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赤壁战,决定三国分立形势

赤壁战,决定三国分立形势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重兵镇荆州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评价赤壁大战时说:赤壁大战,决定了三国分立的形势。曹操在赤壁兵败后退回许都,东吴的孙权地位更加巩固,他拥有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待到刘表长子刘琦病亡之后,刘备便被推举为荆州牧。赤壁战后,曹操并没有完全从荆州退出,尚占有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地区。关羽镇守荆州期间,有几件事传闻很广。荆州部分地区是经鲁肃的说项,由孙权借给刘备的。

三 重兵镇荆州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评价赤壁大战时说:

赤壁大战,决定了三国分立的形势。曹操所代表的统一趋势虽然受到阻碍,但此后三国统治者各在自己的领土内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各国内部的统一,恢复残破已极的生产(主要是魏国),比起以前的十九年大混斗时期,三国分立也还是全国恢复统一的一个步骤。

范文澜先生还分析了赤壁之战后的形势:

赤壁战后,三国分立的形势基本上确定了,但这并不是三国已经成立。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危,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刘备得不到益州,即使占有荆州,在魏吴双重压力下也很难成立汉国。刘备取得益州后,荆州成为孙权用全力来攻,刘备不能用全力来守的局面。

范文澜先生的分析是透彻的、深刻的。

曹操在赤壁兵败后退回许都,东吴的孙权地位更加巩固,他拥有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而刘备也得到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待到刘表长子刘琦病亡之后,刘备便被推举为荆州牧。经过许多年的征战奔波,刘备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政治、军事体系。关羽和张飞追随刘备鞍前马后,驰骋沙场,征战四方,不遗余力。刘备在拜封元勋时,关羽便当了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张飞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兵前往益州,留诸葛亮和关羽据守荆州。

荆州地位的重要性,是军事战略家都认识了的,都极为重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谈到它,东吴孙权手下的重要谋士,名将鲁肃也认为: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荆州包括7个郡,即南郡、南阳、江夏、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赤壁战后,曹操并没有完全从荆州退出,尚占有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地区。东吴孙权则据有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地区,而这个地区对刘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通过鲁肃的说项,从孙权手里将南郡的南部地区“借”了过来。在借与不借这块地方给刘备的问题上,东吴集团的内部意见很不一致。一部分如周瑜就坚决反对,而鲁肃却极力赞成。当然,鲁肃的赞成是出于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考虑。孙权同意了鲁肃的意见,借给了刘备。“借荆州”,实质上是孙、刘两个集团在强大的曹操集团面前所做出的互相利用的一种暂时性协议。孙权方面是“暂借”给刘备,将来是要收回的;刘备方面则又是一副心态,“借”走之后,便不愿意转而“还”给孙权。后来,在还与不还的问题上,孙、刘两家矛盾重重。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的由来。

当曹操听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后,便大吃一惊。

(曹操)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可见,曹操也是多么的看重荆州。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对曹操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刘备据有荆州,而后进军益州,是按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发展的。刘备在益州稳住脚步以后,由于随他去的庞统的亡逝,便将诸葛亮调往益州,留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按当时刘备麾下的诸将军来看,关羽是他最为理想的人选。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有几件事传闻很广。

一是刮骨疗毒。史书记载: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在医家刮骨疗毒时,关羽表现出的那种血流盈盘,静处不惊,饮酒割食,言笑自若的神态,的确是奇勇兼备,令人惊叹。

是谁为关羽刮骨疗毒的?这里的记载没有说清楚,极可能是一位不知名的医家。后来,有人附会说: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是著名医家华佗,这是没有根据的。华佗医术很高明,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他施针用药,简而有效,曾治愈许多疑难病症。因此,名气很大。曹操由于患头风病,经常受病痛折磨,便把华佗召到许都,留在身边,随时医治。后来,华佗回家探亲,不愿再远出;恐怕还有对曹操的恐惧心理;所以,曹操多次征召,他都不从命,便被曹操强行捉走,杀死于许都。时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关羽还没有镇守荆州,而且,在《三国志·华佗传》里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病的事。可见,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是另一位医家,而不会是华佗。

但是,罗贯中却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华佗为关羽疗毒的传说和被曹操杀死的事实,以其生花之笔,着意构造了两个情节,即《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让华佗主动前去樊城前线为关羽刮骨治病,表现了关羽信任华佗,让他放手用刀的生动情景;另一方面,即第78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中,写曹操怀疑华佗提出用利斧开脑,取出风涎的医疗方法是要杀害他,因而将华佗下狱杀死的经过;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是华佗,关羽心地坦荡,充分信任,被治好了病臂;而曹操心术奸诈,顿生怀疑,而因此病不得医,从而一命呜呼。罗贯中通过这两个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既美化了关羽,又在曹操的“白脸”上涂抹了最后的、浓重的一笔。

在荆州城里,荆州医院大楼前的一角,现在安置有关羽刮骨疗毒的汉白玉群雕像。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关羽刮骨疗毒时的地方。

第二件事是单刀赴会。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66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故事,也是写得非常精彩,把关云长冒险前往东吴军营,会见鲁肃,对答应变,挥洒自如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而把东吴大将鲁肃则写得很窝囊。两人形象对比分明,反差很大。

荆州部分地区是经鲁肃的说项,由孙权借给刘备的。刘备曾答应在取得益州后,就将借来的荆州还给孙权。但是,刘备在实现了他对益州的控制以后,并不打算将荆州归还东吴。因此,督都荆州的关羽与毗邻的东吴屡屡发生摩擦,兵戈相见。后来,鲁肃驻军益阳,与关羽抗衡。他与关羽曾经有过一次晤面。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对这次相会,另还有记载说:

肃欲与羽会晤,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于命!”乃趋就羽。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孙、刘两军严阵对峙的形势下,鲁肃主动邀关羽会面讨论荆州问题,而且是鲁肃主动“趋就羽”,又仅限于“诸将军单刀俱会”。在会面后,鲁肃义正词严,争辩不已;关羽处于被动状态,和《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两人表现,大不相同。事实上,关羽也是单刀赴会的。不过,他在与鲁肃的舌战交锋中,并没有占上风。后来,由于曹操出兵汉中,威胁到益州,刘备为“修好东吴”,便做出让步,“割湘水为界”,将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地区归还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仍属刘备,这才暂缓和了孙、刘之间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

第三件事是关羽拒婚。

孙权曾为他的儿子求关羽的女儿做媳妇,遭到关羽的严词拒绝。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瑏瑢据说,关羽骂得很厉害:“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他自视为虎,睥睨孙权为犬,很看他不起。因为,孙权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大军压境,征战不利时,派人见曹操求和,并投降了曹操。关羽誓言与汉贼不两立,拒绝与孙权做儿女亲家,是在情理之中,亦是关羽性情刚烈的一种表现。孙权不识相,自讨没趣,关羽骂人的话传到他的耳朵里,他自然要恼恨不已!

关羽的这番诟骂孙权,很为后世人士所赞赏。“解围谢曹氏,绝婚诟吴侬。”(吴献台诗句)。“恩报曹瞒还去魏,辞婚汉贼还吞吴。”(李诗句)。“却辽数语凛冰霜,骂婚还赐惭二贼。”(陈省诗句),认为他骂得好,拒婚是正确的,孙权是汉贼,关羽怎么能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后的孙、刘交恶,兵戈相见,是由关羽的拒婚引起的。“衅起孙吴为绝亲”(刘纬诗句)。(https://www.daowen.com)

在古代,政治婚姻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列国就时常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由两个王室成员结为舅亲,构成某种联合阵线。这种政治婚姻虽然可以使两国(或集团)修好于一时,但是,却是不巩固的,不长久的。一遇风波,便会破裂,姻亲也会反目成仇。就像秦、晋两国由联姻而结成的“秦晋之好”,后来成为传世佳话,但是,两国的关系却因政治风云变幻,利害冲突迭起,而发生过许多次战争,有姻亲关系也无济于事。就是在三国时期,这类事情也是很多的。曹操曾经让自己的儿子曹整与袁谭的女儿结亲;这是曹操利用联姻暂安抚袁谭的一种手段。过后不久,曹操就与袁谭再次反目,终于将其杀死。孙权为了与刘备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也曾将其妹妹嫁给刘备。但是,这种姻亲关系也没有使孙、刘二家长期修好。所以说,这种政治婚姻是靠不住的。他们所建立的某种婚姻关系,只不过是一时的政治需要,而许多女子却因此成为他们进行政治游戏的一种牺牲品。因此,关羽的拒婚,绝不是两国兵衅的根本原因。以此来批评关羽是不公正的。不过关羽拒婚,加剧了孙、刘矛盾,倒是实在的。

关羽在荆州镇守时间很长,在民间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因此,关羽在荆州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民间传说,时至今日,还为群众所喜闻乐道。

先说荆州城。

荆州城又叫江陵城。一城二名,是历史地理上的正式称谓。荆州城还被叫做簸箕城和芦席城。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两个名字。

传说,关羽奉刘备之命镇守荆州时,这里既没有险要处所可据,也无城池垣堑可守。为了防御北方的曹操和东方的孙权随时可来的进犯,关羽便决定修筑一座土城,这事被上天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认为荆州是一块宝地,但是,由于长期战乱,兵戈不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她想救民于水火,把荆州收回来,作为一块圣地,让当地居民永远避去灾祸,安居乐业。所以,她就派了九天仙女下凡去见关羽,索要荆州。

九天仙女来到荆州见了关羽,说明来意。关羽听了,心里自然是不愿交出荆州,但是,他也知道王母娘娘厉害,是得罪不起的,不敢硬顶,只能智算。他就想了个主意,要和九天仙女比赛筑城,九天仙女筑城的东面和北面,关羽筑城的南面和西面。时间只有一个晚上,鸡叫停止。如果九天仙女先完成她的工程,就把荆州收回去;如果关羽先完成他的工程,荆州就仍归关羽镇守。

九天仙女以为自己法力无边,比赛筑城,她一定能胜利,所以,就同意了关羽的主张。当晚,筑城比赛开始后,关羽便急忙调动他手下的十万兵马,挖的挖、挑的挑,抬的抬,筑的筑,工地上热火朝天。而在九天仙女那边工地上却十分的冷清。她不担不挑,只用衣裙包土转运,只运去一裙土,倒下去,就堆成了一个城垛。没多大功夫,九天仙女就把东面的城墙筑好了。再筑好北城墙,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关羽见这般光景,知道是比不过九天仙女的,情急生智,他便又想出来两个主意:一方面命令将士到江边低洼处割来一捆捆芦苇,编成一页页芦席,串连起来,矗立在西、南两方,远远看去,犹如城墙;另一方面,差人去近处农家院里的鸡窝边,拍打簸箕,诱使公鸡提前叫鸣。九天仙女听见鸡叫,远看关羽那边城墙都已筑好,心里便是吃惊,她不辨真假虚实,便以为自己输了,又不好意思再见关羽,就腾云驾雾,回天宫去了。

关羽筑起的荆州城,就因了这个传说,被称为簸箕城和芦席城。这个筑荆州城的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却反映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关羽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连天上的神仙,他都能胜了。

到现在,荆州城外西北郊还有一个地方叫九女冢,据说那就是九天仙女遗留下来的城垛。在荆州城东门外,有两个不大的土堆,人称画扇峰,也叫张飞一担土。传说是,关羽和九天仙女比赛筑城时,领兵驻守在芦花荡的张飞两手拎了一担土赶来帮助关羽筑城,当他快赶到工地时,听到了雄鸡高唱,关羽的城墙筑好了,他觉着手里的一担土派不上用场了,顺手一丢,就成了两相连的土堆。

其实,荆州城在周厉王时已有雏形,到秦代,便建成了荆州城,并成为当时的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关羽镇守荆州时,便又筑了一座土城;当地群众便在关羽筑城的历史基础上,演绎了这个与九天仙女比赛筑城的神话。

再说得胜街。

走出荆州大北门(也名拱极门)便是护城河。河上有一座青石砌筑的石拱桥。桥南右侧的一通石碑上书有“得胜桥”三个大字。碑阴镌刻的碑文,说明了“得胜桥”的来由:

相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北逃,刘备军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得胜而有荆州,从此入城,后人便称之为得胜桥。2025年龙舟竞渡,群众拥挤,桥体塌毁。2025年改建。

按碑文记载,得胜桥是赤壁战后,刘备由此桥进入荆州而称呼起来的,含有对刘备战胜的纪念意义。

走过得胜桥,是荆州城外的北门大街,当地群众称之为得胜街。得胜街并不是得胜桥名的扩延,而是因关羽的战功而得名的。

相传,关羽镇守荆州时,在城外西北方修建了演兵场,点将台;他每天都要带领兵将到那里去操练。往返时都经过北门大街。日久天长,北门大街上的群众都很熟悉他。后来,关羽每次出征打仗经过这里时,老百姓就夹道欢送;待到他打了胜仗回来时,老百姓就敲锣打鼓,燃鞭放炮,杀猪宰羊,犒劳三军。也就是因了这一层原故,北门大街就被平民百姓叫成了得胜街。

从得胜街得名的经过,可以看出关羽当年在这里镇守时,是很受老百姓拥护的。还说点将台。

点将台在荆州城西约10里处的花园乡公路边,是一处又高又大的土堆,方圆有18亩大,高41.5米。相传这里就是关羽镇守荆州时练兵点将的地方。

点将台东北方还有一处高地叫拍马山。

有一天,关羽天不明就来到拍马山,夜色苍茫中,只听见马蹄得得,震地动天,隐约可见一个人催着战马驰向山巅,飞过平地,往来之间,忽而飞腾跳跃,忽而跨背藏身,枪击劈杀,格斗擒拿,动作熟练,身手灵敏。关羽看了,暗里叫好;但却又认不出是自己手下哪一位大将。

天色大亮以后,那个骑马练武的人从山上奔驰下来,关羽才看清他是自己二儿子关兴的马僮;便叫了过来,问了个明白,他觉得小马童的武艺并不比自己手下那些将军差。

后来,有一次,关羽决定发兵去攻打樊城曹军,他登上点将台时,他手下的将军们都眼巴巴地希望关羽能够派自己带兵出征。谁也没有想到,关羽却指名道姓,要小马僮领兵出征。那小马童没有辜负他的厚爱,带领兵马去到樊城,施展巧计,突出奇兵,把曹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小马僮胜利凯旋时,关羽还亲自出荆州城迎接。

点将台上,关羽是不拘一格选拔英才!还有一个马跑泉。

马跑泉在荆州城西北约30里的八岭山上。泉旁有清道光二十六年(2025年)镌立的题名为《汉关公马跑泉碑》,碑文写道:

泉以马跑名,邑乘载之。历传汉关帝走马处也。泉水清冽,而味甘。积霖不溢,久旱不竭。乡人请其水疗疾,辄立效焉。想见帝德巍巍……泉之傍旧有明碑,系万历十三年立。惜其文漫灭,其可认真仅有:刘先主困当阳时,关公引师救之,取道过此,人马俱困,忠义感泉涌出,传诵至今。

民间传说是,关羽为援助困在当阳的刘备,路过此地时,人马困乏,近处没有水源,正在大家焦急无奈时,关羽的坐骑赤兔马昂首嘶鸣,用蹄刨地,竟然刨得一眼清泉,解了燃眉之急。马跑泉由此得名。

还有一座王家铺汉寿祠。

王家铺在监利县境,距监得县城约20里。王家铺又名王家巷,也叫芦花市,在长江边。据说,关羽在镇守荆州时,对长江水利防洪问题十分重视,经常带领官员沿江巡查。有一年,阴雨连绵,江水暴涨,关羽下令军民上江堤抗洪抢险。有一天,王家铺江堤溃决,形势十分危险。正好关羽巡江来到这里,他不顾一切,扬鞭催马,跃入决口处,在江水中指挥堵口。江堤上的将士、百姓看见关羽舍身带头抢险,也纷纷跳下水去。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抢救,终于将决口堵住,使这一带百姓的生命财产没有受到损失。老百姓感激关羽治水救民的功绩,便在王家铺修了一座庙纪念关羽,这便是汉寿祠。

笔者在采访关羽历史文化遗迹过程中,每到一地所见到的关帝庙,问起建筑的情由,大都是因了关羽的“神威”、“灵验”,才建庙奉祀他的神主,祈求他在冥冥之中的保护。而只有这一座汉寿祠,却是因为他治水长江,有功于民,为了纪念他的治水功绩,才修筑起来的。关羽长期镇守荆州,历史上,传说中,说他的战功比较多,而政绩却很少提起。这座王家铺汉寿祠就是鲜为人知的关羽政绩的文化遗存。因此,可以说,王家铺汉寿祠不同于一般的关帝庙。

在荆州,还有许多关羽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南门关帝庙——关羽督都荆州时的府邸;荆州城里三座山——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摩旗台、洗马池、平头冢、安民冢、三义庙、十回桥、烟堆等等,每一处都有与关羽相关的传说故事;足以说明,关羽在荆州民间是多么地得到当地人民的厚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