com)
赤壁之战,是雄才大略的曹操军事生涯中失败最惨的一次,他带着残兵败将从华容道遁走。就是在这条华容道上,又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三国演义》中第50回中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一回也是写得十分精彩动人的。诸葛亮料定曹操兵败后要从华容道遁去。但是,事前他夜观乾象,知道曹操命不该亡,就故意差关羽把守华容道,让关羽做个人情,放走曹操。俩人为此还立了军令状。后来,曹操果然来到华容道,关羽眼见曹军将士惶惶如丧家之犬,曹操又说出大丈夫以信义为重,求他网开一面,使关羽想起曹操当日对他的许多恩义来;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便勒回马头,让众军散开,放曹操过了华容道。为此,他险些被诸葛亮依照军法处斩。由于刘备的出面说情,才保住了脑袋。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又一次说明了关羽重义气的品质。“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罗贯中这样评价了他。后世之人也因此大做文章,颂扬关羽的义行,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然而,看过前边《三国志》那一段关于曹操从华容道败逃北去的叙述就可知道,尽管曹操当时处境十分狼狈、危险,但是,并没有发生过诸葛亮派关羽去华容道布兵挡曹的事,所以,“关云长义释曹操”完全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有过的事实,又虚构了关羽义释曹操的情节,这是作者为了刻画关羽这一文学人物形象的需要。
但是,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着力描写,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如戏剧《华容道》等的渲染,华容道故事便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华容道遗址在湖北省监利县境内。南起车湾镇曹桥村外,北至毛市镇,全长约20里。道路狭窄,坎坷泥泞,沿途又有许多沼泽,芦苇丛生。曹操选择这条路退兵,是吃了大苦头的。笔者在华容古道上进行实地采访时发现,在这条路上,流传的曹操故事最多,与曹操有关的地名也最多,如马鞍桥、救曹田、曹鞭港等等。
在华容古道北端毛市镇北不远处,有一个陡坡,名叫放曹坡,就是《三国演义》里写的“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地方。这放曹坡的来历,无疑是当地民间的附会,看那陡坡,并不险要,但是,它却是从华容古道北去的必经之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关羽在这里“义释”曹操,而毛市镇当地的民间传说,都说不是关羽有意放走曹操,而是由于他喝酒误事,让曹操溜了过去。
传说,诸葛亮派遣关羽把守华容道时,送给他三瓮美酒,作为捉住曹操后犒劳将士的庆功酒。诸葛亮还再三嘱咐关羽,捉不住曹操,不得喝酒。关羽带兵来到毛市镇设伏,想着军师诸葛亮对自己不大放心,心里就很不愉快。他为了表示自己捉操的决心,便在土坡前的一条沟里,亲手砍了一只公鸡的头,用血祭旗,并发誓说:“关某若放走曹操,当如这鸡一样,砍我冠(关)头!”时至今日,放曹坡前的那条小沟,还被人们称做鸡冠沟。
关羽设下伏兵后,等了三天三夜,还不见曹操的影子,将士们疲惫不支,饥寒交加,关羽便不顾诸葛亮临行时的嘱咐,下令开瓮倒酒给将士们喝。结果,众将士连同关羽都喝醉了,酣卧在高坡上。曹操率兵跑到这里,看见关羽将士的醉态光景,便放声大笑:“此乃天不绝吾也!”于是,曹操便顺利通过了这个隘口。待关羽从醉梦中醒来时,早没了曹操的影子,关羽懊悔不已。有人就根据这个传说,将罗贯中写在《三国演义》里的赞关羽义释曹操的诗稍加改动,在群众中传播。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多亏三瓮华容酒,醉倒汉寿走蛟龙。
关羽醉酒放操的故事,无疑比罗贯中写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义释”曹操故事浪漫得多,更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