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子 戏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通州约在1500年前开始成陆,至公元958年(后周显德年间)始有建置。成陆之初,由于四面环水,荒凉贫穷,初民来自四面八方,遂把楚越等地的巫风也传承过来。
民间上童子艺人
至明代中叶以后,以童子会为主要标志的通州民间巫风活动已经十分活跃。据史料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城隍会上,“装饰诸如魑魅魍魉之状,游行于衢市,易人于幽冥。”可见当时就有规模宏大的“僮子会”了。
到了清代,童子会已遍及城乡,这在文人作品中时有描绘:“万宝秋成祝满仓,村村赛鼓觋巫忙。”(《海陵竹枝词》)
到了民国年间,巫人活动已由单纯的家庭祭祀、祈福消灾向民间戏剧活动发展,参加演出的巫觋动辄多人,观众成千上万。
现今童子戏主要分布在通州中西部及周边地区(含如东、如皋及南通市部分地区),这一带系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气候温湿,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盛产粮棉,系经济较发达地区,涵盖人口约80余万。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童子戏由古代通州民间的“上童子”、“童子会”等宗教祭祀仪式演化而成,发展轨迹至少在千年以上。
民间上童子仪式
“上童子”为一家一户举行的驱妖除魔、治病消灾的宗教祭祀仪式,以规模大小分为“化兰门”、“度关纸”、“小金堂”、“三表三圣”、“三表五圣”、“五表七圣”、“七表九圣”、“九表十三圣”等多种。其中“化兰门”最简单,只需一个童子,过程简单;而“九表十三圣”规模最大,历时三天三夜,参加的童子则有数十人。至今通州民间像“九表十三圣”此类大规模的上童子仪式已不多见,常见的则多是过程较简单、参与童子较少的几种类型。
“童子会”,亦称消灾盛会,是民间集体进行的一种消灾祈福的活动,规模较为宏大,一般由“会头”组织,资金来源于民间筹集。一般依据节气、时令、地区、行业、天灾人祸等分别取名如玉皇会、都天会、东岳会、观音会、老爷会、盂兰会、青苗会、丰收会、龙王会等等,名目繁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以及通州“庙会”的实际内容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此类大型童子会活动已属罕见。
1957年,南通地区成立了第一家童子戏剧团,并易名“通剧”。至此,孕育了千年以上历史的童子戏正式“登堂入室”,成为江苏众多地方戏中的一个成员。童子戏主要演出古装传统戏,主要剧目有《九郎救父》、《李兆庭》、《陈英卖水》、《秦香莲》、《唐僧取经》、《郑三郎》等,其中有童子艺人自编的剧目,亦有移植其他地方戏剧目。
童子戏起源于“以舞降神”的巫觋演唱,与本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相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戏剧。
童子戏使用南通的方言土语,唱的是俚曲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唱腔高亢清亮,如泣如诉。主要有铃板腔、点鼓腔、圣腔、书腔、喜腔。唱词句式多为老百姓喜欢的七字句、十字句。
童子戏乐队中清一色为打击乐,有大鼓、锣、闹钵、手鼓等,无丝弦乐器。
童子可分文童子、武童子两种。文童子以念唱为主;武童子的表演形式融杂技、气功为一体,惊险刺激。(www.daowen.com)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童子戏的传承主要有师徒相授及家族传承两种。民国年间,童子戏艺人中负有盛名者为通州东乡麻虾子榨的戴等姑娘与白蒲东北乡的朱莲子。据时报载:戴等姑娘发刀会(童子会的一种)“赤脚攀登织布机刀绑成的刀山,至顶上唱淫词亵曲,观者如蚁。”(《通海新报》)显然,戴等姑娘是个身手非凡的女武童子。
民国年间,巫人活动已由单纯的家庭祭祀、祈福消灾向民间戏剧活动发展,参加演出的巫觋动辄多人,观众成千上万。兴仁乡发刀会“延聘巫觋男女两人,在织布机绑成的刀山顶上唱淫词亵曲,锣鼓喧天,一般农愚村妇儿童,奔观如蚁。”(《通海新报》)民国十年(1921)秦灶乡童子艺人徐长元、受京徽戏演出影响,自购戏服,组织人马演出劝世文《唐僧取经》等剧目。
家庭传承中具有代表性的为刘桥镇胡玉龙、胡松山、胡夕平祖孙三代,胡氏系杂技世家,在童子戏中融入杂技等高难度表演动作,增加了观赏性。
近年,我市通过对童子戏的普查,排查出陈张林、东永清、葛兰生、顾镜清等19位代表性人物并已初步列出他们的传承谱系。
上童子艺人剧照
主要价值
童子戏及其前身的“上童子”是目前我国傩文化遗存不多的一个重要分支,溯源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迄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傩、傩舞、傩戏的重要资料,近年来频频走出国门,参与亚洲民俗文化大舞台的演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与童子戏伴生的《十三部半巫书》是汉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全书长约1500余行,主要记叙唐初的朝野大事及轶闻传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1. 我市已连续举办过多届童子戏会演,产生过一定的轰动效应,这对巩固、发展演员队伍、使老艺人的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均起到积极作用。
2004年,南通童子戏受邀赴韩国参加亚洲传统艺术节
2. 初步建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作水平的童子戏研究专家及编剧队伍。
3. 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早在1989年通州市文化局拍摄《南通僮子戏》电视专题片,参加当年上海国际舞美艺术节,受到来自苏、美、英、法、日、德等国80多位学者、专家一致好评。2004年10月,童子戏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地方戏剧种赴韩国参加亚洲传统艺术节和第11届东洋艺术节,历时5天。
4. 近期,我市已建成通州市通剧(童子戏)剧团,并正在积极筹备建设通州童子戏博物馆。
(彤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