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泼花篮历史沿革和分布情况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泼花篮历史沿革和分布情况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泼花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泼花篮》是一种集灯彩、杂技(扛肩挑)与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泼花篮》首先源发于民间的灯彩艺术。《泼花篮》这一民间艺术究竟由谁首创,源起于何时,很难查考。由此推忆,清代嘉庆年间《泼花篮》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基本成熟。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泼花篮》取材于“天女散花”的故事。《泼花篮》的肩挑扛得尤为出色,稳健、娴熟、轻盈。

泼 花 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泼花篮》是一种集灯彩、杂技(扛肩挑)与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如东丰利、掘港一带每逢庙会、灯会的重点节目之一。

所谓《泼花篮》就是“天女散花”。散花仙子在手执花篮的众仙女簇拥之下,高立“云端”,曼舒广袖,倒泼花篮,将象征吉祥、美好、希望与祝福的万朵鲜花撒向人间。《泼花篮》一般出现在龙灯、狮舞等欢腾激越的节目和蚌舞、西瓜担等诙谐欢快的节目之后,以耀眼的灯彩、优美的造型,“细吹细打”的“仙乐”和惊险、婉约而飘逸的表演,把观众带进赏心悦目的诗意境界,是老少喜爱,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它唯独流行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苏如东(原如皋东乡)的千年文化古镇丰利和掘港一带,尤以丰利为盛。

《泼花篮》首先源发于民间的灯彩艺术。灯彩在如东也是世代受宠的民间艺术。其历史的悠久自不待说。丰利汪氏文园主人汪之珩(号樸庄)辑《东皋诗存》(现存《四库全书》)卷三冒梦龄的诗中写道 :“……不向征铙並鼓吹,欢声鼎沸殷春雷。九微灯彩疑朝旭,千门目作光明烛。游人积塞广术周,肩承项负须眉触。……”清末当地文人蔡少岚著《绿云庵诗》第五卷中,对其直接描写的是:“……鱼龙曼衍极奇观,功思经营穷万状。初疑剪彩交隋宫,繁花乱叶争春风,吐光作献玛瑙树,烛泪欲垒葡萄红。又疑傀儡弄悬丝,阵平奇计超偃师。美人如画阏氏妒,运机笑舞平城陴。或为梨园演杂剧,或为故事征彭籍。蛇神牛鬼相出怪,猿骑象人纷跳掷。一灯才过一灯继,球悬星布相连缀。”

《泼花篮》同时也源发于“肩挑”艺术。在灯会上的站肩、肩挑技艺,在如东也有悠久历史。据当地老人姜新泉、佘康禄等在20世纪80年代的回忆,他们幼时所见或亲自参加的站肩与肩挑是由孩童扮演戏剧或历史故事人物,站在成人的肩上(站肩),或“绑扎”在成人肩扛铁架上(肩挑),也与今天民间灯会中表演的站肩、肩挑相似。在如东一带的灯会中可以看到一些美人灯彩,如《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等。大都与“站肩”或“肩挑”技艺相结合。掘港一带的《泼花篮》的散花仙子,晚上一般用美人灯彩,白天则由真人扮演。掘港《泼花篮》一般不用云牌伴舞,而丰利不仅用云牌来烘托,还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增加了“仙女”伴舞。

《泼花篮》这一民间艺术究竟由谁首创,源起于何时,很难查考。不过姜新泉老人提供的线索是:“年轻时曾在掘港道观‘三义阁’内看到一本用于《泼花篮》的捐款登记簿,所记的时间最早是清代嘉庆年间。”由此推忆,清代嘉庆年间《泼花篮》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基本成熟。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泼花篮》取材于“天女散花”的故事。散花天女是佛经故事中的人物。《维摩经•观众生品》一文中载有“维摩室中一天女,以天上的鲜花散向诸菩萨,试诸菩萨的道行。”民间还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说法,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泼花篮》以世所未有的形式表现了这一题材,给人以可心的审美享受和吉祥的精神慰藉。

《泼花篮》是以杂技(扛肩挑)为骨,以灯彩为形,以舞蹈为神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艺术特征是奇巧而典雅,惊险而飘逸,十分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从而达到诗化的境界。

该舞表演时,众云童在紧锣密鼓中手舞云牌开路,通过变换队形,表现“乱云翻滚”、“层云密布”、“云开雾散”、“祥云缭绕”等等景象。继而在江南丝竹《十番》乐曲声中,众散花仙女手执花篮穿插其间。扛肩挑者(扛挑仙童)迈着沉稳的步伐款款而行,散花仙子(由儿童扮演)端立云头,站在肩挑顶端,轻拂云帚,倒泼花篮,花屏上千百朵鲜花,即从篮中泼撒而下。仙子随着扛者忽而前进,忽而后退,忽而原地转圈(谓之“打招”),展现出天花尽撒、百花争艳的美丽景象。

2025年,如东民舞《泼花篮》演出剧照

由于是行街表演,因而《泼花篮》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云童及散花仙女的步法主要是“圆场”云步,其特点是轻盈飘逸。扛肩者的步法碎小、沉稳、扎实而富有弹性,要梗颈而弛腰以保持肩挑的平衡,使肩挑上站立的散花仙子有腾云驾雾、从天而降的神采。

《泼花篮》的音乐以“丝竹”为主,打击乐只在云童单独表演时用。平稳、优美的《十番》丝竹造成典雅、庄严的气氛。舞至高潮,乐曲《顺水桃红》速度渐快,又营造出热烈、欢乐的气氛。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在世代相传、年年举办的灯会、庙会中,在当地涌现出不少“灯彩世家”“、肩挑高手”。虽然他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家传”或“师承”,却从整体上承担了传承与保护的功能作用。清代末年演扛挑仙童的佘永盛,他与演散花仙子的佘永康是堂兄弟;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演扛桃仙童的佘康禄是清末佘姓后裔,另有马贵和,演散花仙子的是马续成,扎“灯彩”的是艺人桑乃祥、桑芝文亦为族人。“文化大革命”之后演挑仙童的是钱宝发,演散花仙子的是葛红兵、陈晶(女),扎灯彩的艺人是佘康禄、桑芝文。(https://www.daowen.com)

《泼花篮》的主要传承人

佘永盛(1888—1957),男,如东丰利镇虹桥街人,鞋匠。每次赛会兴灯都是“主角”。年轻时能扛“三人肩挑”(上有三个小孩,重约130公斤)。《泼花篮》的肩挑扛得尤为出色,稳健、娴熟、轻盈。直至2025年,虽年逾花甲,仍能扮演《泼花篮》中的扛挑仙童一角,上街献艺。

佘康禄(1916—1998),男,如东丰利镇虹桥街人,鞋匠。五岁时便随父亲佘永盛参加灯会活动,曾扮演肩挑戏剧人物和《泼花篮》中的散花仙子,长成后即成为灯会骨干。他能制作《泼花篮》之“挑架”、“花屏”上之各种灯彩和花卉,能指导《泼花篮》的组装及演出活动,还能扮演伴舞仙童。在后来挖掘整理《泼花篮》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马贵和(1912—1987),如东丰利镇虹桥街人,人称“马二大脚”。是丰利镇扛《泼花篮》和“三人肩挑”的知名人物。

桑乃祥 (1892—1975),丰利镇集体商业饮服行业职工。对扎花、风筝、民间工艺品均有研究,所制四季花卉几可乱真,蝴蝶草虫的制作也栩栩如生。

桑芝文 (1915—1989),丰利镇学林街人。是扎制灯彩的优秀代表之一,他对灯彩造型、色彩、选篾、结扎、糊裱都有一整套严格要求,比如结扎灯骨的麻丝从不打结,所扎“渔樵耕读”,非但好看,且有动感。

钱宝发 (1940— ),如东丰利镇古丰村人,原丰利生化厂职工。曾参加赴宁演出,是丰利镇迄今为止扛《泼花篮》的最后一位也是唯一健在的“扛挑仙童”。

江正林 (1938— ),江苏如东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如东县文化馆音乐舞蹈辅导老师、副研究馆员。为20世纪80年代初,挖掘整理《泼花篮》的代表人物。

任乃贵(1950— ),江苏如东丰利镇人,现任丰利镇文化站站长、江苏舞蹈家协会会员,曾任如东县舞协主席。为传承与发展《泼花篮》的代表人物。

徐善华 (1940 — ),江苏如东丰利镇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曾任如东县文化局副局长。20世纪80年代,担任丰利区文化站站长,挖掘整理民间舞蹈《泼花篮》并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撰写集成文本。

主要价值

《泼花篮》的价值首先表现在艺术上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在一般的灯会、庙会中,灯彩、肩挑、站肩、花篮、花担等等都是屡见不鲜的项目,而且大都以展示为主。如灯彩主要展示扎制技艺之高明与特色,肩挑主要展示扛技的高超与惊险。而《泼花篮》则将灯彩工艺与杂技表演巧妙结合,加之音乐与舞蹈的烘染而形成一种综合性艺术样式。它既可远观,又耐近看 ;动时若静,静时犹动,是真(的人)假(的花)结合的可飘移旋转的“彩塑”;是赏心悦目的配音“绘画”巨制。

《泼花篮》也是当地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发达经济以及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物。一件珍贵的艺术作品,就像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一样,能从一定视角看出她的出生地的风水与人文。因此,《泼花篮》不仅是如东传统民间艺术极富魅力的例证,也为今人深入挖掘与研究如东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透过《泼花篮》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我们还可看到它隐含着的经济价值。以如东丰利为例:每年举办灯会、庙会三至四次,其时间安排都与活跃地方经济有关。如正月半(元宵节)的灯会可再次掀起节后的消费高潮,可达万人空巷效应。《泼花篮》与其他民间歌舞一样,还是旅游表演项目极其珍贵的特色文化资源。

目前保护情况

《泼花篮》这一极富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瑰宝,目前已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初,经基层文化部门挖掘,所诞生之2025年版原生态《泼花篮》曾参加南通市民舞汇演,后又于2025年参加了江苏省民族民间舞蹈调演,获优秀节目奖。2025年改良版《泼花篮》彩车——“天女散花”曾参加如东县彩车行街表演,也深受欢迎,此后销声匿迹。目前除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收录之外,《泼花篮》已无其他保护措施。因为《泼花篮》是一种综合型的以行街表演为主要方式的民间艺术,一旦离开了灯会、庙会,便失去了其生存环境。所以,只有提供新的表演平台,才能激活和延续其艺术生命,才能为今人和后人不断放出艺术光彩。 (徐善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