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弹 北 调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评弹北调是以流传于启海地区的民间山歌、阴歌、佛序的曲调说唱传说故事,经由“钎子书”、“钹子书”的发展过程,逐渐演变而成的启海方言曲艺品类。
评弹老艺人陆锦元
清代初年,一批江南人移居启海经商务农,相互通婚,繁衍生息,不仅带来了启海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带来了江南吴语方言、民风习俗和民间艺术。评弹北调便是以此为源逐步发展并传留后世的一个曲种。
评弹北调的形成时间,初起于清代中叶的同治年间,其时,启海经济逐渐趋向繁荣,启海一带的从事占卜算卦、唱香伙、变魔术和跑单帮的生意人往来于启海、苏州一线的南北码头,见到江南的茶馆酒肆常有说书唱曲的艺人以艺谋生,且收入丰盈而起仰慕之心。以张云仲、杨点梅、张仲飞等人便仿效而行之,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内容,以自己原来从事过的文艺行当的曲调现编现说(唱),(如唱山歌的还唱山歌调,做香火的还唱阴歌调,念佛序的还唱佛序调),既无固定曲调,也不讲究音韵平仄,既无伴奏乐器,也不搭设书台,而是圈地为场,颇能吸引听众。久而久之,不仅听众感到枯燥,就连表演者也自觉单调,原为佛门俗家弟子的张云仲,便在说唱之间添进了敲打木鱼击拍,后又添进竹制小锤敲击钹子(小铜锣)配乐。每段书起,开口便唱“毛竹签子七寸长,手敲小锣唱开场”……其特点是内容通俗、书路粗直,情节紧凑,方言俚语。虽说唱腔不一,但都属于出口有韵的顺口溜,符合本地区文化层次较低听众的欣赏需求,启海人称之为“钎子书”、“钹子书”,流传很快且从路头小店进入茶馆酒肆。
评弹老艺人周振宇与周慧琴在书场说书
时至清代光绪年间,启海人爱听“钹子书”的消息不胫而走。苏州评弹艺人夏炳章、陆耀祥、谢金泉、柳莲堂等纷纷来到启海演唱“大书”(评话)、或以三弦、琵琶伴奏的小书(弹词),对比之下,钹子书相形见绌,演出市场逐渐萧条,直至登不了正规书场。有的钹子书艺人仿照苏州评弹自学三弦、琵琶演唱乃至拜弹词艺人为师,但因为时不长、功夫不深,弹唱的基调还是原来的阴歌、佛序、山歌。而其中的张云飞(绰号“张麻子”)等艺人却在原来的钹子书的演唱基调上得以发展,融入某些苏州弹词唱腔的韵味,充分发挥了各自行当的特点,不仅推动了启海弹词唱腔的发展和艺术水准的提高,还逐渐形成独具启海特色的评弹曲调,广泛流传于长江之北。故而被称之为“评弹北调”,主要流传地区是启东、海门、通州、如东东部地区及崇明、射阳、大丰等地,而演员则都是启东人。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评弹北调是由钎子书、钹子书发展而来的曲艺品类,其显著艺术特征是:
1. 唱词、语本行文平实,不求妙笔文彩,说唱皆用启海方言,语言通俗上口,乡音俚语,句句入耳,听来亲切;
2. 唱词多以七字句为主。但不拘于“二五”、“三四”规格,而是依据书情需要自由发挥,有时可以出现十几个字以上的长句。这是苏州弹词所不允许的;
3. 唱词不拘音韵平仄,也不分上呼下应,用韵多为“新人”韵(又称“青成”韵),很少使用“江阳”、“逍遥”、“中峰”韵。因为“新人”韵宽、上口,适合于“顺口溜”、“一口干”、句句押韵的贯口连唱,往往会因此而博得“满堂彩”;
4.唱词多为艺人演出过程中,按照书情发展的需要即兴现编演唱,被称之为“拉黄片”。唱句虽不讲究文采、句式,但顺情合势、言以达意,受到听众青睐;
5. 曲调简朴,只分上下两部;
6.唱腔节奏缓慢,拖音悦耳,腔调婉糯,字字入耳,适用于表现沉思、哀思、情爱的绵绵恋情,很能引人入胜。
7. 唱腔也能唱出喜、怒、哀、乐、悲、伤、忧的种种情感,特别宜于表现悲伤凄苦。80高龄的顾亚兰,尤其善于此类演唱,听众中有“想哭,想落眼泪去听顾亚兰的书,听她的唱”的赞语。特别受到老龄妇女听众的欢迎;
8.唱腔中经常使用的“哎哎调”“嗯嗯调”、“吭吭调”等装饰音,很能起到情感辅助作用,可以为听众添增“书瘾”而百听不厌。(www.daowen.com)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评弹北调传承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衍化过程是从清代初年的民间山歌、阴歌、佛序衍化而成清代同治年间的“钎子书”、“钹子书”,再到清代光绪年间引入三弦、琵琶伴奏的评弹北调。
评弹北调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谓之“评弹老北调”,后经不断发展创新,至20世纪末书目更为丰富,唱腔更为优美,谓之“评弹新北调”。
钎子书的代表性人物是张云仲、杨点梅,是从钎子书衍化成钹子书的祖师。
钹子书的代表性人物是张仲云,海门常乐人,后移居启东汇龙,原为佛教徒,始唱佛序。后施凤兰拜张云仲为师,与张仲云配档说唱钹子书,是钹子书引入苏州弹词形式衍化而成评弹老北调的创始人之一,被誉称为“宗师”。其传人为徐学智,启东大生二厂工人,先拜张云仲为师,后拜苏州弹词艺人柳莲堂为师,但其书并未借鉴苏州弹词,而承幼时入塾念读古书的声调,称为词调,唱调多文学性,渐次融为评弹老北调。新中国成立前单档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收授女弟子顾玉兰搭为双档,另收陆锦元为徒。
评弹老艺人的三个主要乐器:琵琶、三弦、钵子
评弹老北调中以阴歌、山歌为基础的创始人之一为倪省坤,启东聚星镇人,其唱腔融入苏州弹词音调。之后传承给其弟倪省三,唱腔亦受苏州弹词影响,并取其所长融合于评弹老北调。
综上,评弹老北调的传人排序为张云仲、杨点梅、张仲飞、施凤兰、严渭清演唱钹子书,并向评弹老北调的形成过渡 ;徐学智、倪省坤、倪省三、杨柳青、顾玉兰、陆锦元演唱评弹老北调。张占初、刘振鸿、蔡翠萍、吴锡山、周振宇演唱评弹新北调。
主要价值
1. 评弹北调的艺术价值颇高,因其植根于民间,因而透露出生态文化信息。因其历经百年传承,而蕴藏深厚历史文化;因其音乐、语言相间的表现形式,而兼融文学与艺术相通互补的魅力。虽不豪华,但很朴实;虽不典雅,但很细腻;动情之处,让听众潸然泪下;震撼之处,让听众激情四溢。
2.评弹北调的实用价值不菲。其起始是从业者适应百姓文化需求,生发的以艺谋生,从而催生的文化艺术品类。初期,因其供求需要的普遍适应而进入堂会、佛事场合,并逐渐进入剧场、书厅,直至搬上大型舞台;因其艺术生产成本较低,供求双方经济负担偏少,而极易普及推广;
3. 评弹北调的经济价值十分可观。如果说评弹北调形成的初始阶段是从业者的以艺谋生,而当今已经发展成为启海地区文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族。其演出市场已经遍及大江南北,除收获相当的社会效益之外,还可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剧团改制后,评弹北调在峡谷中谋求生存,不仅养活自己,且能供养退养人员,其经济效应十分明显。
目前保护情况
“评弹北调”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在南北融合、去粗取精中编唱,有成效、有进步、有发展,且在融合中愈显精美,也因此评弹北调有了“老北调”、“新北调”之划分,也将更有成效、更有进步、更有发展。如果说“老北调”已是“评弹”的异军突起,“新北调”当是“评弹”的“江北新军”,具有新的生命力,绝不会因苏州评弹的存在而绝迹。
目前,已将“评弹北调”的演唱台本搜集整理,汇编成册,为传承保护留存史料。同时,注重培养一代新的评弹北调艺人,并竭力于苏州评弹与评弹北调的交融汇合,在保留评弹北调独有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吸取苏州评弹之优势基因作用于评弹北调的创新,努力使评弹北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永葆其青春的靓丽。
(王晓东 王莹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